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的呼和浩特,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狂欢。从春到夏,蒙曼、小沈阳、刘若英、郎朗、李阳、杨帆等名人纷至沓来,为这座北疆城市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动能。而随着俞敏洪“俞你同行””携直播团队到访,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的深度对话,正在呼和浩特展开。
名人营造效应:沉浸视角下的呼和浩特文旅新现象
作者/孙树恒
2025 年的呼和浩特,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狂欢。从春到夏,蒙曼、小沈阳、刘若英、郎朗、李阳、杨帆等名人纷至沓来,为这座北疆城市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动能。而随着俞敏洪“俞你同行””携直播团队到访,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的深度对话,正在呼和浩特展开。
一、俞敏洪的文化之旅:从直播到深度对话
8 月 4 日,俞敏洪的“俞你同行”直播团队到访,为呼和浩特的文旅热潮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行程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是一次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他到了昭君博物院,通过镜头,观众不仅看到了昭君墓的宏伟,更听到了关于和亲政策、民族交融的深度解读。这种将历史场景与现代传播结合的方式,让文化遗产 “活” 了起来。在麦香村他品尝烧麦、奶茶等特色美食,到元盛德旧址,到马头琴博物馆,欣赏大师弹奏,并与皮画等非遗传承人交流传统技艺。
在大盛魁文创园,俞敏洪与在大盛魁文化博物馆展开深度对话。这座复原了清代旅蒙商场景的博物馆,通过铁驼铃、茶票等文物,展现了大盛魁商号 “万驼云集” 的辉煌。著名作家,《茶叶之路》《大盛魁商号》作者邓九刚老师为俞敏洪签名赠书《大盛魁》和一幅字。这不仅是文化学者与企业家的思想碰撞,更是传统叙事与现代传播的深度融合。
二、名人云集:呼和浩特文旅又一破圈之路
刘若英:音乐与城市地标的化学反应。
4 月 25 日至 27 日,刘若英 “飞行日 Final・Call” 演唱会在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连开三场,吸引 143.09 万人次打卡,带动旅游收入 10.73 亿元。不同于传统演唱会,刘若英将《后来》《成全》等经典曲目与敕勒川草原、塞上老街、大召红墙等城市地标深度绑定。例如,在《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旋律中,观众在大召红墙下拍摄光影大片,古老建筑与现代音乐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更巧妙的是,当地餐饮品牌格日勒阿妈推出 “凭演唱会门票免费喝奶茶” 活动,将 “奶茶” 这一文化符号与城市形象深度绑定。
蒙曼: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摆渡人。
5月9日,作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蒙曼的到访为呼和浩特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她在白塔下化身“讲解员”,带大家读懂每一块砖瓦背后的故事。在长城文化博物馆以史为鉴解析边疆文明,更在昭君博物院深情解读 “昭君自有千秋在” 的和亲精神。她与内蒙古籍演员萨日娜相约乌拉盖草原,以 “草原 + 历史” 的跨界对话,引发全网对北疆文化的热议。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结合的方式,让晦涩的历史变成了可触摸的文化体验。先后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地踏访,迅速引发关注。在社交媒体上,“蒙曼踏访内蒙古”一度火爆。业界人士认为,蒙曼在内蒙古掀起了一场“文博热”“文化热”。
李阳:英语狂人与文化自信的对话。
5月31日和6月1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将来到呼和浩特,与青城的家长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李阳的到访为呼和浩特带来了独特的文化视角。他不仅在慧宇教育开展英语教学,更在呼和浩特市美术馆的活动中与家长交流,强调 “语言学习应与文化自信结合”。更具突破性的是,他在大盛魁文创园用英语讲述旅蒙商历史,尝试将本土文化转化为国际表达。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为呼和浩特的文化输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小沈阳:东北幽默与草原风情的碰撞。6 月 28 日,小沈阳 “你们的” 巡回演唱会在呼和浩特体育场燃情开唱。这场融合 “喜剧 + 音乐” 的视听盛宴,以冰屏设计、矩阵灯光打造沉浸式舞台,将《东北的冬》等金曲与草原元素巧妙融合。值得关注的是,演唱会特别设置 “脱口秀互动” 环节,观众不仅是聆听者,更成为舞台叙事的参与者。这种 “全民共创” 的模式,让呼和浩特的夏夜充满了欢笑与共鸣。
郎朗:琴键上的草原交响诗。
7 月 13 日,国际钢琴大师郎朗在呼和浩特奏响北疆草原音乐盛典。这场融合《红旗颂》《黄河》等经典曲目的音乐会,不仅有青年歌手刘宇带来国风歌曲,更有百名琴童与郎朗同台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值得一提的是,郎朗特别提到呼和浩特的奶茶与草原风光给他的创作灵感,这种 “音乐 + 自然” 的联动,让高雅艺术走出殿堂,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杨帆:舌尖上的城市营销。
7 月 19 日,央视主持人杨帆亮相 “烧卖美食季”,以一首改编版《烧麦之歌》点燃现场气氛:“烧麦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你来呼和浩特才能在这买”。他的到访不仅带动了烧麦销量,更通过直播镜头展现了呼和浩特的美食文化。这种 “名人 + 美食” 的组合,让地方小吃成为城市 IP 的重要载体。
三、名人效应的启示:从流量到留量的范式革新
呼和浩特的实践表明,名人效应已不再是简单的 “明星站台”,而是通过创意营造和模式创新,实现从 “到此一游” 到 “文化平台” 的升级。这种转变为城市文旅发展带来了多维度的深刻启示,值得深入剖析与借鉴。
启示一:场景再造重构文旅体验,让 “观光” 变 “沉浸”
传统文旅模式中,游客往往只是被动地观赏景点,难以真正融入当地文化。而名人效应的创意营造,通过场景再造实现了文旅体验的升级。蒙曼选择在白塔、昭君墓等真实历史场景中讲解历史,让枯燥的历史知识与具体的空间场景相结合,游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从单纯的听众转变为历史场景的 “参与者”。刘若英将演唱会曲目与敕勒川草原、塞上老街、大召红墙等城市地标深度绑定,在《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旋律中,观众在大召红墙下拍摄光影大片,古老建筑与现代音乐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音乐体验与城市景观欣赏完美融合。
小沈阳演唱会运用冰屏设计、矩阵灯光打造沉浸式舞台,设置 “脱口秀互动” 环节,让观众从单纯的聆听者成为舞台叙事的参与者,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这些案例都证明,借助名人的影响力,对文旅场景进行创新再造,能够打破传统观光的局限,让游客获得更加深刻、立体的文旅体验,使文旅活动从 “走马观花” 式的观光转变为深度的沉浸体验。
启示二:流量转化构建长效机制,让 “热度” 变 “价值”
名人效应带来的短期流量爆发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将这种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的城市文旅价值,是城市文旅发展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刘若英演唱会直接吸引游客,这是名人热度转化为文旅流量的直观体现。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流量转化的长效机制,实现从短期流量到长期价值的跨越。
呼和浩特在《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榜》中跃居 22 位,上升 26 位,这一数据显示出名人效应正在推动城市品牌的持续提升。演唱会期间,格日勒阿妈奶茶销量增长 300%,大盛魁文创园周边民宿预订量翻倍,形成了 “名人 - 流量 - 消费” 的完整闭环。这表明,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规划,名人带来的流量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消费增长。同时,城市可以借助名人效应,加强城市品牌建设,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实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短期的热度真正转化为长期的文旅价值。
启示三:内容深耕挖掘文化内涵,让 “符号” 变 “故事”
名人效应不仅仅是利用名人的名气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借助名人的影响力,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城市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生动的文化故事。蒙曼在昭君博物院深情解读 “昭君自有千秋在” 的和亲精神,将昭君这一历史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传递给大众;俞敏洪在大盛魁文化博物馆与邓九刚对话,通过邓九刚老师作品分享,让历史故事更加鲜活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李阳在大盛魁文创园用英语讲述旅蒙商历史,尝试将本土文化转化为国际表达,这是对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创新传播。郎朗提到呼和浩特的奶茶与草原风光给他的创作灵感,将城市的自然与文化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让文化符号通过艺术形式得以传播。通过名人对文化内容的深耕和传播,城市的文化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温度和情感的故事,能够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增强游客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启示四:产业融合拓展发展空间,让 “单一” 变 “多元”
“名人 + 文旅” 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多种产业的联动与创新,为城市文旅产业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从单一产业模式到多元产业融合的转变。郎朗的 “百名琴童计划” 将音乐艺术与教育相结合,推动了文旅与教育产业的融合;李阳在慧宇教育开展英语教学,强调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结合,也是文旅与教育融合的体现。这种多元产业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文旅产品的供给,还提高了文旅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启示五:价值升维实现跨域传播,让 “输出” 变 “共鸣”
名人效应在推动城市文旅发展的过程中,还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升维,从单纯的文化输出转变为文化价值的共鸣。“名人 + 文旅” 的模式通过优秀的视听表达,将东方美学与普世情感相结合,实现了跨文化传播和价值共鸣。这种价值共鸣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跨文化的传播,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城市文旅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
呼和浩特正在涌现关于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的新现象。在这里,名人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文化生态的共建者;游客不再是观光者,而是文化价值的共鸣者。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让城市文旅从 “流量狂欢” 走向 “价值共生”,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来源:阳光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