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断食、空腹有氧、黄油减重……古希腊人也痴迷这些饮食建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00:45 2

摘要: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千年之前的养生建议竟兼具现代性与惊人的合理性:公元2世纪的罗马名医盖伦(Galen)曾指出,过量摄入红肉可能诱发癌症;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倡的“空腹有氧”理念——即在进食前空腹锻炼——与当代减肥理论不谋而合;而药理学

地球是一个奇迹

历史|古希腊

古罗马静物马赛克画(鱼与蔬菜),2世纪,现藏于罗马梵蒂冈博物馆。| 国家地理图片集

网络潮流饮食风靡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医者已将饮食视为医疗保健的核心。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千年之前的养生建议竟兼具现代性与惊人的合理性:公元2世纪的罗马名医盖伦(Galen)曾指出,过量摄入红肉可能诱发癌症;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倡的“空腹有氧”理念——即在进食前空腹锻炼——与当代减肥理论不谋而合;而药理学先驱迪奥斯科里德斯(Dioscorides)对鸡汤的评价——“常被用于调理虚弱体质,助其恢复元气”——更成为跨越时空的食疗共识。

罗马学者塞尔苏斯(Celsus)在著作中强调:“首要之务,是每个人都应了解自身机体的特性。”他认为,人体皆有薄弱之处——无论易胖体质、体重难维,或是消化功能异常——“病灶所在必当重点关注”,饮食调理需因人而异。

画作《克利奥帕特拉的宴会》。| 国家地理图片集

平衡之道

古代饮食观念植根于对人体运作的独特认知。

古希腊罗马医学认为,人体处于"热、冷、湿、干"四性动态平衡中。自盖伦以降,四性被对应到四种体液:血液属“热湿”,黏液属“冷湿”,黑胆汁属“冷干”,黄胆汁属“热干”。

希波克拉底学派认为,任一体液失衡即会致病,而调节之道在于运动与饮食(通过食物属性寒热润燥调和体内环境)。 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古典文学与科学助理教授、《饮食之道:古代健康生活指南》(How to Eat: An Ancient Guide for Healthy Living)作者克莱尔·巴布(Claire Bubb)解释:“女性体质偏‘湿’,青年男性偏‘热干’,但总体而言,健康源于四性平衡。”

她举例说明:“若患者因‘热干’之症(如霍乱)受苦,清凉湿润的饮食往往能缓解症状——相较风险极高的药物疗法,食用生菜显然更安全。”生菜因性寒清热,被视为调节体温的理想食材,无论体质偏热、患病发热或暑热侵袭皆适用。

食物的寒热属性多基于直观经验:生菜、黄瓜性凉,芝麻菜因辛辣属热;肉类属热,尤以烤制(高温无汁烹饪)为甚;生蔬沙拉性寒,宜夏季食用以消暑。盖伦在《食物属性论》(On the Properties of Foodstuffs)中自述,青年时期借生菜清热,晚年则用其助眠:“晚间食生菜,乃吾对抗失眠之唯一良方。”

在医疗手段有限的古代,饮食不仅是治疗手段,更是核心预防措施。塞尔苏斯在《医学论》(On Medicine)中建议:需清热者,宜饮冷水、食酸性食物并静息;需驱寒者,则应摄入咸、苦风味食物及肉类。

个体化养生

巴布教授指出,古代饮食建议高度个体化“普适性摄入标准毫无意义,理想饮食必当因人而异。”例如,角斗士等运动员需通过牛肉、猪肉等“补益性”食物增强体能,而久坐文书工作者更适合鱼类等清淡饮食。

盖伦注意到个体消化差异:有人食牛肉比食鱼更易消化,此类人群自当调整饮食规则。

养生遵循两大原则:时而食与渐进调整。应季饮食并非仅因物资限制,更基于气候调节需求——夏季宜食黄瓜、生菜等清凉生鲜,冬季则需烤肉、面包等温热食物御寒。

尽管地中海饮食——橄榄油、鱼类、谷物、蔬菜——是主流,但社会阶层深刻影响饮食结构:平民以小扁豆、黑麦面包、鱼露为主,偶得鱼肉;贵族则可享用调味繁复的珍馐,如火烈鸟舌、豹肉等。

古代医者警示剧烈饮食变动之害:一夜之间切换冬夏食谱,或突然从久坐转为高强度运动,皆被视为健康大敌。塞尔苏斯强调:“从过劳到骤歇,或从久静到突动,必生重疾。”

迪奥克莱斯(Diocles)在《健康养生法》(Regimen for Health)中建议:“季节更替或增加运动量时,务必循序渐进,谨防过犹不及。”这与现代研究结论不谋而合:渐进式生活方式调整更利于健康可持续。

意大利壁画片段:备餐场景 | 国家地理图片集

古今共通的营养争论

如同现代医学对脂肪的争议(牛油果、坚果等“优质脂肪”获推荐,加工肉类与油炸食品被指增心血管风险),古代学者对食材功效亦存分歧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西提乌姆的芝诺(Zeno of Citium)、穆索尼乌斯·鲁弗斯(Musonius Rufus)推崇小扁豆,认为其象征克己节制,远离奢靡饮食;普鲁塔克(Plutarch)在《养生论》(On Keeping Well)中宣称:“粗茶淡饭最养身,小扁豆当为首选。”

但罗马医家多视其为害:迪奥斯科里德斯在《药物志》(Medical Substances)中列举其弊:“久食小扁豆,必致目昏、胃滞、腹痛、气胀、便秘。”

卷心菜的功效亦存争议。《农业论》(On Farming)作者老加图(Cato the Elder)盛赞其为“菜中之王”:生食熟食皆宜,佐以醋汁可整肠健胃,甚至尿液亦具药用;酒前食用可防宿醉与食积,兼具排毒醒脑之效。

三百年后,盖伦在《食物属性论》中反驳:“卷心菜绝非生菜般养生之物,其汁液有害且恶臭。”

穿越时空的养生共识

古代饮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竟有奇妙呼应: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文献已倡导间歇性禁食(每日一餐为常)、交叉训练(航海、狩猎、复杂地形行走)及高脂饮食(黄油、羊奶酪、橄榄油)辅助减重。

“膳食宜高脂,使节食者少量即饱。”希波克拉底的论述与现代科学吻合——受控环境下,脂肪确能增强饱腹感。

当然,部分建议在当代视角下存疑:受限于医疗水平,希波克拉底学派主张定期排毒、全年龄段饮用稀释葡萄酒;每日沐浴按摩的养生方式虽令人向往,却难适配现代作息。

更有奇谈怪论流传:腐烂罗勒生蝎子、多食无花果致头虱、水果伤身、裸身行走减脂等,足见古代医学的时代局限。

这些跨越千年的饮食智慧,既展现了古人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亦留存着历史语境下的认知偏差。

当我们审视古希腊罗马的养生哲学,看到的不仅是泛黄卷轴中的古老处方,更是人类对健康永恒的探索——这份对个体化、平衡观与预防医学的重视,或许正是穿越时空的养生启示。

撰文:Candida Moss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