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似乎总是在追逐效率和产出,却很少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才真正有温度、有价值。
最近身体状况不太理想,反而让我有了更多时间静下心来读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似乎总是在追逐效率和产出,却很少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才真正有温度、有价值。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书的思考,以及我最近的一些收获。
最近我重新购入了阿城先生的小说集。
这是一套由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版,包含了他的经典作品《棋王》、《树王》、《孩子王》,以及《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威尼斯日记》。
阿城先生是我特别推崇的作家,不仅仅因为他的文字功底,更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生活化作家"。
据说他能够独自制作全套家具,这种深度参与生活的态度,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实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这让我想起了当下很多内容生产的模式。
比如现在火热的短剧行业。
为了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很多公司会将200多名编剧集中在四层楼的封闭空间里进行批量创作。
我曾经也经历过类似的模式,被安排在江苏盐城的半岛酒店写抗战题材的作品,虽然条件不错,但本质上就是一种"圈养式"的创作。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哪里?
短期来看,它确实能够提高效率,快速产出内容。
但如果长期采用这种方式,创作者就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一个作者一旦失去生活,他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味道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阅读像阿城先生这样有生活底蕴的作家作品。
他们的文字里有烟火气,有人间的冷暖,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这些都是在封闭的创作环境中无法获得的珍贵品质。
除了阿城的作品,我还购入了许倬云先生的新作《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现已九十多岁高龄,但思维依然敏捷,见解独到。
我个人偏爱这种历史类的小书,而不太喜欢那些厚重的大部头。
原因很简单:
小册子更容易完成,通常一周到半个月就能读完一本,而且更容易保持阅读的连贯性。
更重要的是,很多所谓的"中国通史"往往是由不同的专家学者分别撰写不同朝代的部分,虽然内容详实,但缺乏统一的史观和体系。
真正的通史,应该是一个人从头到尾的完整思考,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历史的整体认知和独特见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十年计划:
在40到50岁这十年间,系统研读《资治通鉴》。
司马光一个人完成的这部史学巨著,正是"一以贯之"史观的典型代表。
在研读过程中,我主要参考两位老师的解读版本,他们恰好代表了中国读书人的两种境界:
熊逸先生的版本体现了"我注六经"的治学精神。
他注重历史细节的挖掘,丰富的旁征博引,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是一种学者式的严谨态度,追求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冯唐的版本则体现了"六经注我"的实用精神。
他更关注历史对当代人的启发意义,比如将古代的君王之道解读为现代的CEO管理智慧,将历史人物的权谋策略转化为职场生存法则。
我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不求甚解"的人。
这并不是说我不认真读书,而是说我更注重书籍能否解决我的实际问题,而不会过分纠结于作者的原本意图。
很多时候,我在阅读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诠释,甚至可能与作者的本意有所偏差。
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否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用的启发和智慧。
毕竟,我们又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去考证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们是业余的读书人,我们的目标是让读书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在接触一些年轻人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高学历的研究生、博士生反而充满迷茫,对人生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
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读研、读博时,很多人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甚至答非所问。这说明什么?
说明学历本身并不等同于人生智慧,学术成就也不代表对生活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普通人完全不必畏惧那些经典著作和权威观点。
重要的不是你读了什么,而是你从阅读中获得了什么。
读书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智慧和启发。
无论是阅读有温度的文学作品,还是研习厚重的历史典籍,最终目标都是让我们成为更有思考力和判断力的人。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保持阅读的习惯,保持思考的能力,或许比追逐任何热点都更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智慧,在浮躁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希望我的这些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读书心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的温度和智慧。
来源:贺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