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时期,医学发展已颇具规模。政府重视医学教育,设立太医局,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同时,对古医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校勘。林亿、高保衡等校勘《伤寒论》,使得这部经典医著得以更广泛地流传,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民间也涌现出众多医家,他们各有所长,在临床
宋金时期,中原大地处于政治动荡、战火纷飞的局面,而医学领域却在这样的乱世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格局。
北宋时期,医学发展已颇具规模。政府重视医学教育,设立太医局,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同时,对古医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校勘。林亿、高保衡等校勘《伤寒论》,使得这部经典医著得以更广泛地流传,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民间也涌现出众多医家,他们各有所长,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宋金之间的战争打破了这种相对稳定的医学发展态势。战争带来的不仅是人员的伤亡,更导致了疫病的大规模流行。频繁的战事使得百姓生活困苦,卫生条件恶劣,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伤寒、痢疾、疟疾等疾病肆虐,无数百姓在病痛中挣扎。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城市和乡村中,随处可见染病的人群,许多百姓因此家破人亡。
女真政权在崛起过程中,对中原地区的资源进行了掠夺,其中就包括对汉族医家的掳掠。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将诸科医生、教坊乐工、各种工匠等作为战利品掳掠北上。这些医家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北方的金朝。他们在金朝的待遇不一,有的成为宫廷御医,为皇室成员诊治疾病;而更多的则在民间为百姓治病,传播中原的医学知识。
女真政权对汉族医家的掠夺,一方面,给这些医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难,他们背井离乡,失去了自由和亲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原医学在北方的传播和发展。汉族医家将先进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带到了金朝,与当地的医学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推动了北方医学的进步。
成无己先生像 江波作
在这样的乱世中,成无己作为一名杰出的医家,他的命运也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他在疫病横行的环境中,凭借着自己的医术和智慧,为百姓解除病痛;在被掳掠到北方后,依然坚守着医学的初心,为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儒医世家:成无己的成长与选择
成氏药铺的济世传承。在宋金时期的聊摄(今山东聊城),有一家声名远扬的医馆——“成颐堂”,它承载着数代成氏家族的行医历史,宛如一座医学的灯塔,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康复之路。
在古城楼北大街复建的成颐堂
成氏家族自先辈起便投身于医学事业,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当地赢得了百姓的敬重与信赖。“成颐堂”的牌匾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见证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成颐堂药铺门前,有一副“成至人无己,颐正气有道”的楹联格外引人注目。这副楹联蕴含着深刻的医道内涵,“成至人无己”体现了成氏医家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他们忘却自我,一心只为患者的健康着想,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救死扶伤的事业中。“颐正气有道”则强调了调养正气的重要性,成氏医家深知人体正气是抵御疾病的根本,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和养生之道,帮助患者恢复和维护正气,从而达到治愈疾病、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成氏家族的医学传承中,有许多祖传验方流传下来,其中松叶止血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传,一位村民在劳作时不慎割破了手指,血流不止。成氏医家得知后,立刻采摘新鲜的松叶,将其捣烂敷在伤口上。不一会儿,血便止住了,伤口也逐渐愈合。原来,松叶具有收敛止血的功效,成氏医家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发现了这一特性,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这个验方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为许多患者解决了出血的难题。
成无己先生像
成氏家族的行医史是一部充满爱心与奉献的历史。成氏医家们以“成颐堂”为平台,传承和发扬着中医文化,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他们的医道精神,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医发展的道路,也激励着后世医家不断前行。
儒医进京后的高光时刻。成无己,便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医学氛围的家庭。自幼,他便沉浸在《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的海洋中,那些深奥的医学理论和精妙的治病之法,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他。家族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更是让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敬畏。
随着对伤寒学的研究日渐精深,他发现《伤寒论》言简意赅、义理深奥,后进医者难以理解,前人的一些研究也并未充分展现出该书的真正内涵,于是决定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伤寒论》进行注解,同时也希望能遍访名师,增进学识。
这时,东京汴梁翰林医官院向他抛出橄榄枝。宋代已建立医学教育制度,国家最高医学教育机构是太医局,通常在每年春季招生,选拔极为严格,学制为一年,毕业考试优秀者方可选送到翰林医官院。
由于成无己声名远播,没有经过太医局选拔,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便被特招进入翰林医官院担任医官。他潜心学习,医术日渐提高,甚至得到宋徽宗的赏识,时常被宣召入宫,畅谈养生之道,为皇子公主诊病,同时深受王公大臣、皇亲国戚的青睐与信任。
大观四年,北宋名臣张商英迎来人生高光时刻——拜尚书右仆射,即当朝宰相,位极人臣。但有一件事儿却让他一筹莫展,其夫人向氏头疼数月,非常痛苦,寻遍名医皆无效果。
经人推荐,张商英将成无己请至家中。“请问夫人具体是哪个部位疼痛?”成无己一边诊脉一边问。“右眼眼角,连及右眉棱骨亦痛。”向氏一脸痛苦地说。“是否受过风寒?”成无己问。向氏给出肯定的答复。
只见成无己取出一根银针,针其右足至阴穴,针感迅速上行。“到膝了吗?”“到了。”“到背了吗?”“到了。”“到头了吗?”“到了。”“还痛吗?”“不痛了。”随着二人的对话由急到缓再到舒,向氏的病痛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先从眼角到眉棱骨,就像有一根竹签插进去,又胀又痛,现在就像把竹签抽走了,一点也不痛了!”向氏惊喜地说,对成无己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止于足小趾爪甲外侧端的至阴穴。经气根于下,结于上。外感后,太阳经邪气未尽,结于睛明穴,刺本经井穴,从下引上,釜底抽薪,可一针治愈。
成无己一根银针祛邪疾的故事在京城迅速流传开,他也与张商英结下深厚友谊。后来张商英仕途受挫,两人之间仍保持着书信往来。
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对翰林医官院及职官进行一些改革。徽宗《改武选官名诏》,将“医官”职定为武阶,共14阶,改“翰林医官使”为“翰林良医”,改“翰林医官副使”为“翰林医正”,成无己被擢升为翰林医正。
就在这时,成无己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他决意辞官丁忧。回到阔别三年的家乡,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成无己再次坐诊成颐堂,一边看病,一边著书立说。
穷经皓首注解《伤寒论》。回到聊城老宅的成无己,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座老宅承载着他童年的回忆,也见证了他家族的医学传承。从此,他便一头扎进了对《伤寒论》的研究中,开始了长达四十载的学术坚守。
光绪扫叶山房藏版竹纸木刻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十卷四册,施寿民批点
老宅的书房里,一盏昏黄的油灯长年不灭。每当夜幕降临,成无己便坐在书桌前,借着微弱的灯光,翻开那一本本陈旧的医书。书页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缓缓前行。
书桌上,堆满了各种古籍残卷,有《黄帝内经》《难经》,还有张仲景的《伤寒论》。这些书籍历经岁月的洗礼,纸张已经泛黄,边角也有些磨损,但在成无己的眼中,它们却是无价之宝。他逐字逐句地研读着每一本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查阅其他资料,直到弄清楚为止。
在研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成无己发现这部经典著作虽然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但文辞简略,义理不彰,后人难以系统地掌握其精神实质。于是,他决定对《伤寒论》进行注释和发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为后人提供更清晰、更准确的解读。
从此,成无己的生活便围绕着《伤寒论》展开。白天,他在成颐堂为患者诊治疾病,积累临床经验;晚上,他回到书房,在油灯下撰写手稿。他的手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和心得,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为了确保注释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成无己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医书,还亲自走访了许多民间医生,收集他们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他将这些经验和方法与《伤寒论》中的理论相结合,使注释更加丰富、实用。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成无己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他为了一个问题苦思冥想,几天几夜都无法入睡;有时候,他的研究成果得不到他人的认可,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嘲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研究方向。
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青丝也渐渐变成了白发,但他对《伤寒论》的热爱和执着却从未改变。那盏昏黄的油灯,见证了他的辛勤付出;那些手稿批注,记录了他的学术成就。正是这种穷经皓首的精神,使他成为了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为中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跌宕人生:被掳金国不改初心使命
以经释论的破冰之举。成无己在对《伤寒论》长达四十载的研究中,以经释论,提出了“半表半里”“和法”等十大首创理论,其贡献宛如在中医理论的坚冰上凿开了一道裂缝,让后世医家得以窥见其中的奥秘。
“半表半里”理论是成无己的重要创见之一。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疾病的病位多以表、里来划分。然而,成无己通过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观察,发现有些病症既不完全符合表证的特征,也不属于典型的里证,于是提出了“半表半里”的概念。以小柴胡汤证为例,患者往往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成无己认为,这些症状表明病邪既不在表,也未完全入里,而是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正是针对半表半里之邪而设。柴胡能透达少阳之邪,黄芩能清泄少阳郁热,二者相伍,使半表半里之邪得以和解。
“和法”也是成无己首创的重要治疗法则。在《伤寒论》中,有许多方剂体现了“和法”的运用。例如桂枝汤,它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经典方剂。成无己注解桂枝汤时指出,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营卫不和是太阳中风证的主要病机,患者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桂枝辛温,能解肌发表,温通卫阳;芍药酸苦微寒,能敛阴和营。二者相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助桂枝解肌,大枣助芍药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严谨,通过调和营卫,使邪去正安。
除了“半表半里”和“和法”,成无己还提出了其他首创理论。如在对“伤寒传经”的认识上,他突破了前人的观点,认为“伤寒传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这一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灵活的思路。
在对“六经辨证”的阐释中,成无己将《黄帝内经》的理论与《伤寒论》相结合,使六经辨证更加系统、完善。他认为六经不仅是经络的概念,还代表了人体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阶段。以阳明经证为例,成无己指出阳明经证是邪热亢盛于阳明经,表现为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症状。治疗上应以清热生津为主,白虎汤就是针对阳明经证而设的方剂。
成无己的十大首创理论,每一个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学术价值。他利用以经释论的方法,将《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相结合,使中医理论更加连贯、完整。这些理论不仅为后世医家理解和运用《伤寒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中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注解案例,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成为后世医家学习和研究的典范,不断启发着后人在中医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
金戈铁马中的医者抉择。靖康之变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瞬间席卷了大宋的半壁江山。金戈铁马踏破了汴京的繁华,曾经的歌舞升平化作了断壁残垣,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成无己也未能幸免于这场灾难,他和众多百姓一起,被掳北上。
在北上的途中,成无己目睹了宫廷御医与普通百姓生活的鲜明对比。宫廷御医们虽身处困境,但仍享受着相对优渥的待遇,他们有车马代步,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维持生计。而那些普通的百姓,却只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在寒风中艰难前行。许多人因饥饿、寒冷和疾病倒在了路上,再也没能站起来。
成无己的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他看到那些宫廷御医们为了自保,不惜放弃自己的原则,讨好金人。而他自己,作为一名医者,心中始终坚守着救死扶伤的信念。他不顾自身的安危,主动为那些患病的百姓诊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他们减轻痛苦。
成颐堂堂前的成无己坐诊铜像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向成无己求救。孩子因感染风寒,高烧不退、生命垂危。成无己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仅有的药物,为孩子进行治疗。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这位母亲感激涕零,跪在地上向成无己磕头致谢。成无己扶起她,轻声说道:“医者仁心,这是我应该做的。”
金戈铁马的乱世中,成无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医者的气节。他没有被困境所打倒,也没有被利益所诱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的身影,在那片荒芜的大地上,显得格外高大而坚定。
医籍南归的生死博弈。时光荏苒,成无己在临潢府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此时的他,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但心中始终牵挂着自己耗费四十余载心血完成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手稿。
成无己深知自己的书稿对于中医传承的重要性,他渴望这些著作能够回到中原,为后世医家所用。但在金朝的统治下,将书稿外传谈何容易,一旦被发现,不仅书稿会被毁,自己也将面临杀身之祸。
一天,成无己得知有一位老乡要返回中原,他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决定冒死托付书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成无己秘密地将老乡请到自己的住所。他颤抖着双手,将书稿交到老乡手中,眼中满是期待和嘱托:“这两部书稿是我一生的心血,里面蕴含着《伤寒论》的精髓。如今宋室文献凋零,中医传承岌岌可危,希望你能将它们带回中原,交给可靠的人刊行,让更多的人受益。”
老乡被成无己的精神所感动,毅然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他们的行动还是被金朝的一些人察觉了。很快,便有士兵前来搜查。成无己镇定自若,巧妙地将士兵引开,为老乡争取了逃脱的时间。
在成无己的掩护下,老乡带着书稿成功地离开了临潢府。成无己望着老乡远去的方向,心中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书稿有了南归的希望,担忧的是老乡能否顺利将书稿交到可靠的人手中。
不久后,成无己便在临潢府与世长辞,但他的书稿却在历经波折后,最终回到了中原。1172年,在友人的资助下,《注解伤寒论》得以刊行。成无己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这场医籍南归的生死博弈,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圣之光:伤寒学派的薪火传承
从聊摄到临潢的学术地图。成无己的学术影响,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沿着中医北传的路线,从聊摄一路扩散至临潢(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中医北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宋金时期,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人口的流动,中原地区的医学知识逐渐向北传播。成无己所在的聊摄地区,作为中原医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医学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向外辐射。
成无己被掳至临潢后,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很快在当地声名远扬。他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对辽金贵族的诊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辽金贵族的诊疗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氏医案的影子。例如,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时,医生们常常借鉴成无己的辨证论治方法,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病情,而不仅仅局限于症状的表面。
成无己对《伤寒论》的注解和发挥,也为辽金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他提出的“半表半里”“和法”等理论,在辽金医家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理论的引入,丰富了辽金医学的内涵,提高了辽金医家的治疗水平。
内蒙古地方志的记载,也为我们了解成无己在临潢的学术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地方志中,既有关于成无己为当地百姓治病的记载,也反映了成无己与当地医家的交流和合作,他的学术思想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从聊摄到临潢,成无己的学术地图不断扩展。他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为辽金地区的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而且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医北传的道路,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也被后人称为“国医亚圣”。
金元四家的理论回响。在金元时期,医学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刘完素的寒凉派、张元素的易水学派等流派纷纷崛起,他们的理论与成无己对《伤寒论》的注解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共同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刘完素的寒凉派以“火热论”为核心,强调外感病多因火热之邪所致,治疗上主张以寒凉药为主。这与成无己对《伤寒论》的注解有着一定的呼应。成无己在注解中对伤寒病的病机和治疗有深入的阐述,他对热证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为刘完素的“火热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例如,成无己在注解中对白虎汤等清热方剂的分析,为刘完素运用寒凉药治疗热病提供了思路。刘完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寒凉派理论,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张元素的易水学派则注重脏腑辨证和药物的归经、性味等特性。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也十分重视对药物功效和配伍的研究。他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方剂中药物的配伍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与易水学派强调药物的精准应用有相通之处。张元素在成无己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研究了脏腑的生理病理和药物的归经理论,提出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使中医的辨证论治更加精准和细化。
以李杲的《脾胃论》为切入点,更能清晰地看到成氏注解与金元四家理论的关联。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地位。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也有一定的关注。他对理中汤等调理脾胃的方剂进行了注解,阐述了脾胃在伤寒病中的重要作用。李杲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脾胃的生理病理,提出了一系列调理脾胃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脾胃学说。
成无己对《伤寒论》的注解为金元四家的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启示。他的学术思想在金元时期的医学争鸣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与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等医家的理论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些理论的回响,不仅在当时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代中医的文化寻根。在当代中医发展的浪潮中,谷万里团队积极投身于成无己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实施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让“国医亚圣”成无己的学术价值在现代社会得以彰显。
“成无己故里”石碑
2008年3月17日国医节,时任聊城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的谷越涛和长子谷万里博士出资,在成无己故里成庄村竖立“成无己故里”石碑。这一举措,正式拉开了聊城挖掘成无己文化和学术的大幕,让成无己的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后,谷万里团队的文化工程不断推进。2016年3月6日,谷万里发起成立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将研究领域从成无己学术思想拓展到成无己中医药文化。研究会成立伊始便免费开办“成无己中医大讲堂”,邀请国内顶尖专家学者授课,为中医药从业者和爱好者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了具有聊城印记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传播。
成无己学术思想研究及经方应用培训班
2017年12月,茌平依托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建成山东省首家以古代名医命名的中医药博物馆——成无己纪念馆。2022年,聊城市传媒集团在聊城古城区建设了成无己纪念馆古城区馆,修建了成无己文化长廊。2025年2月,茌平区成无己纪念馆与聊城市传媒集团合作建设的成无己纪念馆古城区馆一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成无己全书》《元明本〈注解伤寒论〉》的出版,更是为传统医家当代价值的重塑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两部书是汇集成无己主要医学著作的最早、最优版本,为中医界深入研究成无己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全面而权威的资料,使现代中医人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中。
位于茌平区洪官屯镇的成无己纪念馆
除了纪念馆,成无己家传老字号“成颐堂”在聊城古城区、开发区、茌平区等地被广泛复建。同时“国医亚圣”成无己的形象也通过多种渠道在大众中广泛传播。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关于成无己的故事、医学思想等内容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位宋金时期的名中医。一些中医科普节目、文化讲座也经常提及成无己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大众心目中的知名度。
大医精诚:超越时空的生命对话
九十诊案的生命哲学。成无己93岁高龄仍能在诊病时“百无一失”,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养生智慧与生命哲学,这与他对舌诊理论的创新和五运六气学说的运用密切相关。
在舌诊理论方面,成无己有着开创性的见解。他突破了前人对舌诊的局限认知,将舌象的变化与人体的整体状态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舌不仅是人体脏腑的外在表现,更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号。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成无己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舌诊方法。他详细记录了不同疾病状态下舌象的特征,如颜色、质地、形态等的变化。例如,在伤寒病的诊治中,他发现舌苔的厚薄、润燥与病情的轻重、病邪的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薄白苔多为表证初期,病情较轻;而厚腻苔则可能表示病邪入里,病情较为复杂。这种创新的舌诊理论,使他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运六气学说也是成无己养生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深知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诊治疾病时,充分考虑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他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会随着五运六气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在不同的年份、季节,人体容易受到不同的病邪侵袭。例如,在木运太过的年份,人体可能更容易出现肝木过旺的症状;而在火运不及的季节,心阳不足的情况可能更为常见。成无己根据五运六气学说,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并在治疗时调整用药的方向和剂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成无己将舌诊理论创新与五运六气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生和诊疗体系。这种生命哲学不仅使他在高龄时仍能保持敏锐的诊断能力,也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智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医养生和诊疗的道路。
碑刻里的千年医魂。在茌平区洪官屯镇成庄村,矗立着一座“成无己故里”碑,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诉说着成无己的传奇人生。碑的背面,谷越涛撰写的《成无己故里碑记》,以简洁而庄重的文字,记述了成无己的简要生平和卓越的医学成就。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后人对这位齐鲁名医的敬仰与缅怀。
在遥远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成无己行医处”碑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成无己曾被掳至此地,即便身处异乡,他依然凭借精湛的医术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这座碑不仅是他行医足迹的象征,更见证了他跨越地域的医者仁心。
这些碑刻与遗址,是医史文物中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成无己千年的医魂。透过它们,我们仿佛能看到成无己在药堂中为患者诊治的忙碌身影,能感受到他在研究《伤寒论》时的专注与执着。它们是成无己医学思想和精神的物质载体,让后人得以触摸到那段尘封的历史。
成无己的故事,通过这些碑刻和遗址代代相传。它们激励着后世医家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秉持着救死扶伤的信念,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千年医魂,在碑刻中永存,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伤寒论注的当代启示。成无己对《伤寒论》的注解及其提出的十大首创理论,在当代中医临床与研究中,从守正创新角度看,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守正,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坚守与传承。成无己以经释论,其“半表半里”“和法”等理论,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临床中,对于一些复杂病症,如慢性疲劳综合征、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症状表现难以单纯用表证或里证来概括,“半表半里”理论就为准确辨证提供了思路。而“和法”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机体整体状态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小柴胡汤在治疗感冒、肝胆疾病等方面的疗效,正是“和法”的体现。
创新,则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与突破。现代经方研究前沿成果不断涌现,成无己的理论为其提供了源头活水。例如,在中药新药研发中,通过传承成无己对君臣佐使等方剂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结合现代药理学方法,挖掘经典方剂的新用途。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深入研究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病因病机分析,为中医辨治当前疑难病症、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成无己对《伤寒论》的注解,在当代中医发展中,既为我们守住了中医的根脉,又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中医事业不断前进。
来源:桓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