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省投资促进局近期发布最新的6项酒类项目,总投资达58.5亿元,其中4项落地于遵义市下辖的习水县,一改以往“逢酒必属仁怀”的“潜规则”。透过现象向深层次探寻,背后浮现的贵州酒业战略布局,应该引起各方的重视。
贵州省投资促进局近期发布最新的6项酒类项目,总投资达58.5亿元,其中4项落地于遵义市下辖的习水县,一改以往“逢酒必属仁怀”的“潜规则”。透过现象向深层次探寻,背后浮现的贵州酒业战略布局,应该引起各方的重视。
习水作为继仁怀之后贵州第二大酱酒产区,正以习酒为核心构建“2+3+N”产业梯队,通过产能扩张、装备制造、数字服务等多维度布局,逐步形成与仁怀错位发展的产业生态。公开的数据与行业动态之下,或正隐藏着贵州酒业战略调整背后的深层逻辑。
习水
从区域集群到全国产区
事实上,一直以来,对于习水县的酒,贵州省有着清晰的的分工定位。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习水县白酒产能突破20万千升,产量完成17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税收贡献达97.9亿元。以习酒、茅台和义兴为引领的“2+3+N”产业梯队中,习酒公司、茅台和义兴公司构成百亿级核心;贵州安酒、步长集团洞酿洞藏、小糊涂仙酒业形成十亿级支撑,承天门、中赤、习湖酒厂等亿元级企业构成产业纵深。这种梯次结构既保证了龙头企业对行业的引领力,又通过中小企业集群效应降低了产业链风险。
众所周知,贵州的地理与气候等自然条件极为适合酿酒,地域文化也大多刻上酒的印迹,习水也不例外。习水县地处赤水河流域核心产区,海拔400米左右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26℃,形成了无严冬、气候温和的独特小气候。这种地理条件为酱香型白酒酿造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微生物环境,使得习水产区在酱酒工艺传承中占据天然优势;与之相对应,2024年习水酱香型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进一步强化了其在文化方面的标签属性。
除了以上条件因素,当地规模化的配套产业形成,也是做大酒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酒业》注意到,近年来习水域内明德酒类玻璃瓶、祥恒包装等6个白酒配套项目加速推进,2024年完成包材产值13亿元,本地配套率达60%。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通过产业协同效应提升了区域抗风险能力。习水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逐步构建起从原料种植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新发布项目
习水县的战略纵深布局
审视贵州省最新发布的6个涉酒项目可以发现,这些项目既然涵盖了扩大既有产能,也包括智能装备制造、数字平台打造等多个方向,可谓纵横立体。
产能扩张项目:安家井片区的产业引擎。习水县醒民镇安家井片区酱香型白酒项目投资30亿元,规划用地704亩,年产能1万吨。该项目投资利润率达16.7%,其选址紧邻赤水河支流,继承了习水产区“海拔400米、年均温26℃”的黄金酿造带特征。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体现了贵州酒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二郎水田5000吨制酒项目则投资10亿元,通过差异化产能布局形成错位竞争。这两个项目建成后,习水县酱酒产能将新增1.5万吨,占“十四五”规划新增产能的75%,为千亿级产区目标提供基础支撑。
装备制造项目:智能化转型的突破口。习水白酒装备制造项目投资5亿元,占地42亩,重点研发锅炉、起重机等核心设备。该项目投资利润率达17.0%,其战略价值在于突破传统酿造装备依赖进口的瓶颈。通过智能化改造,习水经开区已建成多个智慧酿造车间,机械制曲、智能摘酒等环节效率提升3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20%。
数字服务平台:产业链的信用枢纽。习水县白酒产融数字服务平台投资1亿元,构建入库品控、仓储监管、数字酒证等全链条信用体系。该项目投资利润率高达25.0%,其核心在于解决基酒投资中的信用难题。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平台已实现30万吨基酒的数字化监管,服务企业超50家,带动金融授信规模突破20亿元。
贵州酒业战略调整:
从单一产区到立体生态
六中有四,孤立的一次项目发布,是否就能认定贵州酒业战略正在发生调整呢?抛开单一的“习水事件”,从更深更广的维度看,我们或许会得到更多的印证——
空间布局优化:双核驱动模式
仁怀与习水的差异化定位愈发清晰。仁怀依托茅台镇核心产区,主打高端酱酒;习水则以习酒为龙头,通过“2+3+N”梯队形成中端市场覆盖。这种空间布局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通过赤水河黄金酿造带形成产业联动。2024年习水产区获评中国酒类流通与消费绿色推荐产区,标志着其生态价值获得行业认可。
产业链延伸:从酿造到服务的跨越
同样是此次6项目中的黄平县酒旅一体化项目,投资10亿元,打造集营销中心、生产厂房、基酒库存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该项目通过“白酒+文旅”模式,年接待游客量预计突破5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服务业发展。镇远县酒类生产项目则聚焦果酒、药酒等多元化产品,投资利润率高达24.0%,显示出贵州酒业在细分市场的开拓能力。
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结合此前习水县推进的白酒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中试项目,通过中水回用技术使废水处理成本降低40%。2025年计划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绿色设计产品2个,省级绿色工厂1家。这种绿色转型不仅符合国家双碳战略,更通过ESG认证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习酒“十四五”技改项目中,新建车间均采用星级现场标准,劳动强度降低30%,能源消耗减少20%。
管中窥豹
或将对白酒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白酒的重要产区,贵州省白酒版图的变化,无疑将产生蝴蝶效应,必对类似优势产区省份,乃至整个白酒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示范效应毋庸置疑。
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自不必说。58.5亿元投资预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5000个,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超2万人。习水县2025年计划实现白酒产值300亿元、包材产值14亿元,较2024年分别增长3.8%和7.7%。这种增长模式摆脱了对单一企业的依赖,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了区域经济韧性。
习水县装备制造项目的突破,可能改变国内酿造设备市场格局。目前国内高端酿造设备国产化率不足30%,习水项目若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将推动设备成本降低20%以上。数字服务平台的推广,则为中小酒企提供了与龙头企业同台竞争的技术工具,有利于行业去中心化发展。
需要关注的是,贵州酒业产能扩张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全国酱酒产能约70万千升,习水县新增产能占比达2.1%。在消费市场阶段性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产能释放与市场需求成为关键。习水县通过“卖生活方式”转型,推动经销商“返厂游”精品线路开发,或为行业提供新思路。
让我们把目光放远,贵州酒业的战略调整,本质上是构建“核心产区+卫星产区”的立体生态。习水县的崛起,既得益于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禀赋,更源于其对产业链的深度整合能力。从产能扩张到装备制造,从数字服务到绿色转型,贵州正在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产区的发展道路。这种战略调整能否持续释放红利,仍有待市场检验,但其对行业创新发展的启示意义已愈发清晰。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双重驱动下,贵州酒业的未来值得期待。(李澎)
来源:中国酒业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