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食物来源很不稳定,一天吃几顿饭也不固定。食物丰富的时候,可能一天吃好几顿,一直吃到撑;食物匮乏的时候,可能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
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一日三餐已经成为现代人餐制的标准。
那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呢?我们来考察一下。
❖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食物来源很不稳定,一天吃几顿饭也不固定。食物丰富的时候,可能一天吃好几顿,一直吃到撑;食物匮乏的时候,可能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
电视剧《我爱我家》中,“二混子”纪春生是个四处混吃混喝的流浪汉,他对自己的胃口这样描述:“这就是我们行业的特点了,有吃吃得下,没吃扛得住,一顿饭前后管一个礼拜,这样的胃口才过得硬。”古人的胃口估计也差不多是这样子。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了,开始有了规律的餐制。但早期的餐制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
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甲骨文中,里面就记载了商朝时的一日两餐制。宋镇豪在《试论殷代的纪时制度——兼谈中国古代分段纪时制》一文中认为,商代人将一昼夜分为十六个时间段,依次是:旦、朝、食日、中日、昃、郭兮、小食、萌、莫、会、昏、(木+丮)、住、夕、寤、夙。
这十六个时间段并不是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分割,而是根据人们的作息活动将一昼夜划分成十六个长短不一的时间段。比如说,“夕”是时间最长的,整个夜晚都叫夕,就是人们睡觉的时间段。“旦”就是早晨起床的时间段,大约是早上五点到七点的黎明时分。你应该也猜到了,这十六个时间段中的“食日”和“小食”对应的就是吃饭的时间。有学者分析,大食的时间应该是上午八点,小食的时间应该是下午四点。也就是说,在商朝的时候,古人是一日两餐,上午一餐,下午一餐。
至少从东周开始,中国人又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划分为十二个时间段,是为“十二时制计时法”。这十二个时制中,有两个叫“食时”和“晡时”的时辰,就是古人一日两餐的时间,分别是上午的七点到九点和下午的三点到五点。如果以地支命名,“食时”和“晡时”分别叫作“辰时”和“申时”。
▲ 汉代庖厨图画像砖拓片
古人的一日两餐,上午餐称“饔(yōng)”,下午餐称“飧(sūn)”,正所谓“朝曰饔,夕曰飧”。因此还有了成语“饔飧不继”,意指吃了上顿没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先秦时期形成的一日两餐的传统,到唐朝时发生了变化。唐朝时,在上、下午两餐的中间,多了一顿点心。也许是因为唐朝时人们白天活动的时间较之前延长了,两顿饭中间隔得太久容易饿,所以就在中午加了顿点心,是为午饭的雏形。今天南方一些地区,仍然管吃午饭叫“吃点心”,这种说法可能就是延续了古人的叫法。无独有偶,在韩语里面,“点心”一词也指午饭,很有可能是古时候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需要说明的是,唐朝的午餐多存在于士人和富裕阶层,普通民众依旧是一日两餐。
到了宋朝,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空前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吃午餐就更有必要了。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一日三餐在宋朝已经普及。“普及”一词多少有些夸大,但至少较之前是在逐渐向三餐制转变了。
在很多宋朝文献里,都提到了一日三餐,如《雪坡舍人集》记载“不妨旧店新开,一日三餐要使饥人饱去”。宋人通常在天刚亮的时候就用早餐了,食用的食物多为粥、羹等流食,比较容易消化吸收。午餐一般在正午时分开始,多食用各式饼、饭等主食。晚餐的时间一般比较早,吃的东西与早餐差不多。
但是,如果你生活在宋朝大城市里,晚餐可能就吃得晚了,因为城市夜生活丰富,吃太早了晚上会饿。即便饿了,倒也没事,因为宋朝夜市发达,晚上还可以吃夜宵。所以,宋朝可能还有一日四餐的情况,但这属于城市中的特殊情况。一些下层穷苦人家,可能一天两顿饭都不一定能吃好。如洪迈《夷坚志》就记载贫苦人是“每日两餐唯是藕,看看口里出莲花”,真的是吃得“口吐芬芳”了。可见,在宋朝,一天吃多顿饭也算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明朝时,江南地区基本普及了一日三餐。到了清朝,汉族人基本上都是一日三餐了。但是,作为统治者的满族人,仍然保留着一日两餐的传统。康熙皇帝就曾在给大臣的朱批中写道:“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可以看出,一日几餐还涉及民族习惯和价值观念。
来源:大道知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