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R 03 6月份销量仅841台,这台“方盒子”SUV为何销量低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4 19:57 1

摘要:iCAR 03 在 2025 年 6 月销量仅 841 台的困境,本质上是品牌信任崩塌、产品定义失焦与市场策略失效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其方盒子造型、空间和动力表现具备差异化优势,但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未能精准匹配用户核心诉求,导致在与比亚迪元 UP、

iCAR 03 在 2025 年 6 月销量仅 841 台的困境,本质上是品牌信任崩塌、产品定义失焦与市场策略失效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其方盒子造型、空间和动力表现具备差异化优势,但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未能精准匹配用户核心诉求,导致在与比亚迪元 UP、吉利银河 E5 等竞品的正面交锋中全面溃败。以下从六个维度解析其销量困境的深层逻辑:

电子系统:车机卡顿(龙鹰一号芯片性能不足)、智驾系统误报(如车道保持偏移预警频繁触发)等。实测显示,车机启动后需等待 15 秒才能响应触控操作,远落后于比亚迪元 UP 的 DiLink 4.0 系统(3 秒内响应)。

产品定义的 “伪越野” 陷阱

技术参数与用户感知的鸿沟

官方标称的 471km 续航在高温环境下缩水至 380km 左右,且风冷电池在连续快充时充电功率下降明显(从 154kW 降至 80kW),导致补能效率大打折扣。例如,车主实测在 35℃高温下,车辆续航达成率仅 61.8%,且快充 30%-80% 需耗时 45 分钟,远超比亚迪元 UP 的 30 分钟。

场景化配置的严重缺失

尽管宣传 “轻越野” 定位,但高频场景需求未被满足:

缺乏快充兼容性优化(仅支持 154kW 快充桩,第三方充电桩常出现协议不兼容问题)。例如,在某第三方充电站,iCAR 03 因协议不兼容无法启动充电,而比亚迪元 UP 可无缝接入。

露营模式下,地门承重 150kg 的设计虽被宣传为 “户外操作台”,但实际使用中发现台面材质易划伤,且无排水孔设计,雨天积水后清理困难。

设计语言的场景割裂

无仪表盘、撬棍式门把手、娱乐屏遮挡后视镜等 “反人类设计”,严重影响日常使用体验。例如,用户实测发现,娱乐屏打开后无法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情况,且无流媒体替代方案,导致安全隐患。这种 “为设计而设计” 的理念,与家庭用户的实用性需求背道而驰。

竞品围堵的降维打击

技术代差的全面碾压

比亚迪元 UP 起售价较低(7.48万元),搭载刀片电池和DiLink 4.0 系统(响应速度快 30%),且支持 VTOL 移动电站功能(功率 6kW),完美契合家庭露营场景。吉利银河 E5 则凭借前后独立悬挂和440km 续航(比 iCAR 03 多 39km),在舒适性和实用性上更胜一筹。

价格战的传导效应

五菱缤果 PLUS 通过 “限时直降 1.2 万元” 将起售价下探至 6.38 万元,直接分流了预算敏感用户;传祺 E9 推出 “置换补贴 + 终身质保” 组合拳,而 iCAR 03 的补贴政策未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这种价格内卷的结果,是消费者对新能源小型 SUV 的心理价位持续下探,进一步压缩了 iCAR 03 的生存空间。

渠道覆盖的结构性失衡

iCAR 4S 店超 70% 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覆盖率不足 30%。对比比亚迪元 UP 依托全国 2000 + 门店实现 “县县有网点”,并提供上门试驾、代客保养等增值服务,iCAR 03 在下沉市场的触达能力明显不足。例如,新疆仅有 2 家 4S 店,而当地用户占比超 15% 的订单因提车周期过长(平均 45 天)而流失。

用户体验的细节体验

人机工程的反直觉设计

前排座椅腰部支撑调节范围不足(仅 3cm),长途驾驶易疲劳;无实体空调按键,需通过二级菜单操作,驾驶时分心风险高。例如,车主反馈在高速行驶中调节空调温度时,需多次滑动屏幕,存在安全隐患。

NVH 表现的名不副实

尽管采用 7 面双层隔音玻璃,但高速风噪(120km/h 时车内噪音 68dB)明显高于比亚迪元 UP(62dB)和吉利银河 E5(60dB),主要源于无框车门密封性缺陷。这种 “参数亮眼但体验拉胯” 的落差,严重削弱了用户对产品的信任。

品控一致性的严重不足

车主反馈车辆存在批次质量差异:早期生产批次的座椅填充物偏硬,而后期批次又偏软;部分车辆的车机系统版本不统一,导致功能体验不一致。这种品控波动,让用户对 iCAR 的制造工艺产生质疑。

价格策略的 “跷跷板效应”

入门版的功能阉割

10.98 万元的两驱标准版缺失座椅通风、HUD 抬头显示等基础配置,实际体验与竞品低配车型(如比亚迪元 UP)差距显著。实测发现,该版本音响效果(6 扬声器)比元 UP(12 扬声器)差两个层级。

高配版的价值虚高

16.98 万元的四驱 Ultra + 高定版虽配备空气悬架,但价格已接近问界 M9 Max 版(17.98 万元),而后者在品牌溢价、第三排空间和充电网络覆盖上更具优势。这种 “越级定价” 策略,导致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品牌力更强的竞品。

终端优惠的执行异化

尽管官方宣称置换补贴最高 3.5 万元,但部分地区经销商存在捆绑销售(如强制购买装潢套餐),实际购车成本反升。例如,某车主在享受 2 万元直降后,被要求加装价值 8000 元的 “越野套装”,导致实际优惠缩水至 1.2 万元。

营销策略的自嗨式狂欢

传播内容的认知鸿沟

iCAR 的宣传长期聚焦 “135kW 电机”“2715mm 轴距” 等参数,未能将硬实力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如 “充电 5 分钟续航 100km”“地门承重 150kg 的实用性”)。反观比亚迪元 UP 通过 “家庭露营实测” 视频,将刀片电池的安全性具象化为 “烧烤架直接放置电池上无异常”,成功建立用户信任。

用户痛点的精准错失

目标用户(85 后家庭)的核心诉求是 “安全可靠”“省心省力”,但 iCAR 的营销仍停留在 “参数碾压” 层面。例如,用户对第三排侧气囊缺失的担忧未被有效回应,而元 UP 通过 “全系标配 6 气囊” 的宣传,精准击中家庭用户的安全焦虑。

口碑传播的裂变缺失

iCAR 缺乏类似元 UP “车主日记”、银河 E5 “改装大赛” 的 UGC内容运营,未能通过车主真实故事引发社交裂变。而元 UP 的 “家庭出行 Vlog” 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播放量均超亿次,形成 “自来水” 式传播。

写在最后:

iCAR 03 的销量困境,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战略滞后、信任透支、体验保守的集中体现。其核心问题并非单一产品力不足,而是未能及时响应消费需求的结构性转变 —— 从机械性能到智能体验,从品牌溢价到使用成本,从产品功能到生活方式,每一个维度都面临着竞品的强力竞争。未来,iCAR 03 能否逆袭,取决于其能否在用户体验、技术迭代、渠道覆盖、品牌重塑四大领域完成系统性变革。这不仅是 iCAR 03 的生存之战,更是所有传统车企在新时代的必修课。唯有以用户为中心,从 “参数内卷” 转向 “体验重构”,才能在这场产业革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来源:秒速懂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