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随着国力蒸蒸日上,丝绸之路再度兴盛,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沙州(今敦煌),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地。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随着国力蒸蒸日上,丝绸之路再度兴盛,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沙州(今敦煌),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地。
唐太宗时期,唐军平定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沙州作为后勤枢纽与商贸中心,汇聚胡商汉贾,驼铃日夜不绝。武则天执政时,沙州城垣扩建,佛寺林立,莫高窟的开凿规模空前,壁画与经卷中处处可见盛唐气象。
莫高窟
然而,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廷抽调河西精锐平叛,沙州的命运急转直下——吐蕃趁机蚕食河西,至808年龟兹沦陷,沙州已孤悬敌后近半个世纪。
就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一个名叫张议潮的汉人后裔,即将书写一段逆天改命的传奇。
公元前121年,18岁的霍去病提刀上马,6日破5国,打通了河西走廊,将西域的繁华带回中原。汉武帝大喜,在河西走廊最西头,修建了传奇之城——敦煌。“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即大盛城,也叫沙州。时光流转,华夏大地走向盛唐,沙州也在这盛世中闪耀着光芒。
河西走廊
然而,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从河北发兵,直逼长安。唐玄宗急调河西走廊的精锐唐军支援,可在混乱指挥下,河西精锐尽丧于叛军之手,河西走廊变得空虚。
公元763年,吐蕃抓住机会,狰狞地杀向这条他们垂涎近百年的黄金商道。据学者推测,808年,大唐在西域的最后一座孤城——龟兹城沦陷,数十万大唐移民沦为吐蕃阶下囚。丁壮被留作奴隶,老幼妇孺惨遭挖眼断足,丢弃路边。在吐蕃统治下,唐人的后裔生来就是奴隶。
多年后,唐朝使者出使吐蕃,在已沦陷的唐朝故土上,被数千名老者拦住。这些老者是西域沦陷后留下的唐朝老兵,他们七嘴八舌地询问:“天子可还安好?我们告诫子孙,不要忘了大唐,大唐也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大唐援军何时来接我们回家?”
话音未落,老者们已泣不成声,而唐朝使者却无言以对。此时的大唐,自身难保,哪有援军?想回家,只能靠自己。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发生巨变,末代赞普达玛去世,两位幼子在皇后支持下争夺继承权,吐蕃国内民怨沸腾,就此分崩离析,迈入混战时代。时任沙州都督的张议潮,站在沙州城墙上,遥望着长安城的方向。这一天,他已盼了数十年。
张议潮
张议潮于公元799年,即沙州城沦陷后的第18年出生。他的父亲是汉人,常给他讲述昔日大唐的荣耀、长安城的繁华。可这些画面,张议潮从未见过,他看到的只有唐朝子民在沙州的屈辱,吐蕃百姓对汉人的残忍。年幼的他便下定决心:唐军不来,我就过去,要带着吐蕃统治下的汉人们去看看繁华的长安城。
张议潮家族是敦煌望族,吐蕃为便于管理,任命了许多汉人领导,张议潮担任沙州城都督。他为人仗义,在汉人中威望颇高。有了归唐打算后,张议潮开始暗中派人笼络各地汉人豪杰。
一天夜里,一群又一群身披铠甲的汉人从各地聚拢到沙州城外,他们都是慕名来投奔张议潮的。张议潮意识到时机成熟,对城中汉人大喊:“杀光吐蕃守军,咱们一起回大唐!”
成功拿下沙州后,张议潮派出十队使节,让他们带上装着求救信的小蜡丸,穿上不同服饰,伪装成不同身份,从不同方向出发,向遥远的大唐求援。十支小队中,只有高僧悟真率领的小队辗转抵达长安城。
唐宣宗李忱高度赞扬了张议潮的忠勇,可朝廷实在抽不出援军。张议潮并未气馁,朝廷不给军粮,他们就自己种;朝廷不派援军,他们就自己招募,什么也拦不住他们归唐的决心。不仅是汉人,其他各民族移民也对吐蕃的残暴统治恨之入骨,纷纷加入张议潮的队伍。
张议潮的队伍迅速壮大,短短两年,就夺下瓜州、肃州、甘州。河西四镇,只剩凉州还掌握在吐蕃手中。只要拿下凉州,就能彻底打通通向长安城的道路。
朝廷听闻张议潮再立奇功,唐宣宗感动落泪,称父亲唐宪宗都未能收复河西,如今大唐做到了。唐宣宗正式命名张议潮部为大唐归义军。
公元858年,张议潮率领归义军攻打凉州。
公元861年,归义军终于拿下河西四郡的最后一城。时隔近百载,河西走廊重新回到汉人的怀抱。
为纪念张议潮的功德,他的侄子张淮深修建了莫高窟156号功德窟,留下著名壁画《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局部
到了长安城的第五年,张议潮去世,享年74岁。张议潮死后没几年,黄巢打进长安城,唐朝覆灭。远在河西的归义军在张议潮的孙子张承奉率领下,建立了西汉金山国,直到宋朝建立数十年后才被西夏攻克,归义军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西汉金山国
张议潮的一生,带领河西、陇右之地回归大唐,立下不世之功,却连一篇专门的传记都没有,实在令人唏嘘。他凭借自己的双脚,从沙州走到长安,不知道那时的长安,是否和他梦想中的一样。
素材源自@纪不住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