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任何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那个中国里有孔子,有孟子,有董仲舒,有司马迁,有苏东坡,有杜甫,有辛弃疾,有杨万里,有范文正公,有黄山谷,有王阳明,有顾亭林等等。那个中国里有经书、诗词、戏曲、建筑,有
据澎湃新闻8月4日消息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
在美国去世
享年95岁
许倬云曾任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等职
1970年赴美
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
教授、校聘教授
1980年当选为
台湾“中研院”院士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许倬云先后被聘为
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
杜克大学讲座教授
匹兹堡大学历史系
退休名誉教授等职
许倬云任职台大历史系主任时与毕业生合影。
许倬云生于1930年
江苏无锡人
他和双胞胎弟弟
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出生时他只有三磅重
因为肌肉发育不良
一直不能动
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
对于残疾
许倬云的态度一直坦然
并不因此自卑自弃
或是有所忌讳
有时还会自嘲:
他在芝大读书时
要上米尔恰·伊利亚德的课得去三楼
他在书中提到这段往事
“爬上去很辛苦
得用屁股坐在楼梯上
一阶一阶往上爬
到了三楼
楼梯都让我擦得干干净净了!”
许倬云一生都在思考
少时无法像别人一样去外面玩耍
他只能在室内看书思考
青年时在美国动五次足部矫正手术
手术后不能去上课
就在病床上思考
他认为经历这些痛苦值得
不仅磨练他的性情
也逼着他去想大问题
许倬云几乎是最高产的历史学家
在两岸出版的专著超过四十本
合著超过二十本
最近十年
在他80岁后出版的新作
高达八本
被认为是华语世界
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
许倬云的历史研究
最后落脚点总是普通老百姓
他总结为
“关注常民”
“为常民写作”
在台湾大学历史系任系主任时的许倬云。
据中国青年报此前报道
在纪实访谈节目《十三邀》
第八季首期节目中
谈及身体状况
许倬云淡然说道
“我的瘫痪是一个问题
骨头和肌肉融合了
神经没法治好
脚也不能动了”
尽管日常生活
几乎完全依赖于太太的照料
仅剩两根手指尚能活动
许倬云却从未放弃
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
许倬云全家福。
他坚持写作、直播
用年轻人的方式与大众对话
传授智慧与力量
他说:
“我94岁了
但该做的事情不能耽搁”
多年以来
许倬云先生始终如一践行自己的承诺
努力留给这个世界一些东西
为当下的年轻人们安顿身心
当被问及人生最大的遗憾时
他沉默良久
泪水瞬间涌满眼眶地答道
“但悲不见九州同”
许倬云在实名微博
“@许倬云说历史”里
多次回忆过抗战
7月24日
许先生发的最后一则微博
内容便与抗战有关
2022年,病中的许倬云说:
“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任何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那个中国里有孔子,有孟子,有董仲舒,有司马迁,有苏东坡,有杜甫,有辛弃疾,有杨万里,有范文正公,有黄山谷,有王阳明,有顾亭林等等。那个中国里有经书、诗词、戏曲、建筑,有人性,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还可以回到那里去。”
“中国两个字,刻在我心里的。”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逝世,享年95岁
来源:新快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