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炎炎夏日,当大多数人在空调房中寻求清凉时,洛阳白马寺的僧人们却在38度的高温下,于农田中辛勤劳作。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僧人们坚韧的意志,更传承着古老而深厚的“农禅并重”文化。
在炎炎夏日,当大多数人在空调房中寻求清凉时,洛阳白马寺的僧人们却在38度的高温下,于农田中辛勤劳作。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僧人们坚韧的意志,更传承着古老而深厚的“农禅并重”文化。
8月3日,洛阳城被热浪笼罩,白马寺的柏油路面被晒得发烫。穿过寺内香火缭绕的殿宇,便能看到寺院深处的农田里,几位身着灰色僧袍的僧人正弯腰劳作。汗水从他们剃度后的头皮不断滑落,在下巴尖汇聚成水珠,滴落在干裂的土地上。一位在寺里做义工三年的老张介绍说:“师父们每天天不亮就下地,避开正午最毒的日头,现在这个时候还算凉快的了。”他指着田埂上码放整齐的农具,那些木柄上有着经年累月摩挲出的包浆,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其中一位名叫慧明的僧人表示,这片近十亩的土地上种着二十多种作物,从春播到秋收,僧人轮值劳作从未间断。“经书里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种地也是修行的一部分。”70岁的王居士也说,寺里的蔬菜从不打农药,遇到虫害全靠人工摘除。去年夏天闹蚜虫,师父们带着大家用草木灰水一点点喷洒,整整三天才将虫害清除干净 。墙角堆放的陶罐里,是发酵好的豆饼肥,这些都是香客们捐赠的黄豆制成,比化肥还要珍贵。
负责寺院后勤的如诚法师介绍,白马寺的农耕传统可以追溯至北魏时期。当年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也是自己开垦荒地。翻开寺内保存的《农禅录》,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明清时期的耕作日志。如今,每年收获的粮食除了供寺院自用,还会精选一部分打成米面,在腊八节分给香客。去年冬日,他们就向周边村落的老人分发了三百多斤小米 。
在现代社会,商业化浪潮冲击着许多寺院,但白马寺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这里基本没有商业元素,免费提供三支香,每天供应60余桶饮用水,还有无限续杯的免费茶舍。寺内的僧人始终践行着“农禅并重”的祖训,他们的坚持,让这座古老的寺院充满了宁静与纯粹。
正午时分,气温突破38度,田地里的僧人陆续返回寮房。慧明路过晒谷场时,特意查看了新收的绿豆,饱满的豆粒在竹匾里闪着油光。他说:“种地和参禅一样,急不得。”在这片土地上,僧人们用汗水浇灌着信仰,用劳作诠释着修行,他们的身影成为白马寺一道独特而动人的风景,也为现代社会带来了一份对传统和信仰坚守的感动 。
来源:@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