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明:中国社会乡村化的好处与城镇化的弊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5:13 1

摘要:乡村拥有更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和更宽阔的自然空间,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生活的噪声、污染和拥挤感,帮助居民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研究指出,乡村的自然禀赋让人们在生存与生活上获得更好的体验,同时也形成了更紧密的社区互助网络,减轻了大城市中普遍的孤独感。

.

中国社会乡村化

的好处与城镇化的弊端

.

作者:国际关系文化学者 郑文明

时间:于2025年11月18日

.

一、中国社会乡村化的好处

中国社会的乡村化即在城乡关系中提升乡村功能、让更多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向乡村聚集可带来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 生活质量与精神健康提升

乡村拥有更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和更宽阔的自然空间,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生活的噪声、污染和拥挤感,帮助居民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研究指出,乡村的自然禀赋让人们在生存与生活上获得更好的体验,同时也形成了更紧密的社区互助网络,减轻了大城市中普遍的孤独感。

2. 经济机会与就业多元化

随着农村电商、乡镇企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成为新的就业和创业高地。土地资源和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为返乡农民提供了创业平台,促进了农村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提升。高铁“无轨站”等交通创新把高速铁路红利延伸至乡镇,显著缩短了乡村居民的出行时间,进一步打开了就业和消费市场。

3. 教育与人才培养成本下降

乡村化让学生可以在本地接受较为完善的教育资源,省去大城市的高额生活费用,培养出更踏实、节俭的青年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乡镇设立的实验基地,也使得技术创新更贴近实际需求,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

4. 公共服务与治理效率提升

人口向乡镇集中后,公共基础设施(如教育、医疗、交通)的供给成本大幅降低,政府治理的监督力度也随之增强。乡镇化能够让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更近,提升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5. 文化传承与社会资本增强

乡村是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根基,乡村化有助于保护和弘扬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乡村社会的熟人关系和参与感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资本,为社区治理和公共事务提供了自组织的动力。

6.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优势

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贴近自然,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在提升农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避免了大城市单一化的资源消耗和生态压力。

7. 生活成本与消费便利

乡镇化后,居民可以在更近的商业中心完成购物、就医等日常需求,降低了交通和时间成本。超市、便利店等商业设施的进入,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更加便利,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乡村化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还通过产业升级、公共服务优化、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多维度,为中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城镇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会伴随一系列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住房供给紧张、房价高企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需求激增,导致住房供给不足、租金和房价持续上升,进而加剧居住成本压力。

交通拥堵与出行成本上升

城镇人口规模快速膨胀,使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长期超负荷,机动车辆激增进一步加剧拥堵,导致出行时间延长、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加重。

资源与环境压力

城镇化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下降;人口集中用水、用电量激增,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日益突出;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增加,空气、水体和噪声污染显著上升。

农业与粮食安全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力下降,进而影响粮食供给安全。

农业人口的流失还会导致“空心村”现象,农村经济活力受损。

健康与安全风险

环境污染和拥挤居住条件增加了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传染病(如登革热、疟疾)的传播风险。

高压的城市生活方式还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高楼大厦及密集的人群居住,在战争、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时,有整体瞬间毁灭的风险。

就业与收入分配矛盾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往往面临就业难、工资低、职业技能不足等问题,城市就业供给不足导致失业率上升,收入差距扩大,基本社会保障和消费成本居高不下,形成“城市病”现象。

公共服务不均衡

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难以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导致社会不公平感加剧。

社会治理与治安问题

人口密度提升、社区结构松散,使得犯罪率、治安事件、社会矛盾频发;流动人口的“非市民化”状态增加了管理难度,容易引发治安和社会秩序问题。

贫困与城市贫民窟

低收入群体因住房、就业等压力被迫居住在城中村或贫民窟,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缺失,进一步导致健康问题和社会排斥。

心理健康与社会孤立

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削弱了传统社区的凝聚力,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系变得碎片化,出现心理压力、孤独感和精神健康问题。

土地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征收、土地供给不均、土地确权制度缺失等问题,使得农村土地价值被快速抬升,导致土地纠纷和社会矛盾。

综上所述,城镇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涵盖住房、交通、资源环境、就业、公共服务、治安、贫困、心理健康以及制度性矛盾等多个维度。要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城市规划、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治理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同步推进。

.

来源:国关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