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贞观末期,魏王李泰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对太子李承乾步步紧逼,李承乾最终坐不住,决定谋反夺权,结果事情败露被废黜,但作为储君争夺战中的胜出者,李泰却未能因此登上太子之位。
贞观末期,魏王李泰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对太子李承乾步步紧逼,李承乾最终坐不住,决定谋反夺权,结果事情败露被废黜,但作为储君争夺战中的胜出者,李泰却未能因此登上太子之位。
而他之所以与太子之位无缘,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他自己作死,导致他不仅丢了储君的位置,自己也被撵出京城。
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如果老大因为犯了事儿被废黜,那么顺位继承的就是老二,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合法也合理。
李承乾被废黜后,李泰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储君第一人选,可他太心急了,接二连三犯错误,最后玩儿脱了。
错误之一,李承乾前脚刚一垮台,李泰后脚就急着进宫面见老爹李世民,说了一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话。
见到李世民后,他一个大胖子,仗着皇帝老爹的宠爱,竟然躺在李世民的怀里撒娇,请求将自己立为太子。
正当李世民犹豫不决之际,李泰当即表示,如果自己做了皇帝,将来等自己百年之后,就会杀掉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三弟李治,以全兄弟之情。
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旧唐书》
此话一出,听得李世民顿时就是一阵感动,但立太子这事儿实在是太大了,李世民并未当场允诺,而是第二天找到朝廷重臣褚遂良来商议。
谁知,褚遂良听完,当场就给李世民泼了一盆冷水:魏王如果坐拥天下,掌握大权,又岂肯杀自己的至亲骨肉,再传位给晋王?
言外之意很明显,天下都到手了,谁会蠢到杀自己的儿子,再传位给兄弟?这不是骗人的鬼话吗?
李世民都被这话给惊呆了,愣了几秒后,才回过神,这才清醒过来,是啊,天底下会有这么傻的人吗?李泰这小子就是在自己面前演戏。
但即便如此,这太子还是要立的,究竟该立哪一个呢?如今李承乾因谋反被废,李泰似乎又不大合适,可自己又十分喜爱这个儿子,一时间,李世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询问褚遂良有没有什么方案。
褚遂良这老狐狸眼珠子一转,心想机会来了。他早就看李泰不顺眼,觉得这小子太会装,表面上温良恭俭让,背地里指不定憋着什么坏水。他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啊,这事儿其实不难办。您想想,魏王这话说得太假,连三岁小孩都骗不过。倒是晋王李治,年纪小,性子软,关键是听话啊。"
李世民一听,眉头皱得更紧了。李治?那个整天跟在长孙皇后身后的小不点?他倒是没想过这个选项。可转念一想,李治确实没什么野心,至少不会像李泰那样整天算计。
这时候,长孙无忌也凑过来了。这老哥可是李治的亲舅舅,一听要立外甥当太子,立马来劲了:"陛下,晋王仁孝,天下皆知。要是让他当太子,朝野上下肯定没话说。"
李世民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这帮大臣打的什么算盘。但他也累了,这些年为了太子的事儿没少操心。李承乾造反,李泰又玩这套虚的,还不如选个老实人。
就这么着,李治稀里糊涂成了太子。李泰那边还做着美梦呢,等来的却是一纸诏书,让他滚出长安去均州当个闲散王爷。这哥们儿当场就懵了,不是说好的传位给我吗?怎么剧本不对啊?
要说李泰这人,聪明是真聪明,就是聪明过头了。他以为靠着老爹的宠爱就能为所欲为,却忘了帝王家最忌讳的就是这种小聪明。你想想,一个连自己儿子都能拿来当筹码的人,谁敢把江山交给他?
更蠢的是,这胖子还跑去威胁弟弟李治:"听说你跟汉王李元昌关系不错啊?他可是谋反被赐死的,你就不怕被牵连?" 十五岁的李治吓得脸色煞白,转头就找老爹哭诉。李世民一听,气得直拍桌子:"我还没死呢,你就急着铲除兄弟了?"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讽刺的。李泰费尽心机扳倒大哥,结果便宜了最不起眼的小弟。李治估计自己都没想到,天上真能掉馅饼,还正好砸他脑袋上。
其实仔细想想,李世民这决定挺明智的。选继承人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多强,而是能不能守住这份家业。李治虽然没啥大本事,但至少不会把老爹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给败光了。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贞观之治的成果确实在他手里延续了下去。
倒是李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被贬出京城后,没几年就郁郁而终。要我说啊,这人就是太着急了。要是他能沉住气,等老爹主动提立太子的事儿,没准还真能成。偏偏要玩这种花活,结果把自己给玩进去了。
这场夺嫡大戏看似是李泰自作自受,实则暴露了唐朝初年权力结构的深层矛盾。李世民自己就是靠玄武门之变上位,结果儿子们有样学样,搞得父子兄弟全成了权谋教科书里的反面教材。
更值得玩味的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些"忠臣"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他们力捧李治,哪是因为什么"仁孝"?分明是看准了李治软弱好控制,想当个幕后操盘手。后来武则天能上位,这帮人"功不可没"。
所以说啊,李泰输得不冤。他以为夺嫡是单挑,实际上人家玩的是团队战。你演技再好,架不住裁判早就被买通了。
来源:非凡船帆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