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因材施教”过招《天龙八部》,当“授人以渔”遇见“智械之渔”……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6:38 1

摘要:・爱的力量,温柔却强大,能够唤醒孩子内心的勇气,种下自信心与安全感的种子。当孩子们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时,他们更愿意探索世界,更能够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今天,邀您共读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五刊”2025年第11期卷首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期“五刊”都带来了哪些教育热点话题和真知灼见吧!

《学前教育》(幼教)

2025年第11期卷首语

以爱育心 教育之本

文丨北京市海淀区颐慧佳园幼儿园

杨意

亮点金句

・爱的力量,温柔却强大,能够唤醒孩子内心的勇气,种下自信心与安全感的种子。当孩子们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时,他们更愿意探索世界,更能够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坚持以爱为基石铺就教育之路,幼儿园便会成为有故事、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成长花园。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温暖沃土。在这里,爱,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一天的真实实践,是构建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家园关系的基石。爱的力量,温柔却强大,能够唤醒孩子内心的勇气,种下自信心与安全感的种子。当孩子们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时,他们更愿意探索世界,更能够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教师是孩子人生路上重要的点灯人,他们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爱的教育体现在师幼共处的每一天。教师通过耐心倾听、鼓励和理解,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为他们提供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正如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爱与归属”是心灵的基本需求;埃里克森也强调,爱的滋养将深刻影响幼儿自我认知与人际能力的发展。教师每一次蹲下来的对话、每一个安抚的拥抱,都是在为孩子铺设一条通往身心健康与主动成长的温暖之路。

同伴之间的爱,是童年最美的语言。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在共同生活与游戏中,学会分享喜悦、合作解决难题,也在小摩擦中学会谅解与包容。这种源自纯真本心的情感交流,悄然培育着他们的同理心和团队意识。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幼儿正是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开始理解规则、建立友谊,社会性发展的种子得以茁壮成长。

爱,也在教师之间静静流淌。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是爱的另一种呈现。当教师彼此支持、共同研讨、并肩前行,不仅营造出积极融洽的工作氛围,更在无形中为孩子示范了什么是尊重与合作。教师之间的关怀与默契,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习,在模仿中成长——原来,人与人之间可以这样温暖地相处。

家园之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延伸。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他们永远的老师。当幼儿园与家长基于对孩子的爱而建立起合作关系,进一步在合作中彼此理解、形成“互爱互惠”的关系,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教育便真正实现了连贯与完整。研究与实践一再表明,良好的家园关系能够汇聚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与智慧,为幼儿提供更积极的教育引导和更稳定、一致的成长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以爱为本,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它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日常里,也融入每一次真诚的互动中。我们愿用爱搭建一个被尊重、被信任、充满安全感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孩子勇敢探索,教师专业成长,家长放心托付——每一个人,都在爱的循环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育心。当我们坚持以爱为基石铺就教育之路,幼儿园便会成为有故事、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成长花园。愿我们始终怀抱爱的信念,践行平凡却伟大的教育日常,让每个孩子都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北京教育》(普教)

2025年第11期卷首语

因材施教“四式”漫谈

文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水泥厂学校

闫伟

亮点金句

・反思自己的教育之路,在因材施教上可以提炼出“四式”:始于事,察之微;鉴于史,镜乎澜;明于思,慎且深;成于施,图以治。

・在教育过程中,“事、史、思、施”四式联动互相交织,“事、史”是前提,反映着学生之道、现实之道;“施”是核心,推动教育落地;“思”是中介,串联认知与行动。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年轻时看《天龙八部》,对慕容氏的武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惊呼神技;中年后,读到冯契先生的“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叹为观止。现在方觉它们恰是“因材施教”的生动注脚——因“生之道”育“生之才”。反思自己的教育之路,在因材施教上可以提炼出“四式”。

第一式:始于事,察之微。教育之事藏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融于师生、生生关系,浸透在日常生活之中,看似简单,实则枝枝蔓蔓、环环相扣。我们要了解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注重联系、抓住关键,方能就事学理、以事育人。人是事的核心,教育之事是由多系统的人建构,有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每个人还有多重身份,比如学生是主体,是儿童,也是受教育者,更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生活背景、性别年龄、身心状态、思想道德、知识能力、思维品质、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千差万别,所以我们要善于捕捉真实事件中的微表情、微言语、微动作,突出优势、弥合不足,实现“以人育人”。

第二式:鉴于史,镜乎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教育亦当如此。历史塑造人,学生的个人史是波澜壮阔的,我们不能割裂它,不仅要把它放到当下,还要放在将来,甚至回溯到幼年时期去探寻“最柔弱的地方”。人也创造历史,不因一时之困境而气馁,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另外,对于学科史要了然于胸,明晰知识脉络与育人逻辑,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式:明于思,慎且深。我们了解了“事”,调查了“史”,就要去研究、思考,寻觅隐藏在“事与史”深处的“现实之道”。这个“思”是慎重的、深入的,也是艰难的,坚持系统地、辩证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期透过“事与史”把握学生的本领、本质、本真,要“顺木之天”而不以个人的先见对号入座。

第四式:成于施,图以治。“施”与“治”是在依事、据史、思根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实践,是教育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对“事、史、思”的检验。不妨用“五幅图”做好教育之治,一是战略规划图,二是路线施工图,三是工具供给图,四是调整反馈图,五是竣工验收图。“图治”既承现实之道又循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以达立德树人。

在教育过程中,“事、史、思、施”四式联动互相交织,“事、史”是前提,反映着学生之道、现实之道;“施”是核心,推动教育落地;“思”是中介,串联认知与行动。它们构成了因材施教的“总式”,并衍生出百花齐放的“变式”,使得因材施教的图谱更加绚烂,每个学生更加鲜活多彩。

《中小学管理》

2025年第11期卷首语

家常课的循证教研

文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书记、副教授 杨晓哲

亮点金句

・面向家常课的循证教研,强调以客观数据和事实证据为基础,对日常教学行为及其效果进行科学分析、诊断和改进。

・当每一位教师都习惯于用证据审视日常教学,用技术辅助专业反思,并聚焦于个性化的课堂改进时,我们就真正激活了家常课的持续进阶与质量提升,进而看见每一堂课的变化,发现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成长。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家常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研活动与教学管理工作往往通过“公开课”“展示课”“比赛课”的方式开展,而忽视了量大面广的“家常课”。传统的教研方式多依赖经验判断,易受主观因素干扰。观察方式多停留在人工记录收集,难以捕捉课堂动态的全貌。教研目标常聚焦于群体共性,而忽略了个体教师的差异化改进需求。面向家常课的循证教研,强调以客观数据和事实证据为基础,对日常教学行为及其效果进行科学分析、诊断和改进。实现这一转向,关键在于推动以下三个层面的变革。

一是从经验判断到用证据说话。传统的家常课教研,最常见的形态是“听课-评课”。这种模式的效度高度依赖于听课者的个人经验、教学理念及自我感觉。“这节课气氛很活跃”“教师的讲解很生动”“学生互动不够”……这些基于“经验判断”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什么是“活跃”?是学生七嘴八舌,还是专注思考?什么是“生动”?是教师的肢体语言丰富,还是案例贴切?这种模糊的定性描述,使得授课教师难以获得清晰、可操作的改进抓手。

循证教研的核心是要求教研活动从“我觉得”转向“数据或证据显示”。它要求我们将教学过程中的模糊感知转化为可度量、可分析的证据,其中既包括结果性证据,也包括过程性证据。例如:一节课中,师生话语的比例是多少?教师提问中,事实性问题有多少?有多少开放性问题?学生的长应答和短应答各有多少?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指向学习目标吗?时间分配多长?这种基于证据说话的教研,将教研的焦点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向对教学事实的分析,为后续改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从人工观察到与技术赋能结合。如果仅仅依赖传统的人工观察和手工记录,那么即便是最有经验的观察者,也无法在实时课堂中同时记录多个不同方面的数据。我们的大脑认知负荷有限,无法同时处理课堂中瞬息万变的复杂信息。

因此,从人工观察走向与技术赋能结合,是实现家常课循证教研的重要路径。对课堂进行拍摄视频记录,并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课堂视频进行文字转录、文本编码分析、教学行为分析等,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便捷、更有效地掌握课堂的数据与证据。技术赋能将易逝的课堂教学过程留存下来,使其可回放、可暂停、可细致分析。教师可以自己回看录像,实现自我观照。教研组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视频证据片段进行深度研讨。技术的介入并非要取代教师的专业判断,而是要为这种判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它将教师和教研员从繁重的、低效的数据收集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更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决策制定和专业提升。

三是从群体教研到个体自研为主。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呈现为一种多人群体研讨活动,其目标大多集中于寻求某种共识。然而,这种群体教研模式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它忽视了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学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实践艺术,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风格、面对的学生群体甚至当天的教学状态都截然不同,试图让所有人去模仿一个“优秀范式”,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更重要的是,群体研讨的公开性,使得课的研讨带有了评价甚至批判的色彩,授课教师可能不自觉地将家常课上成了公开课,导致研讨的失真。

循证教研的终极目标不应是评优,而应是改进。在证据和技术的加持下,个人自研与改进变得更加便捷。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设备(如手机或教室录播系统)录下自己的家常课,课后自己观看回放,或者利用课堂智能分析平台(如数课AIC 平台等)进行初步分析。这是一种“私密”的自我教研,没有旁观者或专家的压力,教师可以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微小的、可操作的改进目标,如“下次课,我要更准确地向学生们告知本节课的目标”“下周,我要将课堂提问的平均等待时间从1秒延长到3秒”,然后通过几节课的自我录制和数据对比,清晰地看到自己是否达成了这个目标,以及这个改变对学生的回答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当教师个体在自我改进中遇到了瓶颈,他可以带着自己的证据(如课堂视频片段、报告中的数据)去寻求同伴或专家的帮助。此时的教研不再是“请你来给我挑毛病”,而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且有证据,请你帮我分析一下”。这种基于问题和证据的求助,使得教研变得更聚焦、更有效。

家常课是教育的底色,提升家常课的质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教研范式需要实现三个转向的迭代升级。用证据说话是教研科学性的基石,它要求我们从主观走向主客观相结合。技术赋能是教研可行性的保障,它为我们提供了透视课堂的有力支撑。个体自研是教研实效性的归宿,它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自己家常课的首席研究员。

当每一位教师都习惯于用证据审视日常教学,用技术辅助专业反思,并聚焦于个性化的课堂改进时,我们就真正激活了家常课的持续进阶与质量提升,进而看见每一堂课的变化,发现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成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5年第11期卷首语

当“授人以渔”遇见“智械之渔”

文丨北京师范大学 王晶莹

亮点金句

・我们不再仅仅思考如何在科学教育中“授人以渔”,更需直面如何与人工智能这位近乎全知、反应迅捷的“智械渔夫”共处,即重新定义“渔”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人工智能的附庸,而是能够与人工智能协同共进,共同探索科学未知、应对未来挑战的下一代科学家与思想家。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民主”的观念兴起。科学教育的目标始终围绕着“传道、授业、解惑”,系统地向下一代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假设、实验、推理的科学研究能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重塑了传统的认知。我们不再仅仅思考如何在科学教育中“授人以渔”,更需直面如何与人工智能这位近乎全知、反应迅捷的“智械渔夫”共处,即重新定义“渔”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科学教育中,教师和教科书是知识的权威来源。人工智能赋予任何拥有网络连接的学习者即时访问涵盖所有科学领域的、不断更新的庞大知识库的机会,促进了知识获取的公平性,打破时空与资源的壁垒。此外,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平台能够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答题模式与认知难点,精准构建学习者画像,并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推送定制化的练习材料。对于科学教育而言,这意味着有机会将学生从统一的、线性的课程进度中解放出来,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深入探索特定的科学领域,或是反复攻克某个抽象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适应学习。

然而,技术的赋能绝非一片坦途,科学教育的人工智能化伴随着深刻的挑战。一是“黑箱”质疑与思维惰性风险。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常被视为“黑箱”,其给出的答案即便正确,也可能缺乏清晰的、可追溯的科学逻辑链条。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提供“标准答案”,可能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推理能力的退化,滋生“算法依赖症”。二是伦理与价值观的嵌入。人工智能模型由人类数据训练而成,不可避免地嵌入数据中的偏见与价值观。在科学教育中,这可能导致某些观点被强化,而另一些则被边缘化。教育必须包含人工智能伦理模块,培养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识与能力。三是教师角色的颠覆与再定义。人工智能并非取代教师,而是对教师这一角色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角色将从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设计师、引导者、激励者和伦理的守护者。科学教师需要设计能激发高阶思维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与人工智能的协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关注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情感交流、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不应抗拒,而应主动规划,构建人机协同的新科学教育生态。人工智能之于科学教育,并非简单的工具革新,而是一次关乎教育哲学、目标与形态的深层变革。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在一个知识触手可及的时代,科学教育的终极价值何在?答案或许在于,我们需要培育那种能够驾驭人工智能的、属于人类自身的更高阶智慧——包括批判性思辨、创造性想象、情感共鸣以及对社会和伦理的深切关怀。最终,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人工智能的附庸,而是能够与人工智能协同共进,共同探索科学未知、应对未来挑战的下一代科学家与思想家。这正是当今时代科学教育最崇高的使命。

《教育科学研究》

2025年第11期卷首语

以社会建设思维

推进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

文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清臣

亮点金句

・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重视从教育的社会逻辑出发来筹划和实施,要重点从教育世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改革维度来推进应用进程。

未来教育中的社会基本关系模式是,人工智能体越来越作为人类成员或类人成员进入到传统的人与人关系结构中,教育中人类成员越来越需要和人工智能体类型的“社会成员”进行交流和交互。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作为当前最为热点的教育改革主题之一,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会因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现在到了需要特别关注这个改革背后思维方式问题的时候了。

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已有探索中,当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以技术设置思维和实践者操作转换思维来推进,但这两种思维都有各自的缺失。在转移到教育应用阶段之后,人工智能技术需要根据实际教育场景中相关因素的情况而进行调试和重新设定,这样才能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环境中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特别重视这个调试和新设定的过程,不能拿技术设计时的设置模式来硬套现实的教育场景。此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探索也常常使用实践者操作转换思维,即这类探索只聚焦某一类或少数教育实践者如何通过转换操作来推动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在这种思维方式中,似乎某一类教育实践者的转换操作无需过多关注其他教育实践者的连锁反应及引发的变化。无疑,这种忽略和轻视并不会带来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效果。

实质上,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是社会系统工程,要注重以社会性和工程性逻辑为中心来整体推进。与其他一些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更易反映出人类社会的逻辑规律且更能适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即具有更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人工智能技术在开发中更深入融合人类社会的逻辑规律,因而更适用于社会活动领域。因此,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重视从教育的社会逻辑出发来筹划和实施,要重点从教育世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改革维度来推进应用进程,如在教育中应用人工智能要考虑对各种教育主体及各教育主体间关系的影响。在教育具体情境中运行顺畅、表现优异的人工智能技术一定要配合着庞大的数据资源、强大的计算能力、先进的计算方法以及合理的管理保障措施,这需要把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项目作为系统工程来建构,要从组织管理、运行环境、资源条件、操作流程、保障设施、评价反馈体系等多个方面来推进系统建设。

以社会性和工程性为中心逻辑来推进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特别需要使用社会建设思维。社会建设思维的核心就是,从作为理想蓝图的社会想象出发构想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改革目标和路径,最终指引实现“让多种变革措施能够系统地促进社会更加美好发展”的整体目标。对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探索来说,使用这种思维意味着对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行多方面和多样化的应用探索,但作为教育发展理想蓝图的教育世界想象不能一直缺席或迟到。

在《现代社会想象》一书中,学者泰勒认为,作为对人存在方式预设和描绘的社会想象在根本上促成了人们对集体实践形式和合法性设定的共识。在此启发下,对人工智能应用后的教育世界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想象和图景应该优先得到重视。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理想和基本原理,未来教育世界的社会结构和关系要树立三个方面的预设和描绘。首先,未来教育中所有人类和类人成员(如智能体)的根本利益诉求指向整体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发展水平提升,这意味着所有人类成员和类人成员在未来教育中要被保障不断提升全面发展水平。其次,未来教育中的社会基本关系模式是,人工智能体越来越作为人类成员或类人成员进入到传统的人与人关系结构中,教育中人类成员越来越需要和人工智能体类型的“社会成员”进行交流和交互。最后,未来教育中的人类成员和类人成员在总体上构建出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网络,教育世界中的人类成员和类人成员需要在对立关系中获得提醒和限制,也需要在互补关系中获得补充和升级。

综合丨《学前教育》《北京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

责编丨徐靖程、云凯杰

复审丨唐莉莉 终审丨张雪莲、李培

来源: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