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国汽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流量控与敬畏心碰撞下的小米危机》的文章,该文以华为的坚守为“背书”,直击小米汽车危机之“要害”,揭示了智能汽车企业“重营销”大于“重安全”之现实。
【冬岛杂谈】
5月21日,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国汽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流量控与敬畏心碰撞下的小米危机》的文章,该文以华为的坚守为“背书”,直击小米汽车危机之“要害”,揭示了智能汽车企业“重营销”大于“重安全”之现实。
——题记
当蔚来李斌说出“蔚来已来”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已悄然进入深水区。
在这场关乎未来出行方式重构的竞赛中,华为与小米如同两股不同流派的冲浪者,正在经历截然不同的海浪冲击。
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国汽车报近日对“小米汽车危机”的深度剖析,恰似一剂清醒剂,揭开了智能汽车产业竞争本质的冰山一角。
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展现出科技企业应有的战略定力。从2012年布局MDC计算平台,到2021年发布HarmonyOS智能座舱系统,再到与阿维塔、赛力斯的深度合作,华为始终遵循“平台+生态”的发展逻辑。
这种“慢功夫”体现在每年超过千亿元研发投入中,凝结在累计获得的超过12万件专利里,更彰显在问界M9上市即热销的市场反馈中。
反观小米SU7自亮相以来,频繁出现的品控争议与技术参数质疑,折射出跨界造车企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中国汽车报“流量控与敬畏心碰撞下的小米危机”一文的截图
智能汽车的本质是移动的智能终端,更是精密的工业艺术品。
特斯拉用十年时间建立的"设计-研发-生产-服务"闭环体系,比亚迪依托垂直整合模式的成本控制能力,都印证着汽车工业“慢即是快”的底层逻辑。
华为在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领域的持续投入,构建起深厚的技术护城河;而小米汽车在核心供应链把控、生产工艺成熟度等方面的短板,恰似其营销攻势中的不和谐音符。
于是便有了消保委汽车专家的小米汽车“还是设计造车经验不足”这一最深刻的评价。
图片源自中国蓝新闻截图
在消费者主权时代,产品力才是品牌话语权的根基。
华为通过ADS 2.0系统实现城区NCA智驾领航,用鸿蒙座舱重新定义人机交互体验,这些技术突破带来的用户口碑,远比营销噱头更具说服力。
相比之下,小米汽车过度依赖性价比标签和粉丝经济,在智能驾驶核心技术、三电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仍需证明实力。
当市场红利消退,真正考验的是企业体系化作战能力。
这场汽车产业变革的终极战场,不在镁光灯下的发布会现场,而在实验室里持续迭代的传感器算法,在产线上精益求精的焊接工艺,在售后体系中不断完善的服务网络。
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指出:“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安全与可靠性,而非单纯参数的堆砌。如果车企将颠覆性创新简化为 PPT 上的口号,最终将失去用户的信任。”
对小米而言,危机本质上是对发展节奏的预警。当华为用“向下扎根”换来“向上生长”时,小米是否需要思考如何将互联网思维转化为汽车产业思维?进而在核心技术突破与用户体验平衡中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毕竟,在关乎生命安全的出行领域,市场从来不会为概念买单,唯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亲爱的朋友,对此你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冬岛微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