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忙“考博”,原因为哪般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15:55 1

摘要:近年来,不少明星加入考“博”大军,掀起娱乐圈“考博热”。2024年,演员林更新以复试总分第二的成绩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创作”专业博士录取,演员靳东则被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专业博士录取。2025年,黄晓明、金世佳通过上海戏剧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宗智

近年来,不少明星加入考“博”大军,掀起娱乐圈“考博热”。2024年,演员林更新以复试总分第二的成绩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创作”专业博士录取,演员靳东则被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专业博士录取。2025年,黄晓明、金世佳通过上海戏剧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初试,引发广大网友密切关注。明星忙考“博”,原因为哪般?

明星也要比学历?

5月12日,上海戏剧学院公布了2025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复试名单,不少网友发现著名演员黄晓明、金世佳赫然在列,这也意味着两人已经通过了初试。“黄晓明考博”等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热议。

名单显示,黄晓明报考的是艺术管理/戏剧策划的专业学位,业务一科目成绩为89分,金世佳报考的是表导演创作专业学位,业务一科目成绩为94.34分。根据公告,进入复试的申请考核制考生还须参加“业务课二”(笔试)和复试面试,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参加政治理论、两门专业加试科目,均为笔试。此外,英语未达到免考要求的学术学位考生,还须参加“外国语”科目(笔试)。复试面试预计于6月上中旬进行。据通告和招生简章,加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和两门专业加试科目,单科低于60分不予录取。

无独有偶,去年五六月间,演员林更新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创作”博士专业录取,同样曾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该专业当年共录取4人,其中林更新成绩位居第二。林更新在社交平台晒出骑车视频,难掩激动心情。同年,知名主持人龙洋也正式入学中国传媒大学,攻读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博士学位。

更早之前,2023年3月,演员张静初的工作室公开消息称,张静初已被美国电影学院(AFI)导演系录取,并晒出录取通知书。从备考到正式上课,张静初一直在社交平台分享她的学习日常。2023年2月,“90后”演员纪向宁以439分的优异成绩,拿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招生考试初试的第一名。他本人回应称:“每年考研拿高分的不胜枚举,或许是我演员的职业身份,才让大家觉得新鲜。”

“明星博士”有何不同

众所周知,考博不易,读博更难。针对“明星考博”,公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其一,明星已经功成名就、收入丰厚,为何还要不辞辛苦考博?其二,明星工作繁忙,能否保证学术投入,其实践成果(如奖项、作品)是否等同于学术能力?其三,高校是否因“名人效应”降低录取门槛?

据悉,黄晓明、林更新等明星攻读的多是艺术类专业博士,与大众所熟知的学术博士(传统博士、研究类博士)有明显区别。在我国,艺术类专业博士2024年是首次招生,属于一门高端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学术博士学位相比,专业博士学位更多地关注于实践和应用,是为那些希望在特定领域中从事高级职业实践的人设计的。艺术专业型博士培养的是应用型艺术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懂理论、懂创作、了解前沿知识,还需要相应的授课能力。目前,国内拥有“艺术专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院校并不多。以戏剧与影视专业为例,2024年全国仅有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12所院校拥有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

另外,艺术专业博士的录取考核方式和学术型专业博士存在很大的区别。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艺术专业博士的录取方式仅为“申请考核”。在业务课一的考核中,考生需提交“创作实践计划书及个人艺术实践成果”。以“戏剧影视表演创作”专业为例,实践相关的考核包括:“提交作为主要演员参与社会公演的舞台剧或影视作品共3部的相关证明”,以及“提交作为主要演员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或行业内重要奖项”等,考核难度并不简单。

多出于职业发展需求

明星考博的争议,本质是公众对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的拷问。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正逐步完善,但偶发个案仍容易引发公众对制度漏洞的担忧,尤其是涉及所谓“明星”“名人”的情况。

比起“镀金”,明星考博背后或许有着更为现实的动因。随着观众观影理性的回归,流量演员的吸引力已经不如以往——近两年多部由流量明星出演的影片,也开始面临撤档的窘境。影视行业竞争加剧,流量红利消退,明星亟需通过学历提升职业话语权和个人综合实力。黄晓明近年转向影视投资,选择“艺术管理”方向与其职业轨迹高度契合;靳东攻读“戏剧文化战略博士”,则为其深耕相关领域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撑。倘若明星真能用学术积淀反哺创作实践,或许观众能看到更多既有商业价值又有艺术厚度的作品。

最终能赢得观众口碑的,还是演员自身的专业功底。当明星们选择以学术沉淀应对职业焦虑时,既不必以“资源玩家”一概否定,亦不可放松对学术底线的捍卫。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