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细解:粟令远多于陈令!叶飞指挥总攻不成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7:30 1

摘要:关于孟良崮战役指挥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到底是谁指挥的?有的说是陈毅,因为他是华野的司令兼政委,指挥权在他这;有的说是粟裕,因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曾明令“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再比如最后总攻的时候,陈毅授权叶飞来统一指挥第1、第4、第6、第8、

帅克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关于孟良崮战役指挥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到底是谁指挥的?有的说是陈毅,因为他是华野的司令兼政委,指挥权在他这;有的说是粟裕,因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曾明令“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再比如最后总攻的时候,陈毅授权叶飞来统一指挥第1、第4、第6、第8、第9等五个主攻纵队。这些莫衷一是、各执己见的说法,把孟良崮战役的指挥问题搞得愈加复杂化。故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彻底厘清,以正视听。

通常来讲,研究战史以当年的电报、阵中日记等史料最为权威。个人回忆录和传记难免会受一些局限。电报不用说大家都晓得,而《阵中日记》同样是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是一种客观的、原始的、实时的作战日志与记录,它与作战命令、指示,与往来电报一样,应该是权威可信的重要史料之一。考虑到孟良崮战役期间往来的电报较少,《阵中日记》留存的较为完整。故本文主要通过对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指挥命令的全面梳理分析,努力找到以上争议问题的答案。

第一,透过阵中日记,“粟令”远多于“陈令”,粟裕当是战役的具体指挥者。

孟良崮战役的《阵中日记》对每天的情况记得较为详细。整个战役期间,粟裕下达的作战命令共有16组。陈毅的则有3组。所以,“粟令”远多于“陈令”,粟裕是名副其实的战役具体指挥者,是名副其实的“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的践行者。

陈毅的两组命令,一个是下达于5月14日17时,原文是:“8纵速向西,占孟良崮之线堵74师”;第二个是下达于5月16日4时,原文是:“固守现有阵地,并派小部伸到双侯集、青驼寺之间公路上,如敌7军、83师向西、向北增援,应坚决阻击,保证明天黄昏前我攻击部队之安全。第三个是下达于5月16日8时,原文是:“叶(飞)纵以主力歼74师于山沟内(让其下山)并确实击退25师65师之援”。

这里我们对粟裕的16组作战命令作一重点梳理分析。因为该组命令把粟裕在整个战役期间的指挥活动情况,体现得非常具体明确。

粟裕的作战命令,以给中心战场的叶飞1纵、陶勇4纵、王必成6纵、王建安8纵、许世友9纵为主体,不时也给外围打阻援的几个纵队及时发出一些指令。战役刚开始时以给9纵、4纵命令较多。因为9纵和4纵负责正面硬顶最先交火,而1纵和8纵从两翼穿插迂回,6纵则飞兵激渡赶往垛庄。我们举一个5月14日的一个作战命令例子,原文是:

“9纵攻至赵家城子,与1、8纵联系向北打。8纵西占万泉山后,主力北攻。1纵一部占领孟良崮,主力由孟良崮西南向北打。2纵、7纵全责对付桂顽。令6纵下午2时由观上急进界牌垛庄。”

我们看,如果不对战场整体态势牢牢掌控,没有灵活裕如的战局应对处置能力,粟裕不可能实时下达这么精准、详细的作战命令的。

我们再举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前面命令中要王建安的8纵“西占万泉山后,主力北攻”,结果王建安于5月15日12时报告:“主力在万泉山东休息”。粟裕当即命令“其向芦山攻击”。其实,这从王建安的角度也不难理解,8纵穿插割裂74师与83师的联系,再会攻74师。或许仗打得比较辛苦,也或许仗打得相对比较轻松些(至少没有叶飞割裂74师和25师的压力大),所以休息一会。但在粟裕看来,他把握的是战场全局,必须要求各纵一鼓作气把仗打下来,否则会出现各种不测。

顺便说一下,有的人以1947年4月11日陈毅等《关于第8、9、10纵队暂不脱离军区及干部配备》电报为依据,认为粟裕从始至终都没有对王建安的8纵、许世友的9纵、宋时轮的10纵有过指挥权。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陈毅等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最主要的是因为这三人同时还兼着鲁中、胶东、渤海军区的司令工作。军区那条线的工作,粟裕当然指挥不着,但野战军这条线,粟裕当然指挥得了。上面的孟良崮战役粟裕对许世友、王建安下的一道道命令可都在那摆着呢!怎么能说指挥不了呢?

第二,透过阵中日记,粟裕的指挥控制从未间断过,贯穿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

孟良崮战役开打后,粟裕便在老君洞(现叫将军洞)开设了一个由精干人员组成的前指。这个位置离孟良崮中心战场较近,视野也较开阔,便于他实时观察战场情况。战役从5月13日发起16日结束。在此期间,粟裕紧盯战场局势,随时应对处置各种情况。从他三天发的16组作战命令看,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他发出的指令也随之更密集更具体,针对性指向性操作性也更强。特别是5月16日总攻这天,粟裕从中午12点起,便发了有7组命令。为了使军迷们有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们将“粟令”原文梳理出来如下:

第一组命令发于5月16日12时,主要是令“1纵所有机动部队及陶(勇)、王(必成)纵歼击25师,复浮山可放”。

第二组命令发于13时30分,主要是令“8纵解决芦山,9纵孟良崮已占,4纵解决六OO高地,合力打击芦山”。

第三组命令发于15时,主要是令“陶纵除一部打扫战场,余西去并6纵配合1纵,由叶飞指挥消灭65师、25师,改为包围”。

第四组命令发于15时15分,主要是令“王建安指挥2纵及8纵向南出击83师,改成包围。9纵一个师打扫,两个师岸堤休息,为总预备队,7纵仍牵制桂顽”。

第五组命令发于17时,主要是令“9纵、4纵打扫战场,肃清残敌,1、6纵仍打25师”。

第六组命令发于18时,主要是令“停止攻击25师、83师,续肃歼74师明午前完成。大碾、孟良崮、芦山以东、善堂庄以北属9纵,线以南属8纵,线以西属4纵”。

第七组命令发于24时,主要是令“①1、4、6纵暂停对25师之攻击,2、8纵暂停对83师之攻击。均在原地休息,稍向后靠,派出小部队肃清残敌,加强警戒及侦察。②1纵以3师即刻向曹庄集结,控制尧山、黄斗顶山。③滨海地武向临郯、郯新间攻击,鲁南向临滋及临沂近郊攻击。鲁中配合主力打扫战场”。

透过以上这七组命令,至少可得出:粟裕的指挥从未间断过,包括最后的总攻;包括一度令叶飞统一指挥1、4、6去打25师,王建安统一指挥2、8纵去打83师;包括发现有大量残敌未歼当即部署围歼;包括指定9纵为总预备队;包括给滨海、鲁南、鲁中等地方武装下达攻击和配合指令,等等。粟裕的这一组组命令,浸透的是他匠心独运的指挥艺术,体现的是他对战场的精准应变和调控能力。如果不对敌情严密掌握,如果不对我情了然于胸,如果不对战场态势判断精准,粟裕是根本下不了这一组组命令的。

不知那些认定总攻不是粟裕指挥,粟裕没有自始至终指挥的人,看了5月16日总攻这一天的一组组“粟令”,有何说辞和感想?

第三,透过阵中日记,叶飞没有统一指挥总攻,令他统一指挥是打黄百韬。

近年来,不少人拿叶飞指挥最后的总攻说事,称是陈毅授权给叶飞的。实际上,稍懂军事打仗的都知道,军令贵一,绝对不能令出多门。既然“战役指挥交粟负责”,既然专门开设了由粟裕全权负责的前指,那么整个战役作战命令的出口和归口,就只能都在粟裕这。即便是陈毅发的三道指令,应该也跟粟裕商量过,至少粟裕应该知道这件事。否则令出多门,战场指挥控制不乱套了吗?

上面我们把粟裕总攻这一天的指挥活动的7组命令都摆了出来,实际上已回答了总攻依然是粟裕而不是叶飞指挥的问题。叶飞指挥总攻不成立,除了上面7组命令佐证外,还有这样几点不容忽视:

一是如果真有陈毅委托叶飞指挥5个纵队打总攻,《阵中日记》对这么大的事肯定会有记载。相反,我们非但没有看到陈毅的这个指令,反看到的是粟裕命令叶飞统一指挥王必成6纵、陶勇4纵去“攻歼包围65师、25师”,命令王建安统一指挥8纵和韦国清的2纵“包围83师”。如果陈毅下令委托叶飞统一指挥总攻张灵甫,粟裕下令委托叶飞统一指挥去打黄百韬,这听谁的命令呀?显然我们在对待这一问题上,当以《阵中日记》为准,个人回忆的观点要慎重采用。

二是帅克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分析过,叶飞统一指挥5个纵队,指挥王必成和陶勇容易理解,但说叶飞除王陶外还统一指挥许世友、王建安,这就未免有些主观与牵强。因为从抗战时期开始,叶王陶便在一起打过不少的联合作战。叶飞当过王陶的副师长,一旦需要统一指挥时,自当是由叶统一指挥王陶,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叶飞指挥许世友、王建安则不同,四方面军出身的这些“老资格”,可不是谁能轻易指挥的。另外,以陈毅粟裕的统兵驭将之道,也不会这样安排委托指挥的。有鉴于此,我们才看到,5月16日下午整个战役收官的时候,只有粟裕才能给许世友下达9纵作总预备队的命令,才能给王建安下达统一指挥2、8纵去打83师的命令。试问这样的作战命令,叶飞能下吗?下得了吗?

来源:帅克评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