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楼惊梦留绝响——徐碧云的菊坛传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6:17 1

摘要:京剧史上,"四大名旦"的光环如日中天,遮蔽了不少同样璀璨的星辰。徐碧云,这位曾与梅尚程荀并称"五大名伶"的艺术家,便在历史的褶皱中藏着一段文武兼备、敢破敢立的传奇。他从梨园世家的武生开蒙,到青衣花旦的崭露头角,再到西北菊坛的传道授业,六十余载人生始终与京剧的兴

徐碧云

京剧史上,"四大名旦"的光环如日中天,遮蔽了不少同样璀璨的星辰。徐碧云,这位曾与梅尚程荀并称"五大名伶"的艺术家,便在历史的褶皱中藏着一段文武兼备、敢破敢立的传奇。他从梨园世家的武生开蒙,到青衣花旦的崭露头角,再到西北菊坛的传道授业,六十余载人生始终与京剧的兴衰同频共振。那些跃过三张桌子的惊险瞬间,那些珠走玉盘的婉转唱腔,终究在菊坛史上刻下了"徐派"的独特印记。

徐碧云演《骊珠梦》

1903年的北京,梨园世家徐家又添新丁,祖父徐承瀚曾为徽班名角,与程长庚同台献艺,父亲徐宝芳更是清末著名小生,兄长徐兰沅后来成为梅兰芳的首席琴师。在这样的艺术浸润中,徐碧云七岁便踏上学戏之路,由丁连升开蒙学武生,王三先生亲授武功,一招一式都打下了坚实的功底。命运的转折来自萧长华的慧眼,这位京剧教育家见十二三岁的徐碧云眉清还算目秀、身段挺拔,力劝其改学旦角——这一建议,既成就了后来的艺术传奇,也让少年徐碧云尝尽了转型的艰辛。

改习旦角后,徐碧云先后拜吴菱仙、吴彩霞为师,前者是梅兰芳的开蒙老师,后者则以花旦技艺闻名。旦角的柔美与武生的刚劲本就相悖,加之基本功训练的严苛,年少的徐碧云曾一度辍学改习场面(打小锣)。但梨园世家的血脉终究难断,1915年前后,他考入俞振庭创办的"斌庆社"科班,取名"斌喜",专攻武旦兼习小生。科班的锤炼让他如虎添翼,武戏的矫捷与文戏的细腻在他身上渐融一体,十六岁时便因《八大锤》中的双枪绝技和翎子功惊艳四座,成为科班的台柱之一。

1921年,十八岁的徐碧云出科后迎来人生的关键转折。在中和戏园的露演中,他以文武双出的《玉堂春》《八大锤》征服了全场观众,更赢得瑞蚨祥掌柜孟建侯的赏识,经俞振庭引荐收为义子,正式更名"徐碧云"。此后他搭班演出,配角阵容堪称豪华——小生程继先、名丑萧长华,甚至与杨小楼、金少山等名家同台。更具意义的是,他与梅兰芳之妹结亲,艺术上深受梅派影响,却并未止步于模仿,而是在兼容并蓄中探寻自家风貌。

徐碧云(右)演《长坂坡》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徐碧云艺术生涯的巅峰期。1930年南下上海后,他辗转中南、西南各省演出,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不同于传统旦角的柔媚,徐碧云的表演形成了"刚以内涵,柔以外达"的独特风格,吐字清晰如金石落地,行腔利落无半分拖沓,尺寸虽快却字字入耳。《绿珠坠楼》一剧更是将其文武双全的特质发挥到极致:"比富"一场的巨型红珊瑚布景堪称舞台创举,"坠楼"一幕从三张桌子高的牌楼翻抢背而下,落地无声如秋叶坠地,更有脱手接翎子后下腰旋舞的绝技,至今仍让戏迷津津乐道。

这位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从不固步自封。早在几十年前的《薛琼英》中,他就大胆运用灯光投射营造水牢氛围,在阴暗光影中演唱大段“反二簧慢板”;改编《木兰从军》时,他一人分饰旦角与小生,从军前的闺阁少女与从军后的沙场英雄切换自如,将角色的家国情怀与儿女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戏目清单里,既有《红鬃烈马》《贩马记》等传统经典,也有《虞小翠》《聂小倩》等新编剧目,更有《红衣女侠》这样呼应时代的新戏,正如《中国京剧史》所评:"重视传统而不拘于传统,遵循规范又能突破规范"。

徐碧云演《打渔杀家》

抗战爆发后,徐碧云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京津沪到云贵川,再到西北高原,战乱中始终未放下心爱的戏台。1947年他暂别舞台,执教于上海夏声剧校、张家口四维剧校,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1949年上海解放后,困居沪上的他在梅兰芳的鼎力支持下重登舞台,梅家剧团全班人马为其配戏,天蟾舞台的演出让他的艺术青春再度绽放。此次复出后,他选择扎根西北,在西安狮吼剧团助力豫剧改革,排出的《杨排风》《王佐断臂》不仅在陕西会演中获奖,更晋京演出引发轰动。

1952年起,徐碧云历任陕西省戏曲学校京剧班教师、陕西省京剧院副院长,与尚小云共同撑起西北京剧的一片天。

徐碧云和尚小云合影

他的教学如他的表演一般务实,口传心授中既重基本功,更鼓励创新,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等后来的名家都曾受其点拨。即便身居高位,他仍保持着梨园行的质朴,弟子毕谷云回忆,先生教戏时从不摆架子,一个身段要示范到学员学会为止,连翎子功的发力技巧都亲自拆解。

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却未能躲过时代的风雨。"运动"初期,他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频繁的揪斗让本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1971年,这位将一生献给京剧的艺术家因肺气肿兼心力衰竭离世,临终前仍在哼唱《绿珠坠楼》的唱段。他的离去,让"徐派"艺术成为绝响——虽有弟子传承,却无人能复刻其文武昆乱不挡的全能技艺,更难再现那从三张桌子上跃下的惊世风华。

如今重提徐碧云,我们不仅要记住"五大名伶"的光环,更要看到他身上的艺术精神: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让京剧既能守正又能出新;在荣华与困顿之中坚守初心,让戏台成为安放灵魂的净土。他的《绿珠坠楼》早已落幕,但那跃下高台的身影,早已化作京剧史上一道永恒的风景,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从来都是用生命在台上绽放。

来源:荷露团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