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个外观精美,做工优良的U盘出现在你面前,你是否会动心?如果U盘上还标注着“财务专用”,或者是“精彩视频”等,你还能把持得住吗?
当一个外观精美,做工优良的U盘出现在你面前,你是否会动心?如果U盘上还标注着“财务专用”,或者是“精彩视频”等,你还能把持得住吗?
当你选择将这个可疑U盘插入你的办公电脑时,你会发现U盘里并没有财务信息,也没有劲爆的视频,而是木马病毒。当黑客肆无忌惮地获取敏感信息时,你才意识到原来这就是U盘攻击。
U盘攻击是一种利用U盘作为载体的恶意攻击手段,攻击者通过在U盘中植入病毒、木马、恶意程序或恶意文件,当受害者插入U盘并误操作(如打开文件、运行程序、双击U盘等)时,恶意代码会自动执行,从而窃取数据、控制设备、加密文件(勒索病毒)或破坏系统。
其原理通常利用系统漏洞(如早期Windows的AutoRun自动运行功能)或社会工程学(诱导用户主动操作),具有隐蔽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常见于针对企业、机构的定向攻击或公共环境中的随机攻击。
当遇到来源不明的U盘(如在公共场所捡到、突然出现在办公桌上等),需严格遵循“不轻易接触、不盲目操作”的原则,具体步骤如下:
不随意插入设备
坚决不要将无主U盘插入个人电脑、工作设备或内部网络中的任何终端,避免恶意程序自动运行或利用系统漏洞入侵。
即使是看似“全新”或“标注重要内容”(如“内部资料”“会议记录”)的U盘,也可能是攻击者的诱饵。
物理隔离与标记
若在办公场景中发现,应立即用密封袋或手套隔离存放,避免他人误碰,并标注“来源不明,待处理”。
不要随意丢弃(可能包含敏感信息或被他人捡走造成二次危害)。
报告相关部门
个人场景:可交给警方处理,尤其当U盘可能涉及隐私、机密或恶意内容时。
企业/机构场景:立即上报信息安全部门或IT运维团队,由专业人员使用隔离环境(如离线虚拟机、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扫描和分析。
专业检测与处置
专业人员会通过杀毒软件、恶意代码分析工具检查U盘内容,确认无威胁后再决定是否格式化或销毁。
若发现恶意程序,需追溯来源并采取防护措施(如更新系统补丁、升级杀毒软件),防止攻击扩散。
U盘攻击的案例有很多,此前,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破获一起针对在线教培机构的案件。犯罪团伙成员鲁某假意入职某网络教培公司,利用工作之便向公司办公电脑插入封装有木马程序的U盘。木马程序插入后自动运行,不到一分钟即可爬取电脑相关数据并传到控制端,窃取了教培机构的客户个人信息、商业数据等重要资料。警方随后抓获涉案人员11人,现场起获木马U盘等作案物品。
实际上,无论是攻击者以身涉险亲自动手,还是利用社工手段吸引员工自行插入U盘,企业都很难提防。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建立足够的安全屏障,还需要让全体员工了解U盘攻击,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安全防线。
为此,安在新媒体面向公众,打造“一分钟安全讲堂”“20秒安全科普”等图文、视频公益栏目,宣传普及办公、生活、出行、消费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面向社群用户,推出“网络安全意识团购服务”,涵盖宣传素材、培训课程、威胁体验、游戏互动等,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帮助员工掌握安全要点,并提供定制化安全策略咨询。
01 视频课程
视频课程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将网络安全知识内容在短时间内传达给受众,相比文字或图片,视频更能够吸引用户注意力,并快速提升认知度。
02 图文讲义
图文讲义可以细致地展现出各类安全风险的危害,企业可将其以展板、易拉宝形式放置于办公区域,持续性加深员工的安全意识。
03
培训讲义
培训讲义能够将网络安全知识系统地、完整地展现给员工,从而全方位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此外,通过系列课程宣讲及课后作业或考核,也可以有效掌握员工安全意识的提升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来源:安在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