月霞法师揭示:《华严经》读不懂不是你的错,把握这两点就能入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02:09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月霞法师传》《华严经疏钞》《华严宗史》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月霞法师传》《华严经疏钞》《华严宗史》

《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八十卷的宏篇巨制让无数学佛之人望而兴叹。

这部被誉为佛教最高哲学体系的经典,到底难在哪里?

为什么连许多出家多年的僧人都难以参透其中奥义?

近代华严宗第十二代祖师月霞法师,在金山寺讲经时曾说过一句话,让在场的数百位僧众恍然大悟。

他究竟发现了什么秘密,能让这部艰深的经典变得可以入门?

民国初年的金山寺内,梵音袅袅,晨钟暮鼓。这座千年古刹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月霞法师。彼时的月霞法师已年过花甲,银髯飘飘,双目炯炯有神。他此次来到金山寺,是应方丈邀请开讲《华严经》。

那日上午,大雄宝殿内座无虚席。来听经的不仅有金山寺的常住僧众,还有从江浙各地赶来的居士和学人。《华严经》的名声太大了,这部经被称为“佛陀成道后第一部所说之经”,内容包罗万象,境界高深莫测。

月霞法师缓缓走上法座,环视四周,看到台下一张张渴求智慧的面孔。

他没有急着翻开经文,而是温和地开口:“诸位法师、居士,贫僧今日要讲的《华严经》,想必在座各位都有所耳闻。

这部经典卷帙浩繁,义理深邃,被历代祖师誉为’经中之王’。

在正式开讲之前,贫僧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他停顿片刻,声音洪亮地问道:“在座有多少位曾经试图读过《华严经》?”

台下立刻有数十只手举起。月霞法师点头示意,又问:“那么,有多少位能够说自己真正读懂了其中的义理?”

这次举起的手寥寥无几,大家都面露惭愧之色。一位年轻的比丘起身合掌说道:“师父,弟子曾经发愿要读完整部《华严经》,可是读了几品就觉得云里雾里,经中所描述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境界,实在是难以理解。”

另一位居士也附和道:“是啊,经中动辄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毛孔中现三千大千世界’,这些境界对我们凡夫来说,简直如同天书一般。”

听到这些话,月霞法师并没有责备的意思,反而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各位不必惭愧,读不懂《华严经》并不是你们的错。实际上,这部经典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像其他经典那样容易入门。”

这话一出,台下顿时议论纷纷。有人不解地问:“师父,您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华严经》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月霞法师捋了捋胡须,开始娓娓道来:“《华严经》确实有其特殊性。诸位可曾想过,佛陀为什么要在成道后立即宣说如此高深的法门?按照通常的理解,佛陀应该先说浅显的法,再逐步深入才对。”

一位老和尚若有所思地说:“师父,弟子记得经中记载,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下说法二十一天,所说的就是《华严经》。当时在场的除了诸大菩萨,就是一些大根器的众生。”

“正是如此!”月霞法师赞许地点头,“这就是《华严经》的第一个特殊之处——它是佛陀在圆满觉悟后直接流露出的境界,没有任何的方便权巧,完全是如来果地的真实境界。

就如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你让他去理解飞行员驾驶飞机的感受,自然是不可能的。”

台下的听众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出在这里。一位中年比丘疑惑地问:“师父,既然《华严经》如此高深,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有学习的必要吗?”

月霞法师摇摇头:“当然有必要!《华严经》虽然境界高深,但它却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最终目标。就如同登山,虽然我们现在还在山脚下,但看到山顶的美景,自然会激发我们向上攀登的决心。”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而且,《华严经》还有第二个特殊之处,这个特殊之处正是我们入门的关键所在。”

听到“入门的关键”这几个字,在场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个字。月霞法师看到大家专注的神情,心中暗自欣慰。他知道,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将是这些求法者能否真正走进《华严经》殿堂的关键。

“第二个特殊之处就是…”月霞法师故意拉长了声调,看到台下众人急切的眼神,他却突然话锋一转,“时辰不早了,今日就讲到这里。明日同一时间,贫僧将为大家揭示这个入门的秘密。”

话音刚落,台下立刻传来一阵惋惜声。有人急切地说:“师父,您就别卖关子了,这第二个特殊之处到底是什么?”

月霞法师笑而不答,只是合掌说道:“阿弥陀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真正的法味需要细细品尝,明日见分晓。”

说完,他便起身离座,留下一众听经者在那里议论纷纷,猜测着这个神秘的“第二个特殊之处”究竟是什么…

第二日,大雄宝殿内比前一天更加拥挤。消息传开后,连附近几个寺院的僧人都赶来听经。月霞法师见状,心中既欢喜又感慨:《华严经》虽然难懂,但众生对于佛法的渴求之心却是如此真切。

他重新登上法座,环视四周后说道:“昨日贫僧提到《华严经》有两个特殊之处,第一个是它直接展现如来果地境界,第二个特殊之处,就是它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台下有人小声嘀咕。

月霞法师点头:“不错,就是表达方式。《华严经》不像其他经典那样采用循序渐进的说法,而是采用了’圆融无碍’的表达方式。什么叫圆融无碍?就是经中的每一品、每一段、甚至每一句话,都包含了全经的精神和境界。”

他举起手中的经书:“比如经中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不是什么玄妙的咒语,而是在描述法界的真相。

在华严的境界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存在都包含着整个宇宙的信息,任何一个当下都是永恒。

这就如同一滴水中映现着整个太阳,虽然只是一滴水,但太阳的光辉丝毫不减。”

一位年轻的居士举手问道:“师父,您的比喻很生动,但我们在实际读经时,还是感觉很难理解。比如经中描述的华藏世界,那些重重无尽的楼阁,无数的佛土,感觉都太抽象了。”

月霞法师笑道:“这就要说到入门的第一个要点了——要学会转换思维模式。我们平时的思维习惯是线性的、有限的,而《华严经》展现的是圆融的、无限的境界。”

他站起身来,在法座前慢慢踱步:“诸位想想,我们平时看事物,总是习惯用分别心。这是大的,那是小的;这是内的,那是外的;这是一,那是多。但在华严的境界中,大小、内外、一多都是不二的。”

“举个例子,”月霞法师继续说道,“我们看到一朵花,通常只是看到这一朵花。

但在华严的境界中,这一朵花中包含着整个春天,包含着阳光雨露,包含着土地养分,甚至包含着宇宙万物的因缘。

不仅如此,这朵花还在无数个时空中同时存在着,与无数众生结着缘。”

台下一位老比丘若有所悟地说:“师父,您的意思是说,我们要用华严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不是用我们习惯的分别心?”

“阿弥陀佛,正是如此!”月霞法师赞叹道,“这就是入门的第一个要点——转变思维模式,从分别心转向圆融心。”

他回到法座上坐下,继续说道:“第二个要点则是要明白《华严经》的根本精神。这部经典虽然描述了无数玄妙的境界,但其根本精神只有一个——菩萨道。”

“整部《华严经》从头到尾都在讲一个主题:如何从凡夫修成佛果。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善财从文殊菩萨那里得到启发,然后历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最终在普贤菩萨的指导下圆满菩萨道。

这个过程看似复杂,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修行的次第和方法。”

一位中年居士激动地站起来:“师父,您这样一说,我忽然觉得《华严经》没有那么神秘了。原来它也是在讲修行的道理,只是用了更加宏大和圆融的方式来表达。”

月霞法师慈祥地看着他:“是的,《华严经》的每一品都在阐述菩萨道的不同侧面。

《十地品》讲的是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段,《离世间品》讲的是菩萨在世间的修行方法,《入法界品》讲的是最终的证悟境界。

掌握了这个要点,我们就不会在浩瀚的经文中迷失方向。”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更加庄严:“贫僧今日所说的这两个要点——转变思维模式和把握根本精神,正是历代华严宗祖师们反复强调的入门法门。实际上,这也是佛陀在经中早就为我们指明的道路。”

月霞法师站起身来,从袖中取出一本《华严经疏钞》:“唐代的澄观大师在注疏中曾经说过:’夫华严者,统众教之纲宗,开群生之心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华严经》是一切佛法的总纲,是开启众生智慧的钥匙。”

他翻开疏钞,指着其中一段文字说:“澄观大师还说:’华严法界,无边无际,深广难思。然其入门,不离当念。’这’不离当念’四个字,正是入门的精髓所在。”

台下的听众都伸长了脖子,想要看清经文的内容。

月霞法师注意到大家的渴望,便高声诵读:“所谓’当念’,就是当下这一念心。

华严的无边法界,都在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中显现。

不需要到别处去寻找,不需要等到将来才能证得。”

一位年轻的比丘疑惑地问:“师父,您说的’当下这一念心’,我们如何才能把握住呢?毕竟我们的心念总是在变化,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

月霞法师慈悲地看着他:“这就涉及到具体的修行方法了。华严宗历代祖师总结出了许多修行法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心法’。”

他详细地解释道:“观心法不是要我们停止思维,而是要我们学会观察自己的心念。

当我们能够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时,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在每一个念头的深处,都有一个不动的觉知在那里。

这个觉知就是我们的本性,也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如来藏心’。”

“一旦我们能够安住在这个觉知中,就会发现《华严经》中描述的种种境界并不遥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会变得清晰明了,’重重无尽的法界’也会在我们的心中显现。”

台下传来一阵惊叹声。一位老居士激动地说:“师父,您这样一说,我忽然想起了祖师们常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原来《华严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月霞法师点头赞许:“正是如此!《华严经》的根本要义就是要我们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心性本来就是佛,本来就具足一切智慧和功德。所谓修行,不是要得到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要去除覆盖在本性上的妄想和执着。”

他环视四周,见大家都在专心听讲,便继续说道:“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读《华严经》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经中描述的华藏世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境,而是我们心性本具的庄严;毗卢遮那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者,而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面目。”

“更重要的是,”月霞法师的声音变得格外庄严,“我们会明白《华严经》为什么要用如此宏大和圆融的方式来表达佛法。因为我们的心性本身就是如此宏大和圆融的!经典不过是在为我们描绘我们本有的家园罢了。”

说到这里,月霞法师停顿了片刻,看着台下若有所思的听众们,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这些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讲解《华严经》,见过太多因为经典艰深而退缩的学人。

今日能够用如此简明的方式为大家开示入门要诀,也算是完成了自己弘法利生的心愿。

“诸位,”他最后总结道,“《华严经》虽然是佛教中最高深的经典,但其入门之道却是最直接的——就在我们当下这一念清净心中。

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两个要点:转变思维模式,从分别心转向圆融心;把握根本精神,以菩萨道为修行主线,那么这部’经中之王’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天书,而是指引我们回家的明灯。”

月霞法师合掌向大家告别,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许多听经者都感到豁然开朗,原来困扰他们多年的问题竟然有如此简单明了的答案。

从那以后,《华严经》在这些学人中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月霞法师的这次开示也成为了近代华严宗史上的一段佳话。

‌‌​​‌​‌​​‌‌‌‌​‌​​‌​​​​‌​​‌‌​​​‌​​‌‌​‌​‌‌​​‌‌‌​‌‌​​‌​​​‌‌​​​‌‌‌‌‌​​​‌‌‌‌‌​​​‌

来源:修心向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