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不会带未成年孩子看《南京照相馆》:这不是保护,是责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4 18:32 1

摘要:前几天刷到个视频:家长带着小孩看《南京照相馆》,镜头里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最后举着小拳头喊“我长大要报仇”。评论区一片“教育到位”的夸赞,可我盯着屏幕直犯堵——这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家长带着小孩看《南京照相馆》,镜头里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最后举着小拳头喊“我长大要报仇”。评论区一片“教育到位”的夸赞,可我盯着屏幕直犯堵——这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作为80后,我从小在《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的陪伴里长大,后来又追着《追捕》《姿三四郎》看。家里第一台夏普电视、第一辆皇冠轿车,都是日本货。这些年去过日本,吃过寿司、泡过温泉,也见过街头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南京大屠杀”资料掉眼泪。

我对日本的情感很复杂,但对历史的认知很清醒:有些伤痛,大人尚且需要消化,孩子真的扛不住。

最近网上好多家长晒娃看《南京照相馆》的反应:小丫头抱着玩偶哭,小男孩攥着拳头说“要杀光坏人”。可你知道吗?心理学研究早说过,未成年人的情绪调节能力有限,过度暴露在血腥、暴力的创伤场景里,轻则做噩梦、情绪低落,重则可能留下长期心理阴影。

更扎心的是——孩子的“愤怒”可能只是表演。 幼儿园里让孩子背炸药包演“小英雄”,家长举着手机录视频发朋友圈;电影院里孩子哭,家长拍下来点赞“有爱国心”。可这些眼泪里,有多少是真的懂了“落后就要挨打”?有多少是被大人的情绪绑架,被迫“表态”?

我参观过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也见过陈纳德夫人陈香梅和吕正操将军握手的照片。历史不是简单的“日本坏”“我们惨”——它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旧中国的积弱,是军国主义的疯狂,更是中国人“宁死不当亡国奴”的血性。

可现在有些家长、学校,把历史课上成了“仇恨速成班”:

只讲南京大屠杀的惨状,不讲为什么我们会被打;只喊“杀小日子”,不讲中日邦交正常化40多年来,两国贸易额从20亿涨到3000亿的现实;只让孩子举拳头,不教他们“如何避免历史重演”。

这哪是教育?这是把孩子当“情绪工具”。

我不是反对孩子了解抗战史。相反,我认为每个中国人都该记住:

从甲午到抗战,50年里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刻在骨血里;为什么中国会落后?因为清朝的“洋务运动”只学技术,没改制度;而日本的明治维新,连天皇都带头吃牛肉、穿西装;我们为什么能赢?因为四万万同胞用血肉筑成了长城,因为共产党喊出了“全面抗战”的口号,因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帮了我们。

这些问题,我到现在还在查资料、学文献。凭什么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看部片子就能“懂历史”?

等孩子大点,我会带他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但不会盯着“万人坑”照片哭;我会给他讲拉贝日记里的“国际安全区”,也会讲日本遗孤被中国家庭收养的故事;等他能看懂数据了,我会和他一起对比:1937年的中国,钢产量是日本的1/145,发电量是1/114——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相。

如果真要选抗战题材的电影,我会挑《里斯本丸沉没》这种:它不煽动仇恨,却用沉船里的故事,讲中国人救英国战俘的善意;讲战争里普通人的挣扎;讲“敌人”也可能是“受害者”。

马上就是抗战胜利80周年了。我们该告诉孩子的,从来不是“恨谁”,而是:

为什么我们必须强大?如何避免历史重演?面对曾经的伤害,我们该怎么和世界相处?

这些课,比“看电影哭一场”,重要一万倍。

(最后想说:我不是“圣母”,也不是“亲日派”。我痛恨侵略,铭记国耻,但我更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做一个“清醒的爱国者”——既有保护国家的勇气,也有理解世界的智慧。)

来源:影漫大呲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