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高温下,白马寺僧人挥汗种地!背后故事引人深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4 18:16 1

摘要:近日,河南白马寺僧人在38℃高温下仍坚持种地的场景,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与热议。在多数人印象里,僧人常与青灯古佛、诵经打坐联系在一起,而白马寺僧人的劳作画面,打破了这份刻板认知。

38℃高温下,白马寺僧人挥汗种地!背后故事引人深思

近日,河南白马寺僧人在38℃高温下仍坚持种地的场景,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与热议。在多数人印象里,僧人常与青灯古佛、诵经打坐联系在一起,而白马寺僧人的劳作画面,打破了这份刻板认知。

踏入白马寺,除去悠悠梵音、袅袅香火,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片生机勃勃的农田。即便是酷热难耐的高温天,也能看到僧人忙碌的身影。他们头戴斗笠,肩扛锄头,穿梭在田间,浇水、施肥、除草,每一个动作都娴熟且专注,汗水湿透了僧袍,却未曾停下手中动作。

据了解,白马寺僧人种地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传承多年的传统。作为中国佛教“祖庭”,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建立,白马寺便遵循“农禅并重”祖训,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这漫长岁月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僧人们始终坚守着这一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位在寺院工作多年的老义工介绍,寺里有几十亩地,种着麦子、红薯、蔬菜等农作物,收获粮食不仅供寺内僧人、义工、工作人员食用,多余部分还会分给香客 。此前黄豆丰收时,寺里曾晒出3万多斤,全都包成小包,供游客自取。

那么,僧人为何如此执着于种地?“农禅并重”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其实,“农禅并重”是佛教禅宗的重要理念,将修行与劳动相结合,在劳作中领悟佛法,以佛法指导生活。对白马寺僧人而言,种地不只是为了解决温饱,更是一种修行方式。锄头翻动土地,如同在心田种下善因,每一滴汗水都是对内心的磨砺。弯腰除草时,他们领悟到去除杂念、保持内心纯净的重要性;播种收获间,他们体会到因果循环、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在商业化浪潮席卷诸多寺院的当下,白马寺僧人坚持种地的做法,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当一些寺院被高价香火、商业化运作充斥,白马寺却凭借免费茶舍、自取黄豆,坚守着那份质朴与纯粹。这不仅是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对佛教精神的深刻诠释。它向世人表明,真正的修行,无关物质的多寡,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坚守。

这种传统也对当地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免费发放的粮食,传递着寺院的善意与温暖,拉近了寺院与民众的距离。同时,僧人勤劳质朴的形象,也为社会树立了良好榜样,激励着人们在生活中保持勤劳、善良的品质。

如今,白马寺僧人在高温下种地的画面,已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有人为他们的坚守点赞,认为这才是寺庙应有的样子;也有人从中获得心灵慰藉,在忙碌生活中感受到一份宁静与力量。这一现象也引发我们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思考:在快节奏、物质化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停下脚步,寻找属于自己的“农禅”生活,在平凡生活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来源:上首品牌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