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录:前石畔知青往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6 08:25 3

摘要:编者按据统计,前石畔知青插队的7年时间里,先后6个批次59人,其中有3对6人是亲兄妹(姐弟),也有一家三人是亲兄弟(杜姓秦生、建生、春生);最终,他(她)们中间有5对成为夫妻,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我“潜入”他(她)们的微信群,大量采用微信采访,好几位知青大姐

山河锦绣 岁月沉香——前石畔知青往事

作 者:张美录

编者按据统计,前石畔知青插队的7年时间里,先后6个批次59人,其中有3对6人是亲兄妹(姐弟),也有一家三人是亲兄弟(杜姓秦生、建生、春生);最终,他(她)们中间有5对成为夫妻,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我“潜入”他(她)们的微信群,大量采用微信采访,好几位知青大姐以“给孙子做完饭帮你写点东西”的热情,好几位知青大哥用微信语音说过来“只言片语”的友情,激励我写细致、写下去,也为我撰写这篇文章提供了基础资料,在这里特别感谢。我也采取上门拜访、来我办公室“接访”、电话回访的方式,挖掘出“老书记的最后一个‘去痛片’”“劳动竞赛倒拨时针反败为胜”等好故事,也让我系统、全面、客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知青代表回赠前石畔村屏风(张美录 摄)

巍巍府山,景色秀丽;清幽黄河,绕城而过。在新府山以南,黄河以北,山水之间,县城中段,便是前石畔行政村。今天的前石畔,高楼鳞次栉比,商铺遍地林立,人们扬眉吐气;然而住上高楼、开上豪车、过上幸福生活的前石畔人,永远不会忘记50多年前那些奠基立业的知青。

新时代的前石畔行政村(航拍)(马宇强 摄)

新时代黄河府谷段(航拍)(马宇强 摄)

从1972年到1978年,7年间6个批次59名知青来到这里,他(她)们怀揣梦想,意气风发,辛勤劳动,战天斗地,奉献智慧,挥洒汗水,丰厚的业绩都化作这如诗如画的新时代山水画卷的底色。

知青劳动:是必过的第一难关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形容知青劳动较为恰当!“劳动创造财富”,某种程度上说知青史就是劳动史。 1955年9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做出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最高指示,从1968年起,党中央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前石畔知青也和全国知青一样,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当时的劳动地点,多数集中在最大、最普遍的制造业场所——砖瓦厂。

从1972年开始(一共6批,每一批的情形基本一样),知青们先集中在城关公社院子里,然后公社领导做动员讲话,每个人胸前戴上大红花,手捧“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左肩挎着写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军用水壶,右肩背上写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军用黄挂包,在锣鼓喧天的场景下,知青们爬上“解放牌”大卡车,转眼来到前石畔村“车马大店”(今人人家西侧、电信局以东)院子里,生产队大队长、小队长和社员们早已等候,没有多少客套话,直接发劳动工具,直奔新尧渠、前石畔砖厂开始劳动。一位女知青依稀记得,新尧渠生产队小队长告诉她们:“砖瓦厂旁边有三孔窑洞,那就是你们的新家。”

当时,绝大多数的劳动是参加村里砖瓦厂的修建,扛大石头,搬运砖块;建厂后负责搬运泥土,当小工服务砖坯大师傅;有了制砖机后,也就是制砖半机械化后,知青们负责给机器送土、挟湿坯、码坯、装窑、出窑;再后来,用平板车给建筑工地送砖。

在前石畔知青里,最小的也只有16岁,在大人眼里,“也还是些娃娃”。尽管简单笨重的劳动,也有技术因素在里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知青说:“在砖厂干活,推土时,连人带推土车(也叫独轮车)推进沟里是常有的事,后来在农民老乡的帮助下,才学会如何使用和控制独轮车。”机械制坯时,有一道“蘸水排泥条”的工序,蘸水少了,泥条半路就停下了;蘸水多了,泥条滑出去了,棱角全刮没了,就得细琢磨蘸水的位置,放手的位置,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知青用不了几天也便掌握了。后期的知青,主要用平板车往工地(当时主要往新桥旅社建筑地点)运砖。两人一辆平板车,下坡时男的在前驾辕,女的后面踏车磨杆缓解惯性;返回时,女的拉空车上坡,男的在后边,即使是气温较低的春秋两季,也是汗流满面。由于强度大,睡眠不足,有的女同志患上“火结子”,脓包发炎,疼痛难忍,即使这样,继续坚持劳动,从未有人请病假。半机械化制砖,“挟湿坯子”是一道很吃苦的劳动工序,每次一只手夹五块大坯子,每块差不多2.5斤,5块十几斤,周而复始,造成机械损伤,部分女知青落下胳膊疼。由于当时电力不足,避开用电高峰,砖机只能晚上10点或凌晨3点开工,知青劳动强度大,作息反常,却咬牙坚持。当然,不制砖时,就参加其他农活:春天,和农民一样,掏茬子、送粪,拉耧播种;夏天浇水、锄地;秋天收麦子、割高粱、掰玉米;秋冬闲时农田基建。16、17岁的孩子,细皮嫩肉,经常被秸秆割破,简单包扎,继续干活,有好几个知青小指头留下终身遗憾——“歪歪指”的时代印记。

关怀知青:带头示范处处温暖

苦是重了点,但也不乏关怀贯穿全过程。据知青康玉英回忆,有一天,在大队干部的带领下,青年突击队立刻开始了——“装窑大战”,在窑装了一半的情况下,雨来了,知青们在大风大雨中来回奔跑,拉车、装车、抬坯、装窑,女知青康玉英被雨淋得感冒了,脚也扭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实在干不下去了,想打退堂鼓,躲在一个墙角下擦眼泪,这时,让大队党支部书记孙侯怀发现了,孙书记来到了她身边,给她擦了眼泪,又擦了鼻涕,又给她捏了几下脚,叮嘱她再坚持一下,并且从随身口袋里很珍惜地掏出了仅有的一个“去痛片”,五十多岁的孙书记告诉她:“老命(孩子——陕北方言),就剩下这一片了,把这吃了,管用的,我经常吃,吃了就不疼了。”她接过药片,含着眼泪吃了下去,擦掉了鼻涕,又和社员们大干了起来,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窑也装满了,雨也停了,感冒也好了。“这父爱般的温暖,我从心底里感谢老支书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永远记着!后来,我才知道,去痛片不一定能治感冒,或许老支书给我的是精神疗法。”康玉英噙着眼泪说。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孙侯怀和张侯华等前石畔大队领导以身作则,立下“愚公志”,带头示范,扛起锹镢镐,推上“独轮车”,带领群众和知青硬是搬倒了墩梁、生梁、官井梁三座山,填平了新尧渠、建生沟,整修出了256亩水浇地,这些水田成为了前石畔大队社员旱涝保收的“保命田”,结束了前石畔大队吃国家“返销粮”和救济粮的尴尬局面,开创了向国家上缴“爱国粮”的新篇章。在搬山造地的战斗中,前石畔成为了全县典型。“记得在一场大暴雨的漆黑夜里,我第一个冒着大雨冲出家门,立刻组织知青和社员,有危险的地方,我先实地查看情况后,综合研判,奋力抢先,确保了前石畔人、畜、财产的安全;最感动人心的是,好多知青没顾上‘小家’的安危,直接跑来大队,参加抢险!”张侯华回忆说。

劳动竞赛: 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后,开展劳动竞赛是常有的事。

城关公社黑山上有三级灌站,从黑洞到大沙沟有一条水渠,是当时全县的重点工程,有一年大雨,将水渠漫了,公社决定分段给各村进行挖泥,前石畔知青和群众一起挖泥,为了推进进度,村委按(参与劳动人数)每人3米分配任务,为了争先进,赶进度,抢时机,知青们大干快干,这项工作前石畔村走在了公社其他村的前列。

砖厂劳动,也要进行比赛。“地里干了一段时间,我被分配到砖瓦厂,砖瓦厂有两个‘青年突击队’,我被分配到第一突击队由闫林林担任队长,起初闫林林教我怎样抬坯子板,怎样往下挟坯子、撒沙子、推车上泥,在他的指导下砖瓦厂的活我学会了很多。”1976年插队的康玉英说,“没有竞赛,就没有动力,这两个突击队经常开展劳动竞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青说:“当年我做了一件‘亏心事’,现在才敢说了,我们两组开展运砖比赛,规则是以两小时为周期,第一组经两小时停下后清点了劳动成果;轮我们组上工时,眼看着两小时要到了,我悄悄把放在工地上的钟表倒拔了半小时,谁也没注意,多干了半小时,最后清点数量,我们赢了!”她羞涩地说,“哎!该怎说了,当时就那么一种‘以劳动最光荣’的心态。这个办法也是广播里听的,被我悄悄地用上了。”

知青业绩: 奠基“陕北第一村”

在城关公社、前石畔大队的正确带领下,知青们参与了许多重大工程建设的劳动,他们付岀艰辛的劳动,奉献了智慧,为后来的“陕北第一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石畔大队新桥旅馆(马子亮提供)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大队领导班子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决定进军第三产业——服务业,力求搞活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孙侯怀、张侯华等大队负责人大胆提出了修建“新桥旅馆”的设想,这在当时来说是新鲜事、大事,阻力重重、“压力山大”,最后还是统一了思想。包括知青(专指1976年4月插队——1980年6月返城)在内的140多名青年经过109个日日夜夜的苦战,在黄河大桥北面建起一座属于前石畔大队的实体——新桥旅社,当年投入使用,投资23万元的工程收入就达12万多元,这一尝试的成功,给前石畔人打了“强心针”。这12万的收入,凝结着当年知青的汗水和心血。同时,前石畔人永远不会忘记时任陕西军区蔡姓政委的“国家改革开放,允许农民进城办企业”的宽容,不会忘记时任陕西军区孙姓司令的“先试运营,落实承包合同”的理念上的启发。

从70年代初开始,在村里办的豆腐坊(在大队院子里)、养猪场、挂面厂、两个砖厂(上小队前石畔、下小队新尧渠各一个,均属于前石畔大队,后来两个合并为前石畔大队),新府山林场,新府山梯田基建点,这里均洒下知青劳动的汗水,对后来前石畔的发展、思想的开放、前景的研判、资产的积累等,都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物质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前石畔大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村集体经济,两个文明一起抓,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分红,积累集体财富,被誉为“陕北第一村”。在这“丰收果”里,凝聚了当年知青的付出。

知青学习:坚持上“政治夜校”

前石畔政治夜校,地址就设在大队队房,现在旧铁厂对面,“人人家”以西,从学习小靳庄开始(约1974年下半年),到1980年结束,近8年时间。夜校由大队组织,普通社员、知青、返乡青年、大队领导班子成员,都必须参加学习,一般由城关公社干部(理论水平较高)领学,后期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各类党报党刊的新闻稿件或理论文章,多涉及改革开放的内容。

“每天天一黑了就开始学,大致两个小时。”返乡青年(农户,农业社来,原回农业社,现年79岁)闫凤清满是自信地说,“我们大队学得相当认真,从来没人敢迟到早退,比县政府的干部都学得认真,有关领导多次在大会上表扬我们大队政治夜校的学风!我和知青们一有文艺排练就不学习了,一般是常参加。”

知青文娱:赢得“二剧团”美称

有文艺特长,就能加入文艺宣传队。避免繁重的体力劳动。1972年,县上举行黄河大桥竣工通车仪式,正在上初二年级的孙卫东参加了府中秧歌队,又单独表演了文艺节目,一举成名,为他以后走上文艺文化道路奠定了基础。“76年3月,我在前石畔村插队,在文艺方面突出,没参加各种繁重的劳动。”知青孙卫东庆幸地说,“我当时主要参加文艺排练及表演,基本没参加过过重的劳动。凡县上接待省市检查、县上重大节日活动时,我们文艺队就参加表演,形式有朗诵、说相声、小品、舞蹈、秧歌等。”

前石畔大队民兵演出队 省军区文化工作小分队合影(马子亮提供)

提起文艺创作表演,不得不提一位编剧创作人,他就是前石畔大队“返乡青年”闫凤清,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是写作编剧的高手,既能写出符合当时政治需要的剧本,又精通各类乐器,悟性极高、无师自通。当年创作的《榆河畔上女石匠》备受人们喜爱,在绥德县、榆林地区分别上演,好评如潮,掌声不断,引起热烈的反响,强烈的轰鸣。“当然,很感谢县剧团的帮助,专业指导;还有淡文珍老师,经常在各方给我们指导。”闫凤清老人说。

文艺队的吸引力极强,知青康玉英特别喜爱文艺,晚上老是从排练室的门缝往里看,有一天,刚好被队干张侯华发现,把她叫到会议室,让她试着唱一首歌,她就唱了几句,没想到,她这一唱,就被“录取”了,就这样,康玉英进了心心念念的文艺宣传队,相对而言就“苦”轻了。其实,能到前石畔插队,还算是幸运的,不用步走下乡,不用自己生火做饭,基本不想家。

知青孙桂英回忆道:“ 从1974年开始,在‘农业学大寨’的基础上,又学习‘小靳庄’,小靳庄在天津市宝坻县,当时成为在农村进行‘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典型而闻名,人家不但农业方面好,在宣传思想、文艺文化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所以我们文艺队就向人家学习!”“那时白天劳动,文艺队的知青晚上排练节目,当时着力突出‘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文艺作品主题努力向这方面靠拢。”孙桂英风趣地说,“有个自编节目中,我扮演妇女队长,张林扮演村党支部书记,剧情表演中,他对农村工作有畏难情绪,我给他做思想工作,有句台词就是:‘有才啊(支书的名字叫有才)!你要抬起头来,向前看!’后来,这几句话在知青中广为流传,这相当于当今春晚上的年度流行语,成为一种经典,我们似乎很得意自已被认可,凡此种种我们文艺宣传队被誉为县‘二剧团’。”

“最得意的是我们文艺宣传队的节目上了‘西北五省民兵现场会’!”现年66岁的孙卫东激动地说,“累是确实累,我们早上5点就出发了,晚上6、7点才到了榆林,住上了干部招待所,就在院子里的大水池子里洗了一把脸!第二天,早上8点以后,参观西北五省民兵队列、射击等表演,晚上在榆林旧剧院进行专场文艺表演,我们的节目受到省市及军区的一致好评。”返乡青年闫凤清说:“那次卫东的快板书很突出,当时兰州军区领导说:‘这么好的口才,根本就不是个府谷人!’”可见,当年前石畔知青文艺宣传队是有实力的,在榆林乃至西北五省也是小有名气。

民兵建设:名扬“西北五省区”

“兵民是胜利之本。”——语出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当年,在前石畔大队民兵连连长张侯华的带领下,前石畔村的民兵建设走在陕西省乃至西北五省的前列。

时任府谷县委书记、人武部政委雷步洲在前石畔大队调研民兵工作(马子亮提供)

整齐的前石畔大队民兵连(马子亮提供)

“在张连长的带领下,在劳动之余组织民兵训练刺杀、投弹,曾记得,打靶5发子弹,我能打48环,枪法算好的了。”知青孙桂英回忆说,“通过两年多的劳动、训练,我树立了正确的‘三观’,1976年元月,我们这批20人的知青中,我与玉萍两人首批同时入了党。”可见,当年的知青们是多么希望向党组织靠拢!

前石畔大队女民兵在训练休息期间研讨学习(马子亮提供)

那个时候,一般冬天凌晨5点钟,一阵嘹亮的军号响过,前石畔村100多名民兵(包括部分知青),在黄河滩上拉开了练步伐、练刺杀、投弹的大幕,张连长喊着口号、发着指令,民兵以刚毅的姿态、战无不胜的信念开始训练。

有一次,在一场暴雨降临的漆黑的夜里,张连长冒着大雨冲出家门,同民兵骨干杨玉娥、孙侯老虎、王智孩等同志,立刻组织人力、物力上黄河大堤,实地查看情况。雨点、冰雹、狂风阻挡不住他们巡查的脚步,黄河水将他们村的两块庄稼地都淹了。“这时候,我猛然想到村里的仓库,急中生智,权衡利弊,我们还是先转移了化肥、粮食、电机、柴油机、水泵等物资,那一刻,洪水无情,已经淹到我们的大腿和腰间。”随后,张连长拿着手电大喊一声,“出发!”几十个村民(民兵)再次奔向那80亩的高粱地,大家摸着找到管子,拖着胶管,开始抽水,几十分钟后,高粱露出了头。“就这样我们一起洗了个‘洪水澡’。这次洪水来势凶猛,让人意想不到,措手不及,但在民兵骨干及村民的奋力抢险下,前石畔村一百来户人家,只有一户受到了损失。”张连长说。

由于民兵连业绩突出, 1974年3月28日,府谷召开了首届民兵会议,张连长在大会上发了言,大会决定:“全县人民向前石畔民兵连长张侯华学习,向前石畔民兵致敬!”之后榆林地区、兰州军区相继把“模范民兵连”的红旗插到了前石畔。

为了纪念毛主席《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指示》的发表,强化提升民兵工作,按照上级的指示,以府谷为主体,举行真枪实弹、全副装备的大型拉练。也就是说前石畔大队的民兵连是全县拉练队伍的首个方阵,整个拉练队伍都跟随前石畔大队民兵连,都向前石畔民兵连看齐。精心挑选出了38名民兵骨干的前石畔民兵连,一出场一亮相,观众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张连长一身军装,肩挎两支枪,背着干粮袋和行军物品,胸前还挂着军用望远镜,脚穿一双绿色解放军鞋。挥手喊着“一二一……”知青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追击奔跑,还唱起了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据后来统计,民兵连先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输送22名合格战士,培训各种专业技术人才92人,组织民兵实施创业计划,收入6000多元并全部上缴,用于前石畔村搞基础设施建设。前石畔的民兵连先后有70多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和各种标兵。张侯华作为连长多次受到了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表彰。

还有一点引以为豪的是府谷前石畔民兵连以全市为数不多的连队参加了“西北五省民兵连现场会”,会上主要展示了两项内容:一项是民兵演练,一项是文艺表演,均获得了兰州军区的认可和表彰。

知青恋爱:家庭事业“双丰收”

陕北95%的民歌里都是讴歌的爱情,没有爱情就没有感情充沛的世界,无论劳动多么繁重,爱情是生命活力涌动的催化剂、调节剂。59名前石畔知青中,就有5对知青成为知心伴侣,在前石畔,彼此找到“知根打底”的心上人,他们有的扎根守望在家乡,竭尽全力奉献;有的远在他乡,闯荡外界,搏击商海,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无论在哪里,就像黄牛一样为人民服务,默默地奉献,默默地耕耘。从微信群里、朋友圈里,处处能看到他们幸福的样子,从作品里听见他们快乐的节奏,从温馨的家庭餐桌上感受到他们含饴弄孙的快慰;从知青群里祝福语里,品味他们友情的珍贵。

知青孙卫东回忆起他与妻子高改梅的爱情,至今充满感激和欣赏。感激的是时任府谷县委书记雷步洲(吴堡人)对他个人问题的关照。“你是卫东?定了,把你留在前石畔,”雷书记手里挥舞着铁锹边干活边说。“雷书记看是否能把高改梅也留在前石畔?”卫东满是担心地问。“你个灰小子是不是看上人家改梅子了?这个事你再不要多说了,到时你就知道了!”雷书记一脸严肃地说。后来一切如愿,成就了卫东美好家庭。“后来,我和她都第一批考上了,成绩都靠前着了。”卫东脸上泛出颇有成就感的微笑说,“我老婆也很优秀,周总理逝世那年,她的‘怀念周总理’诗朗诵,四座皆惊,催人泪下,掌声雷鸣!”可见,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一致的追求,满满的互爱与欣赏,是他(她)们爱情婚姻的基础!

一份甜蜜的爱,伴随一生,如虎添翼,全部精力用于事业发展。当然也有不幸的爱恋,据说,59位知青中,一位内蒙籍的前石畔知青插队结束后,因恋爱失败,孤助无援,走不出困境,断然跳入黄河,了断一生!

知青安置:是各行各业佼佼者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诗意的远方终于到来了。1977年12月(此时距离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10余年),前石畔知青之间传出一条重大好消息,那就是“知青尚建国考上了大学,而且是前石畔知青里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这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简单,全国570多万考生,最终录取了约27.3万大学生;当年从11月开始(部分县市试点),到12月25日基本结束,考了近一个月,录取率为4.8%。“当时把我们快羡慕死了,啥时我们也能考上大学,也光祖耀宗。”孙卫东满怀赞赏地说。

转眼就是1978年,好消息接二连三,对于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人生迎来了大转折,府谷县里组织考试安置知青,通知一发,报名就800余人,按照考试成绩,首批包括孙卫东、高改梅等47人录用(其中37人到了县焦化厂);以后根据需要,按照考试成绩,招工招干,全县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陆续回城安置。

时过境迁,前石畔知青都有了理想的职业,好的归宿:尚建国,1977年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湖南长沙),现为西安航天领域某研究所专家;赵勇,哈镇人,曾任县委书记,榆林市环保局局长等领导职务;张广耀,深耕煤炭行业,曾任职南梁煤矿矿长、董事长,后来在陕西省国土系统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孙卫东,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7次获得省级新闻(广播、文艺)奖,撰写论文10多篇,开创了“现场短消息”府谷样板,2019年2月退休,现任府谷县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林,担任过府谷镇镇长,县工业经济局局长;闫永珍,县人民医院原副主任医师,退休后从事文艺文化工作,组织文艺合唱团,多次到北京演出,获过好多奖项;孙桂英,先后在企业、政界工作,后任府谷县人民检察院某科科长,退休后在老家义务植树并做慈善(公益)事业;康玉英,在电力系统工作,曾是单位的业务骨干……

总而言之,知青们通过考大学、招工招干等方式,大多陆陆续续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安置,他(她)们分布在各行各业,都成为了当时的行业尖兵,即使是退休了,退而不休,夕阳余晖,不遗余力,为家庭、社会继续默默地奉献。

生活现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为了详尽地写他们的故事,我主动要求加入前石畔知青群,“潜入”后,我成为了群里一位成员,我经常看他们在群里发的内容,也翻看他们的朋友圈,让我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轨迹、生活动态、情感变化、家庭成员情况等,他(她)们的生活是丰富的、积极的、阳光的、幸福的。

最令我感动的是,知青赵宝林每天在群里发一条祝福问候的短信,他也单另给我发同样的一条,进群以来,近70多天,坚持不懈,每天一条富有哲理、饱含深情的短信,其中有一条,我转发在我的文件夹里,那就是“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我们争不过岁月,也跑不过时间,唯有以自己喜欢的的方式,过好每一个日出日落”。又一条:“春风化雨,柳含烟;江山有景,春满园;人生有缘,情无限。不管远近互惦念;一声问候共祝愿。平安一生,健康百年!”又一条:“人生中的缘,彼此不忘;相处中的情,永远珍藏;经历中的好,时常回想;问候中的暖,总记心上!”我细细品味,哲理深刻,意味深长,见地深邃。

难忘乡亲:兄弟姐妹情深意切

时间可以淡忘过去,但忘不了永远的朋友。知青们在那个年代与当地农民朋友结下的深厚友谊难以忘却。

知青杜春生(小名三三,老家河南人,原府中校长杜焕成三儿子)与前石畔农民(返乡青年)闫凤清成为最好的朋友。“当年我负责给大队村办企业豆腐坊卖豆腐,郭玉林做豆腐,三三(当时17岁)是赶上牛用大桶拉水,冬天脚腕子薄棉裤上冻得全是小冰锥。”闫凤清老人脸上有几分凝重转而微笑地说,“如今,三天不见就问我:‘你在哪里了?’河滨公园转、吃饭喝酒,经常和我在一起了!”

村党支部书记孙春林说:“老杜家(原府中校长杜焕成)的娃娃可仁义了,拿上好吃的,总是先给我们吃了!”接着他思索了一会说:“那时三三已经电力局上班了,有一次我老父亲十字街看戏,三三给我老父亲买的吃了碗饦,又把老父亲送回家里来,一进院,老父亲怕三三停摩托(长江750)费时,抢先跳下,由于惯性,脸上、鼻子里全是血,后来三三又引上到医院简单包扎,医药费全付,又把老父亲送在我家炕上。”

“那时候,知青和农民相处很融洽,知青杨志和在我们家里吃了很长时间的饭,好像三、四个月了。”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孙春林说。

“你知道那是谁家儿子?”79岁的闫凤清老人神秘地说,“他大(陕北方言,是指父亲)是当时咱县的副县长!”“一直没有提起他父亲,我真不知道,后来,拿着点心来看了我妈,用牛皮纸包着了,可香了!”孙春林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说。

知青康玉英感叹地说:“我当年在前石畔插队时,也有相处得如亲姊妹的女孩子了,嗨!没想到前几年我们却在老年大学相见,我们如今还是同学、同桌!”

知青岁月:铸就无形精神丰碑

知青劳动,“晒黑了皮肤,练红了思想”;知青岁月,“生命中的光泽,人生中的历练”。修梯田,干砖活,挖泥渠,风里来,雨里去,练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了在艰苦中生存,像曾经战斗过的新府山,翠微挺拔;像石畔上的石头,坚韧顽强;像奔涌的九曲黄河,由黄变青,由青变蓝,百折不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有涩,涩中有甜,正是:“山河表里鉴初心,往事如烟似酒陈。”

正如一位知青大姐的自由诗中所言:“承蒙时光不弃,感恩相遇,我们用感恩的心,回首前石畔艰苦奋斗的五年,是开心、快乐、幸福的五年,是前石畔的劳动让我们学会了以后的生活,学会了生存,学会了战胜困难!”

岁月如酒,越陈越香;往事如烟,汲取教益。在前石畔村的地理坐标上永远标注着知青们奋斗的足迹,在历史的长轴上永远镌刻着难忘知青岁月。历史的清流,永远滋养幸福的花朵,幸福的路没有终点,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永远在路上!

来源:府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