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人民日报针对网络空间中“黑话烂梗”泛滥现象发表评论,直指“尊嘟假嘟”“XSWL”等谐音梗、缩写梗及“媛”“老六”等正常词语被恶意曲解的现象,批评其不仅破坏语言规范,更成为低俗文化的温床。文章呼吁全社会共同守护语言文化的庄重性与深度,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
近日,人民日报针对网络空间中“黑话烂梗”泛滥现象发表评论,直指“尊嘟假嘟”“XSWL”等谐音梗、缩写梗及“媛”“老六”等正常词语被恶意曲解的现象,批评其不仅破坏语言规范,更成为低俗文化的温床。文章呼吁全社会共同守护语言文化的庄重性与深度,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当前,网络用语呈现“野蛮生长”态势。据调查,超60%的未成年人日常交流频繁使用“老六”“栓Q”等黑话,部分学生甚至将其写入作文。此类表达往往语义模糊、逻辑混乱,如“梭哈”等游戏术语被强行泛化,导致沟通效率下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烂梗隐含暴力、歧视等价值观,例如“老师来了怎么办,拿起XX跟他干”等顺口溜,以戏谑形式传播不良行为诱导。
语言学家指出,网络黑话的泛滥正造成双重危机:
语言贫瘠化:过度依赖“yyds”“绝绝子”等万能标签词,削弱了汉语的细腻表达力。浙江一名初三学生的作文因堆砌网络用语被批“缺乏真情实感”,反衬出语言能力退化的隐忧。思维浅薄化:人民日报以“气球与蝴蝶”比喻警示:空心气球随风飘荡,蝴蝶却能主动起舞。套用流行语的“表达陷阱”易使人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沦为群体狂欢的“应声虫”。文化断层风险:当“尊嘟假嘟”(真的假的)取代“请问是否属实”,“细狗”(瘦弱者)成为人身攻击词汇,传统语言的美感与严谨性遭受冲击,文化传承面临断代威胁。针对乱象,中央网信办与教育部于2024年联合启动“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字义、编造黑话等行为。多家平台升级审核机制,利用AI技术识别并限制低俗内容传播。例如,抖音上线“青少年语言守护模式”,自动过滤不当用语;微信公众平台对滥用谐音梗的账号实施限流。
教育系统同步发力。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开设“网络语言辨析”课程,通过对比经典文学与网络用语,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浙江某中学教师张敏表示:“引导学生用‘春风化雨’而非‘绝绝子’描写雨景,才能培养真正的审美素养。”
人民日报强调,治理非“一刀切”封杀所有网络用语。近年“智能向善”“松弛感”等词因兼具时代性与规范性被主流接纳,证明创新与规范可并行。专家建议:
平台:建立“黑话烂梗”动态监测库,对恶意造梗者追责。家庭:家长以身作则,通过亲子共读经典涵养语言审美。社会:推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活动,厚植文化底蕴。语言是文明的载体,其规范使用关乎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当“好好说话”成为全民共识,当经典表达重归日常,方能在数字洪流中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正如吕叔湘所言:“语言随时代发展,但须以守护其尊严为前提。”
来源:智绘手绘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