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秋时节,在广袤的田野上,金色稻浪随风起伏,清新的稻香沁人心脾,轰鸣的机器穿梭田间,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忙碌有序作业,切割、脱粒、秸秆粉碎……高安36万吨晚稻陆续颗粒归仓。
暮秋时节,在广袤的田野上,金色稻浪随风起伏,清新的稻香沁人心脾,轰鸣的机器穿梭田间,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忙碌有序作业,切割、脱粒、秸秆粉碎……高安36万吨晚稻陆续颗粒归仓。
高安是全国首批5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全市耕地保有面积145万余亩,是“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高安大米”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安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科技赋能耕种、以产业延伸价值。一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种粮经”,正被越来越多人读懂。
农机手驾驶农机收割晚稻。
百万粮田托举高产
“今年,普通晚稻市场价大概是2.5元/公斤,优质稻的价格达到3.1元/公斤。按亩产500公斤计算,每亩可增收300多元。”黄沙岗镇民兴合作社负责人周敏算了一笔账。10月下旬,高安晚稻收割全部结束,进入销售期。
相比往年,今年的优质粮占比更大,更受市场欢迎。今年,高安晚稻种植面积72万多亩,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超过55万亩,占比达80%以上,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我们持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强优质粮源基地、农田水利设施、粮食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中国好粮油’品牌根基,让百万粮田焕发新生机。”高安市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艾德强介绍说。
如今,高安粮食生产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以华林、伍桥、汪家等乡镇为主,在生态优良的“绿三角”,打造7万亩北部绿色稻米种植基地;以田南、建山、相城等乡镇为主,在土壤富硒的“银三角”,打造9万亩生态富硒稻种植基地;以灰埠、杨圩、龙潭、石脑等乡镇为主,在交通便利的锦河流域,则打造了15万亩的高效优质粮食种植基地。
为把传统农业打造成精品产业,高安积极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发展战略,有4个大米品种获得绿色产品认证,建山绿色稻米、高安惠农水稻等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稻谷也先后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走上精品产业发展之路。
最让广大粮农安心的,是覆盖各乡镇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以前最怕晒粮遇雨,现在直接送到烘干中心,很快就能入库。”正在交粮的合作社社员笑着说。从收割、烘干到收储,一条龙服务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目前,高安建成烘干服务中心42个,全市日烘干能力达1.2万吨,服务中心实现所有涉农乡镇全覆盖,可完全满足粮食烘干、存储需求,实现了从田间到仓库的无缝对接。
工作人员在仓库内查看烘干后稻谷的保存情况。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工厂化育秧、无人机播种、机械化收割……近年来,高安不断推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在荷岭镇久洋农业机械合作社,无人机飞手吴迪负责农作物飞防和植保等工作,他说:“无人机做飞防,我一小时可完成200亩地,这要是靠人工的话,得好几天呢。”
久洋农业机械合作社拥有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播种机、无人机等各类智慧农机70多台套,能为周边2万余亩农田提供智能化服务。
“以前靠人工打药、插秧、播种,极限状态最多也就种植一两百亩。今年,我们合作社实现100%全程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多亩。”久洋合作社负责人黎小军表示。
今年以来,高安加大力度推广智慧农机,由政府补贴3000多元,动员农户自掏6000多元,给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安装智驾系统,实现无人驾驶,既解决了请不到机手的难题,每年还能节省一大笔人工费用。
说起智慧农业,全国十佳农民、海归新农人丁旦感触尤深。丁旦招收了9名“90后”组建了农机团队,先后购入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如今,丁旦管理的水稻总面积达1.7万亩,建成了全程机械化种植基地,从育秧到收割实现90%机械化,还带动周边8个村发展优质稻种植。
在石脑镇高沙村的智慧农业基地,田埂上立着一排银色设备。丁旦逐一指着介绍:“这是虫情测报灯,晚上自动开灯诱虫,能识别200多种害虫;那是多参数气象监测站,实时监测田间温度、湿度、光照、风速;还有360度高清摄像头,无死角监控稻田长势。”2025年,高沙村基地水稻亩产1200斤,比传统种植高出15%。
在瑞州街道文昌村集中育秧基地,负责人龙送粮介绍,今年育秧基地配置了浸种、催芽、自动码垛、暗化、水肥一体机等先进设备,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和质量。
“以前8个工人一天只能育七八千盘秧,现在6个人一天可以育两万盘,”龙送粮说,“去年我只种植了1000亩水稻,就是因为传统育秧进度跟不上。有了这套设备,我今年种植早稻增加到3000多亩,还对外服务代育秧几千亩。”
通过机械化推广,今年高安早稻工厂化育秧实现全覆盖,育秧能力较去年提高一倍多。大钵体机插、有序抛秧、无人驾驶机插等新技术大范围运用,全市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86%。
技术人员在维修农机。
挖透“一粒米”的潜能
走进江西高安谷物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大型设备搅拌谷物的嗡鸣声里,工人伸手接过新鲜出炉的谷物粉,指尖还能触到机器的余温。这不是简单的“米磨成粉”,而是“一粒米”开启价值升级的起点。
“我们主攻农产品精深加工,有预糊化、挤压膨化、低温烘焙3类生产线,去年年产值达1亿元,”董事长丁德华说,“今年1月至10月,加工大米2000多吨。从餐桌主食变身多元零食,大米的产品附加值提升了2倍以上。”
预糊化生产线里,大米经处理变成速溶代餐粉,上班族开水一冲就是热粥,加些本地紫薯粉、花生碎更添风味;挤压膨化机则能将大米混着杂粮,压成脆生生的谷物棒,成了孩子喜爱的零食。
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企业每年研发投入300多万元,与南昌大学、江南大学专家团队合作,让“一粒米”的潜力被挖得更透。针对大米加工后口感粗糙问题,他们研发超微粉碎技术,把米磨得细如粉尘,冲调的粥滑溜溜的。如今,公司拥有4项产品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
从田间普通大米,到车间多样化加工食品,再到消费者手中的美味,“一粒米”的产业链拉长了、身价涨了,种粮农户的日子也更美了。
在高安市清河油脂有限公司榨油车间,晚稻加工后剩下的米糠正通过传送带进入榨油设备,金黄的米糠油顺着管道缓缓流出。“我们使用晚稻米糠作为原料,公司有两条日产300吨的现代化生产线,将米糠‘变废为宝’制成稻米食用油。”公司总经理章文翰指着成品油罐说。
清河油脂不仅把米糠做成稻米油,还把加工后的饼粕做成饲料原料,连生产中产生的废料都能制成生物质颗粒,真正把稻谷“吃干榨净”。
据章文翰介绍,公司与南昌大学、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稻米油精炼技术,稻米油年产量达8万吨,新产品通过多项专业认证,不仅畅销全国,还借助自营进出口业务走向海外市场。
目前,高安已培育大米加工、油脂加工、谷物精深加工等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40余家,形成从原粮收购、仓储烘干到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的完整链条,让一粒稻谷实现“身价倍增”。
来源:江西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