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历史上,势力群体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为他打天下的人很多,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却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要说李世民的信任之人,就不得不提一提唐朝宰相“房玄龄”了。
#文章首发挑战赛#
古代历史上,势力群体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为他打天下的人很多,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却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要说李世民的信任之人,就不得不提一提唐朝宰相“房玄龄”了。
俗话说“唐朝有贤相”,仅看李世民在位的二十多年间,就有29位当朝宰相,宰相之中又得李世民赏识的忠诚之相又占据了一定的位置。那么,“房玄龄”处在什么位置呢?
在风云突变的朝堂之上,“宰相”吸引着众多人的视线,能像房玄龄一样22年屹立不倒的“相”实属难得,他的生存诀窍是什么?
一、房玄龄“宰相”之位
古代史上,位高权重,身份显赫的官衔不少,但真正能影响到皇帝决策的却并不多。而“宰相”这一职位在古代史上占据着很重的分量,是当朝皇帝之下的一重要执政官员。
唐朝时期,宰相之位从始至终皆存在,分管其下,又有一定的制度管理。唐代初期,宰相一职是由三省长官中的一些官员担任,这其中有书令、侍中、尚书令这三个职位中的官员担任宰相之位,在称呼上随之改变,以显尊重。
国家大事由皇帝掌管,而政事较多,宰相也便在这其中起辅助的作用。同时,宰相之下的众官员皆由其负责。除了处理国家大事外,宰相手中的权力相当的大,话语权也很重,并且直接面向的是当朝皇帝。
依旧房玄龄所处的唐朝来看,他既然作为贤相,必然有突出的贡献。唐朝在各地的平定等事情上,皆有宰相的助力。相反有贤相也就会有别有用心的宰相,往往一些大的祸端由他们引发,并会引起一地的战乱。
如此,在唐代宰相一职的影响颇深,对于造福民间来说,也是重要的一方势力。除了国家大事外,皇帝对于后宫之中的调整,也得与宰相进行协商。
就如,在废立太子、皇后等事宜上,此事涉及一国的稳定,皇帝不会轻易拿定主意,而是首先与宰相进行商讨,征得意见后,再权衡利弊做出结论,可以说宰相的话语权一些时候是直接影响最后的结果的。
这么看来,不管是朝中的大臣还是后宫的嫔妃等,他们需要在一些时候与宰相搞好关系。
要说宰相具体的职务是什么?其实宰相之位并未得到细致的划分,甚至他的职务是包含全局的,因为国家大事宰相皆可掌管,皆可过问。
唐德宗时,就有提出过进行划分事宜,但最后得大臣提醒,进行琐碎分工事宜告一段落。到了唐后期,虽有一定的分工,但手中大权未改,职责也尚在。
房玄龄是世家大族,他的祖上世代为官,在房玄龄之前,他的父亲房彦谦是隋朝的官员,在当地任职之时,深受百姓的爱戴,就是民间常说的“清官”。
年纪尚浅的房玄龄从小也是受这种清廉勤勉的思想影响着。房彦谦在各地、各州上任,不惧隋文帝的任何考察,甚至每一次都能在众多的官吏中脱颖而出,并在隋朝获得一定的声望。
除了在为官之路上的清廉,房彦谦在治理家事上也没有懈怠,不仅房玄龄受影响,他的表哥表弟们也会受到教育。读书、识字等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体会、亲近百姓更是进行实践的重要方面。
家中亲友若是遇难,房玄龄一家也会果断出手相助。耳濡目染后,房玄龄年纪不大,却本事不小。针对当时隋朝的局势,房玄龄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或是更多的看法和见解。
隋文帝时,更多人看到的可能是繁荣的街道,民间百姓的稳定生活,还有朝代之下的统一发展。而这时的房玄龄就已经认定:“隋朝必然会灭亡。”
房玄龄审时度势,十几年后的隋朝大乱,早已在他的料想之中。这期间,满怀壮志的房玄龄不会就此平庸,他在各方势力中选中了秦王李世民,在李世民的麾下房玄龄无疑占据重要的位置。
房玄龄延续了父亲的为官之态,并结合了自己的想法。伴了李世民从秦王到唐太宗甚至更久。
李世民为秦王时,房玄龄为秦王府中的参军,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房玄龄都在协助秦王处理众多事宜,必要的时候出谋划策。而这其中很多的必要时刻都为重要紧张之时,分秒必争间,他的谋略充分发挥,并解决了大难题。
李世民成为太子后,房玄龄为右庶子,也是身旁亲近之人。李世民成了一国之君后,就更不用多说了。
不管在什么时期,在李世民那里房玄龄始终都是忠臣。在政治上,房玄龄为李世民的权力问题做出处理和交接。在军事上的事情,房玄龄也同样得心应手,即使再复杂的难题,似乎只要房玄龄在都可以处理的很好。
在做官为人臣子上,最忌讳的就是有异心和私心,一旦出现,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皇帝有所察觉后,对其也便会有一定的疏离和戒备,随着与皇帝离心,在权力上也便会有所下降。
而房玄龄始终重视真正的人才,在李世民跟前美言的是真正的能人异士,并且房玄龄的这份美言,不存在任何的私心,不求回报,也不怕这个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房玄龄的大度更让人很是尊敬,官场上有一定的势力争夺,有人一时可能会做出不好的选择,待思考反应过后,又是另一种态度。
房玄龄曾与萧瑀结怨,在朝廷上下闹的声势很大,一度影响着房玄龄的性命。但房玄龄并没有真正的放在心上,甚至房玄龄后来能够做到不计前嫌,让萧瑀能力出众的侄子得到重要。在一些方面上,房玄龄也算是一个伯乐。
久而久之,李世民和房玄龄之间的关系和信任加深,房玄龄出口的话,李世民都会做出考量,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李世民所想。
历史上,李世民身边的大臣不少,“提建议”的事情是常态,但李世民给出的态度却会让其瑟瑟发抖。但根据历史记载来看,给他提建议的大臣很多都不是他亲信的对象,而李世民真正的亲信,房玄龄等人都是不会提的。
因为他们知道李世民的为人和作态,在一些情况上,李世民并不喜欢这种方法,用我们的话说这些人就是踩雷,甚至严重了以后很有可能危及的就是性命。
而房玄龄则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情况下,用合适的言语为百姓考量,为国担忧。李世民则对其充分信任,展示出真正的自己。
三、对房玄龄的态度
房玄龄勤勤恳恳,在很多大臣的眼里就是一个和平和善的老好人,在性情上无疑是帝王所需。性情加能力的双重作用,房玄龄无疑做到了真才实干,辅佐着李世民一步步走向更高的位置。
房玄龄身为宰相,大事小事上他都会进行过问和把关,他本该可以将细小的事情交由他人管理,但房玄龄却将这些繁杂的事情堆积,自己亲手打理,在一些方面上也充分发挥了各方的作用。
在这期间,很多人对其都有劝告,但房玄龄皆会不以为意,坚持自己所坚持的。
在古代的历史上,房玄龄作为世家大族,在家族的传承上做到了振兴门楣。其坚持了父亲的为官思想,更多的接触了民间百姓,在政局上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更成为了李世民的亲信。
但纵观整个唐代,贵族的后代参差不齐,有和房玄龄一般继续为国效力,为文官处理政事的,也有为武官征战沙场,在军中统领一方,造福百姓的。
这些占据着很大一部分,并且还是积极上进的。但从另一面来看,也有使得家族败落,甚至做出错误选择,连带整个家族蒙羞的,而房玄龄的儿子就是这其中一个。
可见在唐朝的后代中,父辈的结局不能代表他们的结局,一部分的结局也不能代表大部分的结局。有将门虎子也便会有不孝子。这其中与家风教育、社会的变化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随着朝代的更迭,唐代在宰相制度上也有一定的演变,其会紧紧跟随历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必然和革新。
就如人有年老色衰,一些思想和能力较之以往会有所拖延,他们的经验和资历尚在,但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如此,作为重中之重的宰相,也需要进行考量。
在房玄龄为官的二十二年间,他随李世民征战四方。房玄龄年老后,唐太宗关心不断,甚至亲自探望。
在古代史上,像房玄龄这样的忠臣难得,其为官忠心耿耿,在能力上更超出旁人,李世民也真正抓住了这一功臣,对其充分信任。房玄龄活到了七十岁,离世之时唐玄宗惋惜不已。
各朝各代更迭之快,像房玄龄一般的忠义之相不少,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更在那一时期留下了功劳。
来源:孝艺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