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7日,华熙生物一篇题为《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的文章引发资本市场震动。文中直指券商研报中的“玻尿酸过时论”存在科学谬误,并点名多家机构。
2025年5月17日,华熙生物一篇题为《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的文章引发资本市场震动。文中直指券商研报中的“玻尿酸过时论”存在科学谬误,并点名多家机构。
一时间,“华熙生物怒怼券商”成为舆论焦点。2025年5月21号,华熙生物公众号又发布了《眼前之巅与群山之险——答媒体及各界朋友》的文章,详细阐述了背后的逻辑与行为动机。
然而,若抛开情绪化标签仔细分析文本,会发现这场争议的实质远非简单的“炮轰”与“被炮轰”的关系。据行业内人士的说法,华熙生物与券商的关系一直不错,更深层的可能则是对行业内一些传播很广的不严谨言论的无奈的反击与维权。
华熙生物的“深夜发声”被外界解读为对券商的激烈反击,但其核心诉求实则指向行业内长期存在的“概念炒作”乱象。
作为全球透明质酸产业龙头,华熙生物占据该领域44%的全球市场份额,然而近年来,随着胶原蛋白概念在资本市场的异军突起,部分研究报告将“玻尿酸”与“胶原蛋白”粗暴对立,甚至出现“玻尿酸过时”“胶原蛋白更安全有效”等缺乏科学依据的论断。而这些大部分都发生在2022年附近,彼时玻尿酸如日中天,是“医美三剑客”在资本市场爆火的时间段,这背后的运作思路耐人寻味。
值得关注的是,这类言论并非停留于研报层面,社交平台才是真正放大的传播器,更导致消费者对科学成分的认知偏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两大机构于5月19日联合发布倡议书,呼吁“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初心”,侧面印证了行业对非理性概念偷换的集体焦虑。
华熙生物的“激烈反应”,本质上是对产业根基的捍卫。透明质酸作为中国在全球生物科技领域少有的主导型产业,其科学价值、抗衰性能已被《自然》《细胞》等顶级期刊的多项研究证实,例如高分子量透明质酸在延长小鼠寿命、干预炎症与癌症中的关键作用。远非“保湿锁水”的基础性功能描述能可以涵盖,若放任简单粗暴的“打标签”,缺乏实证支撑的“踩一捧一”式叙事蔓延,伤害的不仅是某一家企业,更是中国在合成生物领域来之不易的全球竞争优势。
在这场风波中,胶原蛋白龙头企业巨子生物的崛起轨迹耐人寻味。
作为港股市场的新晋明星,其市值一度突破900亿港元,远超华熙生物的250亿元(截至2025年5月)。支撑这一估值的,是资本市场对“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的狂热追捧。然而,细究其技术路径与产品逻辑,争议始终如影随形。
巨子生物在发展过程中,其招股书内容引发了诸多争议。有观点指出,巨子生物在招股说明书中通过拉踩玻尿酸来抬高自己——在描述重组胶原蛋白的优势时,过度贬低玻尿酸的功效和市场价值,给消费者和投资者造成了一种重组胶原蛋白全面优于玻尿酸的错觉。这种行为不仅对玻尿酸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也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华熙生物指出:当前多数胶原蛋白护肤品的功效宣称存在“科学断点”。人体内源性胶原蛋白与重组胶原蛋白产品不能简单等同,后者本质为多肽结构,需通过注射才可能起效,而获批三类医疗器械资质的注射产品寥寥无几。
反观巨子生物的招股说明书,其通过对比玻尿酸与胶原蛋白的“优劣势”,强化后者作为“下一代抗衰成分”的叙事,却未充分披露两者在证据等级、科学根源、应用场景上的本质差异。实际上,这种“拉踩式”话术,恰是资本市场概念偷换的典型操作。
更具争议的是商业策略的错位。
根据公开披露的年报,华熙生物2024年研发投入达4.66亿元,居行业首位,且持续投向细胞外基质(ECM)等底层生物学机制研究;而部分胶原蛋白企业则将资源倾斜至社交媒体种草与KOL营销,甚至被指“操控平台评论”。当“小红书声量”取代“实验室数据”成为估值标尺,坚持科研长期主义的企业反而陷入被动——这正是华熙生物呼吁“抵抗公关乱象”的现实背景。
尽管华熙生物的文章因“点名券商”引发轩然大波,但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真实关系远比表象复杂。
值得一提的是,华熙生物也提到“尊重券商专业价值”,笔者看来,此次讨论的焦点并非否定研究机构,而是呼吁研报增加科学验证的严谨性。例如,某券商研报中曾出现“胶原蛋白安全性优于玻尿酸”等论断,多是出自于巨子生物的招股说明书。对于券商研究所而言,摘抄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可以,但在这个基础上做好科学论证,这也是职责所在。
巨子生物上市招股书截图
尽管华熙生物此次公开点名了多家券商的研报,但这并非意味着华熙生物与券商之间是对立关系,而更多是华熙生物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和行业健康发展而做出的某种努力。
实际上,从网上公开信息便能清晰感知,华熙生物与券商一直保持着良好互动,其很重视和投资者沟通的。
这里面存在一定错位的是,化妆品行业公司近年来越来越喜欢讲科技叙事,成分推动,而券商大部分是消费行业覆盖,分析师非生物专业出身,生物科技专业背景知识不足,却要去做出引领行业未来的“论断”,这难免也难为了这些分析师,是容易被“带节奏”的,专业上也是需要补课的。
在笔者看来,按照华熙生物前后发布的多项文章的理解,华熙生物此次发声,也许更多的是出于对行业健康发展的担忧。透明质酸产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如今,一些不实言论和误导性研究报告正在破坏这个产业的发展环境。
华熙生物希望通过此次发声,引起市场的关注,促使各方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共同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华熙生物对券商研报中的“非专业结论”提出质疑时,这场看似针锋相对的交锋,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资本市场的评价体系和实体企业的技术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一条难以跨越的认知鸿沟。与其陷入“指责—辩解”的恶性循环,不如重新构建券商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协作模式。
卖方机构需要摆脱对“流量叙事”的依赖,建立起严谨的科学依据、临床数据的叙事逻辑和估值模型;而龙头企业则应向专业机构开放技术验证的窗口,通过透明化的专利数据、工艺参数、临床对照实验等硬核指标,更加科学严谨,共同搭建起科学技术资本化的价值坐标系。
以科学为基石,共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也理应是上市公司与券商的共同目标。
这场风波的终极启示,或许在于如何重建生物科技行业的价值坐标系。
华熙生物提出的“ECM(细胞外基质)研究”路径,试图超越单一成分之争,从系统生物学视角寻找抗衰解决方案。这种“向下兼容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等物质”的框架,既是对科学复杂性的尊重,也是对概念炒作的降维打击。
当然,对于整个产业而言,仅有技术愿景远远不够。当两大协会联合倡议“抵制虚假宣传”,当华熙生物承诺牵头制定国际胶原蛋白标准,当券商开始重新审视研报的科学严谨性,一个更健康的生态其实正在萌芽。
显然,中国生物科技产业的真正进阶,需要的不是“玻尿酸VS胶原蛋白”的零和博弈,而是一场穿透资本噪音的科学精神回归。
华熙生物“炮轰”券商事件,表面上是华熙生物与券商之间的矛盾,实则是华熙生物对行业内“拉踩玻尿酸”的现象的一种系统反击。
而华熙生物与券商之间,并非真正的对立关系,此次事件更多是华熙生物为了维护行业健康发展而做出的努力。
「摩羯商业评论」认为,从长远出发,各方响应两大行业协会的呼吁,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医美和生物科技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来源:摩羯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