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盈利门口,小鹏凭什么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6:41 1

摘要:小鹏汽车(9868.HK)发布2025年Q3财报。总营收达到203.8亿元,净亏损收窄至3.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1亿元,大幅减少。毛利率首次突破20%,超越了特斯拉(18%)和比亚迪(17.6%)。

小鹏汽车(9868.HK)发布2025年Q3财报。总营收达到203.8亿元,净亏损收窄至3.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1亿元,大幅减少。毛利率首次突破20%,超越了特斯拉(18%)和比亚迪(17.6%)。

从小鹏汽车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结构看,财报背后的“增长引擎”正在悄然改变。

小鹏汽车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统计

季度

总营收

归母净利润

卖车收入

服务/技术收入

Q1

158.11亿元

-6.64亿元

143.7亿元

毛利率10.5%

14.4亿元

毛利率66.6%

Q2

182.74亿元

-4.78亿元

168.8亿元

毛利率14.3%

13.9亿元

毛利率53.6%

Q3

203.81亿元

-3.81亿元

180.5亿元

毛利率13.1%

23.3亿元

毛利率74.6%

Q4

预计:营收215亿元 - 230亿元

卖车业务量涨利跌

从Q1的9.4万辆,到Q2的10.3万辆,再到Q3的11.6万辆,交付曲线稳步抬升,1-10月累计交付达到35.5万辆。

支撑这波销量的核心是两个板块:一个是持续热卖的MONA M03,单10月交付就超过1.5万辆;另一个是SUV矩阵的整体发力,G6、G9以及全新G7的组合,其中G6今年前10个月累计交付6.5万辆。

但高销量并没有给卖车业务带来更高利润。原因并不复杂:价格战太狠。

走量车型利润薄,高端车型表现不及过去。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小鹏之前靠“高客单价的海鲜大餐”赚钱,现在更多靠“高翻台率的麻辣烫”。量是有了,但利润率自然下滑。这是所有国内新能源品牌共同面对的现实,卷价格、卷配置、卷补贴,“肉搏战”已经成行业默认打法。

技术服务利润奶牛

真正把整体毛利率推上20%台阶的,是“技术服务”这条新增长曲线。卖车业务营收180.5亿元,毛利率13.1%,而技术服务收入23.3亿元,毛利率高达74.6%,几乎是卖车的六倍,成为拉升整体盈利质量的关键。

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宣布定位升级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而首批合作伙伴——大众、高德,已经开始为业绩做出实质贡献。

与大众的合作是主要驱动力。 今年8月合作范围全面扩展,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开始进入大众的新能源、燃油和插混平台,并按量产节点计入授权收入。大众也是小鹏第二代VLA自动驾驶平台的首发客户,并采用小鹏图灵AI芯片,未来的技术收入具备规模化潜力。

此外,小鹏与高德推进Robotaxi全球生态合作,小鹏开放SDK,高德负责流量与运营。虽短期对财务贡献有限,但构建了自动驾驶商业化路径,为未来软件和出行服务打下基础。

整体来看,小鹏正从“卖车主导”走向“卖车+卖技术”双驱动模式,后者正在显著提升企业盈利弹性。

何小鹏在业绩会上说,公司的目标是在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

站在盈利门口,靠什么冲?

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小鹏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而小鹏的下一站,是全球化。

在海外市场,小鹏选择“先做渠道深度,再推销量”的打法。小鹏通过与汽车分销企业Inchcape、欧洲经销商集团Hedin集团合作进入进入了波兰、瑞士、捷克、斯洛伐克等新兴市场。此外,小鹏海外中心持续扩网,目前挪威16家、瑞典12家、丹麦8家。三季度新增海外门店56家,自营充电站2676座,覆盖52个国家和地区,三季度海外累计交付突破2.9万台。同时,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落成,印尼、奥地利启动本地化生产,预计销量将在东南亚、欧洲多地开始显现。

同样,小鹏的技术输出,正在全球化、本地化生产全面并行推进。大众与小鹏合作的首款纯电SUV 已于2025年11月10日正式登陆工信部申报目录。与此同时,据传小鹏为了进入韩国市场,已经在韩国设立法人机构,并与现代汽车沟通技术服务合作。

从“卖车赔钱”到“技术赚钱”,小鹏的这步棋,能不能在Q4真正走通?市场在等待答案。

星河商业观察

来源:ZAKER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