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药扎堆入华!集采价低至原研药1/20,背后4大原因太关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3:39 1

摘要:最近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结果,让不少人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印度药企在华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了。在这次备受关注的集采中,五家上榜的外企里印度企业占了四席,其中Hetero、Cipla两家印度巨头更是成功跻身降糖“爆款”药达格列净的拟中选序列,而这款药的

最近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结果,让不少人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印度药企在华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了。在这次备受关注的集采中,五家上榜的外企里印度企业占了四席,其中Hetero、Cipla两家印度巨头更是成功跻身降糖“爆款”药达格列净的拟中选序列,而这款药的市场规模超过50亿元,这样的突破绝非偶然,背后是政策、市场、产业实力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首先,中国医药政策的开放与改革,为印度药打开了合法合规的大门。2018年启动的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核心是“以量换价”,这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打破了以往的市场壁垒,让包括印度药企在内的所有外资企业都能凭实力参与角逐。与此同时,我国进口药品审批流程不断加速,关税和增值税优惠等政策陆续落地,这些举措都为印度药进入中国铺平了道路。尤其是最新一批集采明确了“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既为优质外资药企提供了机会,也通过制度优化降低了市场风险,让印度药企敢于加大在华投入。更重要的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的推行,让印度药有了明确的准入标准——只要能证明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生物等效”,就能进入医保采购框架,这恰好契合了印度药企的优势领域。

其次,印度药企自身半个多世纪积累的产业实力,让它们具备了在华竞争的硬底气。很多人不知道,印度仿制药的崛起是制度与市场长期合力的结果。上世纪70年代,印度通过《专利法》确立了“产品不专利、仅工艺专利”的规则,培育出一批擅长“工艺反向工程”的企业,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上练就了独门绝技。进入WTO框架后,印度虽调整了专利政策,但早已凭借成熟的API供应、工艺优化能力和全球注册经验,成为“世界药房”,供应了全球40%的仿制药,甚至占据美国仿制药市场近半壁江山。这种实力体现在集采报价上尤为明显:印度Hetero公司的达格列净报价仅0.215元/片,是原研药阿斯利康4.36元/片的二十分之一,比国内仿制药最低报价还低33%,如此悬殊的价格优势,根源在于其全球领先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庞大的富余产能。更关键的是,这些中选的印度药并非“低价低质”,它们大多通过了美国FDA、WHO等国际权威认证,药效稳定在原研药的90%-110%,部分品种甚至接近100%,完全能满足临床需求。

再者,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与医保基金的控费压力,为印度药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对广大患者来说,长期用药的经济负担一直是痛点。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原型陆勇的经历,当年瑞士原研药格列卫每月花费高达23500元,而印度仿制药仅需260元,有效成分完全一致,这样的价格差距让无数患者对印度药充满期待。如今,我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群体庞大,仅第十一批集采中达格列净的预计采购量就高达十亿片,对价格敏感的医保患者和追求控费的医保基金来说,性价比极高的印度药无疑是双赢选择。按每日1片的用量计算,印度达格列净一年药费不到80元,比原研药每年节省超1500元,这对终身服药的患者来说意义重大。而从医保基金角度,印度药的低价中标能有效缓解基金支出压力,让有限的医保资源覆盖更多人群,这也是政策层面乐于看到的结果。

最后,市场格局的变化与行业竞争的需要,进一步加速了印度药的入华步伐。随着原研药专利到期,不少跨国药企开始战略收缩,将资源集中于高利润的创新药领域,放弃了在仿制药市场的价格竞争,这为印度药腾出了市场空间。而对印度药企来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是必争之地。通过集采中标,它们能快速进入公立医院这个核心渠道,凭借“地板价”策略抢占份额,甚至倒逼部分同类产品降价。同时,国内仿制药企业的转型也给了印度药机会——面对竞争,不少国内企业开始向创新药、复杂制剂转型,低端仿制药市场的供给出现调整,印度药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印药企的合作也在增多,通过合资、代工、共建工厂等方式,印度药的供应链进一步本土化,进入中国市场的效率也大幅提升。

当然,印度药在华增多也伴随着一些争议,比如部分印度药企曾收到FDA的生产环境警告信,引发公众对质量管控的担忧。但监管部门早已做好应对,通过提高投标企业资质门槛、强化全链条审查、完善集采后跟踪机制等措施,确保药品质量与供应稳定。对患者而言,未来在医院开到印度药将成为常态,只需关注药品批准文号、生产批次,遇到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即可;对国内药企来说,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将倒逼行业加速向创新化、国际化转型。

说到底,印度药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政策开放、产业成熟、需求迫切、市场竞争等多重逻辑的必然。这场“外来者”的入局,最终将推动药价下降、患者受益,同时促进中国医药产业的优胜劣汰与升级迭代,而这正是医药市场改革的核心目标——让每一位患者都能用上质优价廉的好药。

来源:博学多才的蛋糕一点号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