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服伪军中队长带队起义,从此县大队有了第一挺歪把子机关枪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09:04 1

摘要:高均,学名高丙寅,曾用名高东宾,1913年生于河北省武邑县高务村一户农民家。1933年毕业于冀县第十四(省立)中学,同年参加革命,1935年入党。曾任中共霸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冀中五分区第五游击总队政治部主任,十分区三联县县委书记等职。1941年11月19

高均,学名高丙寅,曾用名高东宾,1913年生于河北省武邑县高务村一户农民家。1933年毕业于冀县第十四(省立)中学,同年参加革命,1935年入党。曾任中共霸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冀中五分区第五游击总队政治部主任,十分区三联县县委书记等职。1941年11月19日牺牲在永清县南岔口村,终年28岁。

高均幼年就学习勤奋,在冀县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学潮活动,受到了革命的熏陶。1933年中学毕业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年代。他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寻求革命的道路。同年参加了我地下党组织的武邑县圈头镇消费合作社。他工作积极,学习刻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位一心革命的年轻人工作更加起劲,他积极宣传革命的道理。后来消费社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注意,遭到干涉。到1936年,消费社不能办下去了。高均由地下党负责人介绍去阜平县军政学校学习。艰苦的生活,严格的训练,进一步培养了他坚强的革命意志。

1938年10月,高均到霸县,任四十三大队政委,县委军事部长、县委委员。11月12日至12月9日,日伪军6千余人,对永、固、新、雄、霸五县进行四路合围,为避开敌人合围“扫荡”,霸县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县大队于12月5日撤出霸县城。就在这一天,日军一一 O 师团宫升联队,500余人进占霸县城。

敌人进占霸县城后,更加疯狂地追击“扫荡”,在危急情况下,县委机关转移大清河南,当全体人员转移到文安县丰富店村,接冀中区党委指示:县委等领导机关不能离开本县,要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就在这时,县委书记宋毅(宋景毅)和宣传部长石芝平(石锦)不见了(后查明回了家)。主帅当了逃兵,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大混乱。在这紧急关头,地委决定:高均任中共霸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杨杰任宣传部长,张馨仍任组织部长。

1939年1月,高均主持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上级指示,分析了敌我斗争形势和敌后抗战的有利条件,他认为敌人“扫荡”后,所占据的只是县城和几座孤立的据点,而广大农村是我们的;我们的党组织在那里已经扎下了根;农民群众中抗日怒火有待于我们去点燃;关键是如何领导人民坚持敌后抗日斗争。因此活动方式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分散隐蔽地开展工作,并要抓紧地方武装建设,以武装斗争打开局面。

高均的胆识,得到了大家的钦佩。大家对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又有了明确的斗争策略,于是增强了返回霸县,坚持敌后抗战的信心。县委组织部长张馨首先接受了先行返回大清河北了解情况的任务。随后高均率领全体干部战士于2月底,返回霸县西、北部农村,与在敌后站住脚的北区区委,和十几个农村党支部紧密地结合开展工作。中心是建立区、村抗日政权和抗日群众团体,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培训干部,从而开展各项抗日工作。为了加强基层工作,他抽调县里十几名得力干部到北区和西区帮助工作,很快建立起过渡性的政权——区战地委员会,接着又建立起西区区委会。经过一段工作,在农村发展了一批党员,培养选拔了一批干部。

这样到1939年9月,全县五个区的党政机构和抗日群众团体就都建立起来了,各村政权和群众团体也相继恢复建立起来,各项抗日工作非常活跃。妇教会组织妇女识字班,学文化,学革命道理,唱抗日歌曲,做军鞋、军衣,动员参军、募捐、慰问支前,照顾伤病员等,并有一批妇女脱产参加了革命;儿童团站岗放哨,送信、募捐、慰劳部队;农村小学普遍讲授抗日课本;自卫队更加活跃,踊跃参军,破路挖沟,掐敌人电话线,送公粮,抬担架,建立情报网,夜间骚拢敌人;为适应夜间进行抗日活动,还开展了打狗运动。

高均特别重视干部的培养,连续举办了两期政民干部训练班培训100余人,都成为后来的骨干力量。

高均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他把实行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政策,视为团结全县人民共同抗日的关键。一、二、三、四区有137个村庄实行了这一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苦大众的生活水平,深受农民的欢迎,抗日积极性空前高涨。推行过程中,高均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如夹河村的国占元,他以一二 O 师的名义,扩充人马,发展到100余人,和本村地主刘华三勾结,反对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政策的实施,寻衅闹事。

有一次高均夜间行路被人拦劫,高均夺过劫路人的手枪,查明情况,直接找到了国占元,严肃批评,从此国耿耿于怀,更变本加厉地搞磨擦,又向军分区告了高均的谎状。后来,地委通知高均去分区汇报工作,高均刚到驻地,就被国占元一群打手抓住,捆绑起来,毒打了一顿。常德善(一二 O 师六支队司令员兼五总队长)司令听了汇报之后,非常气愤,立即决定将国调离,国占元在行程中投敌当了汉奸。

高均在努力建党建政的同时,还致力于地方抗日武装的建设。为了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他对县大队一面整顿,一面扩军。钱庄党支部书记马玉德带头让他的独生子首先报名,参加县大队。在县委的领导下,各区区委也积极做扩军工作。北区区委书记王重兰亲自动员,不到三个月就动员出40多人,充实到县大队。1939年4月县大队就发展到200余人,扩军后进行整训,在整训中注意发展党员。同时也淘汰了部分不纯分子。使这支部队成为坚强的抗日力量,有力地支持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就在这时,正需要一支坚强的武装帮助开展工作的时候,上级决定将霸县县大队上调军分区,改编为警卫连。高均坚决服从命令,并深入连队,做思想工作,让大家也高高兴兴地接受命令。随后,分区命令,将便衣队300余人改编为霸县县大队。这支队伍,成份复杂,思想混乱,素质很差。高均面对现实,发挥了他的组织才能。首先,向县大队派了坚强的干部张铭禄任副政委,并向各中队派去了指导员做政治思想工作,然后抓紧整训,发现骨干力量,培养积极分子入党,使这支部队的素质很快得到了提高。

在抗日斗争日益艰苦的形势下,投机钻营的分子很快暴露了。1939年8月,副大队长靳国梁投敌叛变,他不仅想把全部人马拉走,还想抓捕我党政主要干部作为晋见礼。命令四中队将县长马建民等抓捕,马建民当即向指战员揭露了靳逆投敌的阴谋,使靳逆诡计落空。高均闻讯冒着生命危险赶到县大队三中队驻地,他一面揭穿靳逆的阴谋,一面激发了全体指战员的抗日热情,在三小队配合下,巧秒地收缴了打算跟着靳逆投敌的一部分人的枪支,使靳逆非常狼狈地只带走了十几个人,使县大队的武装保存了下来。

高均认真研究敌情,善于掌握斗争策略,统战工作做得深入细致。驻在县城东关的一名伪军中队长叫赵笠田,高均了解到他原籍是东北人,毕业于东北讲武堂,是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后,高均下决心争取他。通过工作,赵笠田毅然决然地于1939年9月带队起义投向我军。从此霸县县大队有了第一挺日式歪把子机枪。这一壮举,震惊了敌人,也振奋了全县人民。赵笠田起义后担任了新编回民中队中队长,以后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均任职九个月就开创了霸县抗日工作的新局面。

1939年9月,五地委决定,分区建立第五游击总队,以加强对各县县大队的领导,调高均去总队任政治部主任。高均到五总队后,更显示出了他的政治工作才能,一支新建部队急需加强思想建设,高均抓住这一中心环节,抓紧思想教育,重点抓住党员干部,同时深入到干部和战士中间去谈心,把思想工作做到基层,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誓死保卫祖国。经过思想工作很快出现了团结活泼,斗志昂扬的新局面,使达支新建部队成为保卫分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均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坚决果断。原霸县县大队中队长郭凤来,过来工作有成绩,特别是在靳国梁叛变时,保卫了县长马建民,立了功,晋升为副大队长。郭当了副大队长后,目无组织,娶小老婆,酗酒骂街,军阀主义严重,官兵关系很紧张。高均当面对他进行了批评。郭虽表面认错,但恶习不改,于是分区下令将郭调离去五总队。郭一听着了急,他面对高均又哭又闹,想抓住枪杆子不放,但又讲不出什么道理,于是他故意鸣枪,将自己打伤。高均马上派人抢救,但没有收回成命。郭心怀不满,后来投了敌,在伪军内讧中毙命。

1939年秋,地委为了扩大边沿地区,第一次组织起涿县县政府,并配备武装,派尹宗甫任县大队政委。当时涿县抗日工作的基础很薄弱,工作难度大,敌人对我派的军政人员一方面频繁地围剿袭击,一方面派汉奸打入我军进行瓦解诱降。尹宗甫在这种情况下与敌人挂上了钩,企图投敌。高均得到确切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为不惊动对方,带着警卫员连夜赶了50里路,到涿县县大队驻地,在尹毫无提防的情况下,收缴了尹宗甫的枪,将其送交分区处理。

1940年3月,永清县抗日环境进入残酷斗争阶段,县区组织连遭破坏,八个区长、区小队长先后叛变。1941年2月初,永清县委在曹庄遭敌包围,9人被捕。在这危难之际,地委任命高均代理永清县委书记,他着手重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并迅速调整了区的领导班子,积极进行隐蔽的恢复工作。

1941年6月18日,地委行署机关和五总队特务大队在三台村遭敌军合围,我伤亡500余人。高均于突围中身负重伤,他在徐水县李家迪城养伤时,还和马得骏(安次县大队政委)、单长生(五总队副队长)、刘乃英等研究部队的军风纪和政治工作。五总队特务大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很强,三台战斗迎战近万名敌人,没有被消灭,反而给敌人以重大杀伤,突出了重围,不久在容城孝里村杀了一个回马枪,歼敌百余人。

1941年6月10日,华北敌酋冈村宁次集结日伪军两万余人,对十分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拉网大“扫荡”,各级抗日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干部牺牲在战场,有的人畏惧困难而妥协,有的叛变投了敌,隐蔽地在敌后坚持抗日斗争的干部越来越少。大清河北地区变成了敌占区。敌人实施“治安强化运动”,推行了点、碉、路、沟、墙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出门是公路,抬头见岗楼,几乎把每个村庄都置于它的火力网控制之下,我抗日活动极其艰难。

为了坚持敌后斗争,地委于同年9月将十分区十二个县划分为三个联合县,牤牛河(平大公路)以东地区(包括永、安、固、霸、武、宛)划为第三联合县。任命高均为第三联合县县委书记。三联县地处平津走廊,党的基层组织薄弱,社会情况又复杂,较其它联合县环境更加残酷。高均只带领30余名干部坚持在这一地区,困难重重。在这特殊环境下,高均采取了特殊的对策,地方干部尽量做到地方化、群众化、合法化。安排区治安员程子湘在四联区塔上村卖香油,后来走街串巷打竹板算卦,出入于伪军据点,侦察敌情。永定河北有十几处保甲自卫团的头目是我方派入的或争取过来的,掩护我县区干部活动。为了便于恢复农村党组织的活动,还建立了秘密联络站,原三区区委书记孔德亮和徐树成等人,受县委指派在徐各庄村以开磨坊作掩护,搞通讯联络,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使党组织保持了上下左右的联系。

三联县比其他联合县土匪多、伪军多,还有遍及全县的红枪会组织,为了团结抗日,对这些人又联合又斗争,高均努力地做了他们的争取工作。大部分被争取过来或保持中立,只有少数被汉奸特务利用。

1941年11月19日,三联县县委在永清县龙虎庄召开县委会议,传达贯彻冀中区党委会议精神,研究坚持斗争的方针和策略,会后连夜分赴各地,当时县委分工高均负责安次西部、固安东部和永清北部一片,高均带领范宝元,杨明泉、赵炳泉等途经永清县南岔口村时,与红枪会相遇,红枪会队长杨志功(日本特务)以打“土匪”的名义指令红枪会员追击,警卫员在掩护撤退中鸣枪警告,红枪会员自以为“刀枪不入”紧追不舍,在还击中不料打中了紧追在前面的红枪会员申寿楷,接着村里就敲锣呐喊“土匪来了”,百余名红枪会员蜂拥而上。为做好群众工作,高均走上前去面对群众说:“我们不是土匪,我们是八路,我们是做抗日救国工作的。只有把日本赶出中国去,咱们父老兄弟才不受压迫,不当亡国奴。我们应当一起抗日,枪口一致对准日本帝国主义。”

红枪会员一听是八路就泄了劲。红枪会会长潘国珍说:“你们打伤了我们的人”,高均说:“这是误会,打伤了人我们负责治疗,如果发生意外,我们负责发丧。”不容分说,百余名红枪会员把高均等押到中岔口村。村长王树才听说南岔口红枪会扣了八路,他赶来一看,果然不错。听说杨志功坚持取保才能放人,而且要叫北岔口的王恒来保。谁去找王恒呢?王树才(共产党员)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临行时低声劝高均政委“我看情况不妙,还是住外冲吧!”但高均说:“多数群众是被欺骗,坏人是个别的,冲杀出去受害的是群众,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和平解决。”

潘国珍见高均胸怀坦荡,愿意推诚相见地解决问题,于是他见机行事,耍了花招,以暂时代为保管武器,避免双方发生新的意外事件为由,收缴了高均等人的枪支。然后将高均等弄到南岔口村,关进了红枪会队部。王恒闻讯追到南岔口,当面出保,杨志攻拒不答应,并以通八路的罪名被赶了出去。

当夜,申寿楷死亡的消息传来,其兄伪军班长申寿义带着伪军赶来了。高均意识到他们要下毒手了,于是借天冷烤火之机,烧了文件。伪军们进屋就捆人,将高均等人捆绑起来,以送永清县为名,杀害在南岔口村北。高均的警卫员赵炳泉,在枪响之后,他冲出人墙,钻入柳行子未遭杀害,在群众掩护下,回到县大队。潘国珍等追赶赵炳泉一阵之后,惟恐高均等还活着,潘国珍、申寿义等人回头将高均等人的尸体用红缨枪又普扎了一遍。除此之外,他们还派人暗中监视,想趁起尸之机,继续捕杀我抗日人员。事后,高均等人的尸体,夜间,在我武装配合下,才移到北戈奕村附近安葬。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干部高均,终于把鲜血洒在了三联县的土地上。南岔口附近村庄的党员和群众,为了纪念高均,于1966年7月,在永清县南岔口村立了纪念碑。

高均做为一个共产党员,无愧于党对他的信任,党性很强,不怕艰苦和牺牲,他几次调动,都是到工作最困难的地方去,显示出他的才干,开创了新的局面。

与高均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对高均工作抢挑重担,不怕困难;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平易近人,谦虚好学,体贴群众;为人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以身作则的精神都深表钦佩。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和同志们一起步行,同吃一锅饭,同睡一条炕,对同志的缺点总是耐心说服。他已有妻子儿女,自1938年离开家乡,奋斗在大清河北一直未回过家,多少风浪,多少曲折他都闯过了,高均总是那么信心百倍,总是那么坚定乐观,给人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光辉形象。(王志才 杜俊宽整理)

材料来源:

(1)战友崔阶平(霸县县长),刘乃英(县大队文书),樊干(县大队三中队指导员),王志刚(联区长),郝静(三联县组织部长),佟乐山(警卫员),陈景新(警卫员),张馨(组织部长)等的回忆录和来信。

(2)高国争(高均的三弟)口述。

(3)中岔口村王树才,南岔口村杨凤仪等口述。

(4)永清县敌伪档案和法院邢克俭判决书等。

(5)永清县党史资料第三期《高均牺牲始未记》。

来源:牛栏咖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