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抖音搜“rap电影解说”,相关内容传播量已经突破19.7亿次,评论区里满是“听完还想刷一遍正片”“比干巴巴解说有意思多了”的留言,这股热潮能火到现在,确实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
打开抖音搜“rap电影解说”,相关内容传播量已经突破19.7亿次,评论区里满是“听完还想刷一遍正片”“比干巴巴解说有意思多了”的留言,这股热潮能火到现在,确实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
最早的时候,说唱影视解说还只是少数人的尝试,创作者们大多用搞笑吐槽的路子,拿夸张的押韵把恐怖片的紧张感拆解开。
本来以为这只是个小众玩法,没想到2024年初就迎来了转折点,@三楼电影发布了第一条说唱解说视频,一下子就拿到了700万浏览量,这让更多人看到了赛道的潜力。
2025年1月,@三楼电影的《杀人的小沙发》彻底爆了,这条视频点赞至今已经突破80万,副歌“杀人的小沙发”又鬼畜又洗脑,慢慢成了平台热梗。
也是因为这条视频,三楼干脆转型成全职博主,一门心思做说唱影视解说,他自己本来就喜欢说唱,还发过单曲,从选片、填词到录音剪辑,一条视频一天就能搞定,用他的话说,自己早就成了“流水线熟练工”。
随着三楼的出圈,越来越多创作者加入进来,赛道也慢慢分化出不同风格,@花町馆长走细腻文案路线,靠情感共鸣圈粉,作品还同步上架了网易云和汽水音乐。
@艺雪影视则靠高频更新和标准化内容崛起,多条视频播放破百万。
还有更细分的玩家,@顽疾猫说电影专注热门影视剧,@说唱国漫专攻国漫角色曲,各自抓住了不同圈层的用户。
说唱影视解说能火,核心还是踩中了短视频的传播逻辑,它信息密度高,1-3分钟就能把一部电影的核心剧情讲清楚,特别适配碎片化的消费场景。
而且说唱的形式本身就有娱乐性,魔性的旋律搭配通俗的歌词,能把恐怖片的压抑感、悬疑片的紧张感给消解掉,让更多人愿意看。
平台的流量倾斜也帮了大忙,抖音对这种新颖形式的内容格外青睐,普通账号单条播放大多在5万到20万,头部账号的爆款能冲到千万级。
“抖音精选”还会收录优质作品,三楼的《杀人的小沙发》就曾入选当日精选,这也让优质创作者获得了更多曝光。
商业化方面,赛道也慢慢跑通了路径,头部创作者能接到影视宣发的商单,像三楼和花町馆长都有过相关合作。
对大多数创作者来说,主要收入还是流量分成,按照行业里的标准,1万播放大概能拿到10到15元,要是签约了抖音伙伴计划,收益还能翻倍。
但好景不长,AI工具的出现让赛道彻底变了天,2025年9月,“电影解说AI智能体”小程序上线,用户只要选定影片和风格,很快就能生成带押韵歌词和背景音乐的完整视频。
除此之外,电商平台上还有各种AI说唱解说教程,从9块钱到99块钱不等,里面有文案指令、beat库和剪辑模板,AI的介入让创作门槛降到了最低。
不用露脸,不用原创,套模板就能做视频,不少人开始批量生产,那段时间打开抖音搜“说唱影视解说”,十有八条都是用《穷开心》当BGM,歌词也大同小异,甚至不同账号解说同一部剧,歌词只差几个字。
这种模板化的内容本质就是流量套利,靠着平台的流量倾斜,一个日更3条的AI账号,月收入能达到2000到5000元。
三楼自己也感受到了冲击,他发现自己“小沙发”系列的副歌,成了不少AI教程的模板,无奈之下,他只好在账号简介里特意注明“不是AI”,以此区分自己的原创内容。
AI内容的泛滥不仅稀释了流量,还让用户慢慢产生了审美疲劳,评论区里经常能看到“全是《穷开心》,耳朵都听出茧了”的吐槽。
AI带来的同质化让整个赛道陷入内卷,就连头部创作者也面临流量波动的问题,三楼近期的5个视频里,有两条点赞都没破万。
他也尝试过转型,曾用雷鬼曲风解说电影,但播放量只堪堪突破20万,最后只好下架改成disco风格,播放量才恢复到百万量级。
“我还在摸索观众的喜好”,这是他对转型的无奈感慨,除了风格创新难,片源枯竭也是个大问题。
三楼选片一直偏好猎奇、抽象的小众恐怖片,做了一年多,能挖掘的片源越来越少,评论区里也有人调侃“烂片快被他看完了”。
如此看来,原创创作者的生存空间正在被AI挤压,不过赛道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部分创作者开始往精品化方向发力,花町馆长就把每首解说歌都当成单曲打磨,在网易云也积累了4万“歌迷”。
还有一些创作者尝试拓展内容品类,不再局限于电影,开始解说纪录片、综艺等,寻找新的增长点,对整个行业来说,AI的冲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它降低了准入门槛,让更多人能参与进来,但也让原创价值变得更加重要,很显然,那些单纯套模板的AI内容,只能靠流量分成短期获利,很难长久发展。
而坚持原创、有个人风格的创作者,虽然面临转型压力,但只要能找到新的突破点,依然能站稳脚跟,说唱影视解说从创新到内卷,只用了一年多时间。
这既反映了短视频行业“流量优先”的生态,也体现了AI技术对内容创作的深刻影响,未来,赛道可能会进一步分化,AI账号继续靠量取胜,原创账号则往精品化、差异化方向发展。
毫无疑问,内容创作的核心永远是原创,AI可以帮我们提高效率,但不能替代真正的创意和情感共鸣。
对创作者来说,与其跟风做模板化内容,不如深耕自己的优势领域,打造不可复制的个人风格,如此一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更远。
而对平台来说,加强原创保护、规范AI内容标识,也能让行业发展更加健康。
说唱影视解说的故事还在继续,至于它未来能走到哪一步,还要看创作者们如何平衡创新与变现,如何在AI浪潮中守住创作的本质。
来源:律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