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卫国把最后一只碗放进消毒柜时,厨房的日光灯管发出“滋滋”的轻响,光线忽明忽暗了两下,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墙上的挂钟指向晚上七点半,秒针滴答作响,在这一百二十平米的房子里荡开回声,撞在雪白的墙壁上,又弹回来,钻进耳朵里,嗡嗡的。
第一章 空巢里的回声
张卫国把最后一只碗放进消毒柜时,厨房的日光灯管发出“滋滋”的轻响,光线忽明忽暗了两下,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墙上的挂钟指向晚上七点半,秒针滴答作响,在这一百二十平米的房子里荡开回声,撞在雪白的墙壁上,又弹回来,钻进耳朵里,嗡嗡的。
这房子是他和前妻林秀琴奋斗了一辈子的成果,地段在市中心老城区,楼层不高,三楼,爬着不费劲,小区里都是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低头不见抬头见。林秀琴走了三年,肺癌,从查出到离世,刚好一年,把家里的积蓄花去了大半,也把张卫国的精气神儿带走了大半。
他今年65岁,退休前是市建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手底下带过不少徒弟,现在逢年过节还有人来看他。退休金不算低,每个月八千六,加上之前单位分的一套小平米老房子出租,一个月能有一千二的租金,日子按理说该过得宽裕。可自从林秀琴走后,张卫国的日子就只剩下“凑活”两个字。
早上六点半起床,绕着小区走两圈,回来路上在街角的早餐铺买两根油条、一碗豆浆,有时候忘了带零钱,微信支付时总觉得手指不听使唤,要戳半天才能对准二维码。上午要么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看报纸,老花镜得推到鼻尖上,一行字要念两遍才能理清意思;要么就打开电视,随便找个戏曲频道,声音开得不大,其实也没怎么看,就图个热闹,不然房子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中午多半是下面条,打个鸡蛋,切把青菜,对付一口。晚上有时候煮点粥,配着咸菜,有时候懒得动,就热一热早上剩下的油条。儿子张晓峰劝过他,请个保姆,或者去养老院,张卫国都摇头。保姆他信不过,总觉得外人在家里不自在;养老院?他见过老同事住进去的,说是环境好,可那种集体宿舍似的氛围,他想想就觉得憋得慌。
“爸,你一个人在家,我们也不放心。”张晓峰周末过来,看着厨房里冰箱里快过期的牛奶,眉头皱得紧紧的,“要么,我把你接过去住?”
张卫国头也不抬地收拾着茶几上的报纸:“不去,你那儿就两居室,我过去占地方,你媳妇也不方便。”
张晓峰的媳妇莉莉是外地人,性格还算温和,但张卫国心里清楚,婆媳之间隔着一层,翁媳之间也一样。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他不想去掺和,更不想看别人脸色过日子。女儿张晓燕嫁得远,在邻省的省会城市,一年也就回来一两趟,每次回来都大包小包地给她买东西,临走时眼圈红红的,让他照顾好自己。
“照顾好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65岁的年纪,身上的零件早就开始生锈了。高血压、高血脂,每天早上起来都得先吃两片降压药;膝盖不好,阴雨天疼得钻心,上下楼都得扶着楼梯扶手;睡眠也差,后半夜总醒,醒了就再也睡不着,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直到天亮。
小区里和他年纪差不多的老头老太太,大多是成双成对的。早上一起去买菜,晚上一起在小广场上散步、跳广场舞。张卫国有时候会坐在广场边的长椅上看着,看着那些老头被老太太数落着“步子迈大了”“衣服穿少了”,心里竟生出一丝羡慕。他想起林秀琴在世的时候,也总这样唠叨他,嫌他抽烟,嫌他喝酒,嫌他袜子到处扔。那时候觉得烦,现在没人唠叨了,反倒空落落的。
最先提再婚的是楼下的王大妈。王大妈比他大两岁,老伴走得更早,也是一个人过。那天早上两人在菜市场碰到,王大妈手里拎着一把芹菜、几个西红柿,笑着对他说:“卫国啊,你看你一个人多不容易,饭也吃不好,衣服也没人洗,我给你介绍个伴儿怎么样?”
张卫国愣了一下,随即摆了摆手:“算了吧,都这年纪了,折腾啥。”
“折腾啥?”王大妈把菜篮子往胳膊上一挎,凑近了说,“年纪大了才更需要人照顾啊!你看我,前两年找了老周,虽然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有人给我做口热饭,生病的时候有人递杯水,多好。你手里条件又不差,找个踏实过日子的,对你好,也让儿女放心。”
王大妈的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张卫国心里那潭死水。他不是没想过,只是心里有顾虑。一来,怕别人说闲话,觉得他一把年纪了还不安分;二来,怕遇到骗子,现在网上新闻里,多少老头老太太再婚被骗了钱,最后落得人财两空;三来,也怕和儿女闹矛盾,张晓峰和张晓燕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多半是不赞成的。
可王大妈的话也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真的怕,怕有一天晚上突发疾病,想喊人都喊不出来,就那样孤零零地走了。林秀琴走后,他有过一次低血糖晕倒在卫生间,多亏了邻居敲门送东西,发现不对劲把他送到医院。从那以后,他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想找个伴儿的种子。
王大妈倒是热心,没过几天就给张卫国打电话,说有个合适的人选,让他去公园见个面。张卫国犹豫了半天,还是答应了。他特意找出了林秀琴给他买的那件藏青色夹克,熨得平平整整,头发也特意梳了梳,戴上了那副新配的老花镜。
见面的地方在市中心公园的长廊里。王大妈陪着那个女人已经到了。女人坐在长廊的长椅上,穿着一件米白色的针织衫,黑色的裤子,头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她看到张卫国过来,站起身,脸上带着浅浅的笑。
“这是张卫国,老工程师,退休工资不低,人也老实。”王大妈先介绍张卫国,然后又指着那个女人说,“这是李梅,今年四十,离异,孩子在上高中,人勤快,也踏实。”
张卫国看着李梅,心里有点惊讶。他以为王大妈介绍的会是和他年纪差不多的老太太,没想到这么年轻。李梅长得不算特别漂亮,但五官周正,皮肤保养得不错,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几岁,眼神很亮,带着一种干练的劲儿。
“张大哥,你好。”李梅先开了口,声音清脆,不卑不亢。
“你好,李女士。”张卫国有些拘谨,不知道该说什么。
王大妈见状,笑着说:“你们俩聊,我去那边走走,不打扰你们。”说完,就提着菜篮子走了。
长廊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一时有些沉默。张卫国看着远处的湖面,几只鸭子在水里游来游去,心里盘算着该说点什么。倒是李梅先打破了沉默:“张大哥,王大妈都跟我说了,你老伴走了三年,一个人过,想找个伴儿互相照顾。”
张卫国点点头:“嗯,是这么回事。你呢?李女士,你离异多久了?”
“快十年了。”李梅叹了口气,眼神暗了暗,“前夫是个赌鬼,把家里的钱都输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没办法,只能离婚。我一个人带着儿子过,这些年,不容易。”
张卫国听着,心里生出一丝同情。他能想象到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独自支撑的艰难。“那你儿子现在……”
“上高二了,学习还行,就是花销有点大,学费、补课费,加上生活费,压力不小。”李梅笑了笑,“我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工资不高,勉强够娘俩糊口。”
两人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张卫国发现李梅说话很实在,不绕弯子,也不刻意讨好他。她会问他的身体状况,问他的退休金多少,问他房子的情况,也坦诚地说了自己的难处。这种坦诚,让张卫国心里的顾虑少了一些。
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太阳渐渐升高了,有点晒。张卫国说:“要不,我们去那边的茶馆坐会儿?喝点水。”
李梅摇摇头:“不了,张大哥,我下午还要上班,得回去准备准备。”她顿了顿,看着张卫国,眼神很认真,“张大哥,我就直说了吧,我这个年纪,带着个孩子,找对象不图别的,就图个安稳。你要是觉得我还行,想跟我过日子,我也能好好照顾你。”
张卫国心里一动,刚想说话,就听见李梅接着说:“但我也有个条件,张大哥,只要钱给够,我能让你多活20年。”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炸得张卫国愣在原地。他看着李梅,她的脸上依旧带着浅浅的笑,眼神里没有贪婪,只有一种近乎直白的坦然。张卫国活了65年,听过不少情话,也听过不少承诺,但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话。直接,赤裸,却又带着一种莫名的诱惑。
他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是该生气,觉得被冒犯了,还是该觉得,这就是现实?李梅的话,像一把刀,剖开了再婚这件事的本质——相互需要,各取所需。他需要有人照顾,她需要经济保障。
“钱给够……是什么意思?”张卫国定了定神,问道。
“也没什么复杂的。”李梅说,“你每个月给我五千块生活费,负责我和我儿子的基本开销。你的工资卡可以自己拿着,但家里的日常开销、买菜做饭、水电费这些,都由我来打理。另外,我儿子以后上大学、结婚,你能不能帮衬一把,看你的心意,但至少,在他成年之前,你得保证我们娘俩的生活无忧。”她顿了顿,补充道,“我向你保证,我会好好照顾你,你的饮食起居,我都会安排得妥妥当当,你生病了,我会守在你身边伺候你,让你舒舒服服的,多活几年,这总比你一个人孤零零的强,也比请个保姆靠谱。”
张卫国沉默了。他的退休金一个月八千六,给李梅五千,自己还剩三千六,加上房租一千二,一个月四千八,足够他自己零花,甚至还能存下一些。家里的开销由李梅打理,他也省心。李梅的要求,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但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要求。
“我……我得考虑考虑,也得跟我儿女商量一下。”张卫国说。
“应该的。”李梅点点头,没有强求,“张大哥,我给你我的电话,你想好了,就给我打电话。我也不瞒你,王大妈也给我介绍过别人,但我觉得你人看着老实,也靠谱,所以才跟你说这些心里话。你要是觉得不合适,也没关系,就当我们认识一场。”
她从包里拿出一张纸条,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递给张卫国。张卫国接过纸条,指尖碰到她的手指,她的手指很凉,也很粗糙,看得出来是做惯了活的。
“那我先走了,张大哥。”李梅说完,拎起自己的包,转身离开了。
张卫国站在长廊里,手里攥着那张纸条,看着李梅的背影消失在公园的拐角处。阳光刺眼,他眯起了眼睛,心里乱糟糟的。李梅的话,像一根刺,扎进了他的心里,拔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答应吧,觉得有点像一场交易,心里不踏实;不答应吧,又实在渴望有人能陪在身边,照顾自己。回到家,他把那张纸条放在茶几上,看了又看,直到天黑,也没做出决定。
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林秀琴,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一起省吃俭用买房子,一起拉扯大两个孩子,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苦,但心里是暖的。那时候的感情,纯粹,没有这么多现实的考量。可现在,不一样了。他老了,没有精力再去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他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陪伴和照顾。
李梅的话虽然直白,但也坦诚。她没有隐瞒自己的目的,没有编造那些虚无缥缈的感情承诺。或许,这就是晚年再婚的真相吧。各取所需,相互取暖。
他又想起了那次晕倒在卫生间的经历,想起了半夜醒来空荡荡的房子,想起了儿女担忧又无奈的眼神。他突然觉得,或许李梅说的是对的。钱给够,她照顾他,让他多活几年,这本身就是一场公平的交易。
第二天一早,张卫国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散步,而是坐在沙发上,给儿子张晓峰打了个电话。
“爸,怎么了?”张晓峰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他最近公司事情多,经常加班。
“晓峰,爸有件事想跟你商量一下。”张卫国顿了顿,鼓起勇气说,“我想再婚。”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然后传来张晓峰惊讶的声音:“再婚?爸,你跟谁啊?我们怎么不知道?”
“是楼下王大妈介绍的,叫李梅,四十岁,离异,带着个孩子。”张卫国把情况简单说了一下,包括李梅提出的条件。
“四十岁?爸,她比你小二十五岁啊!”张晓峰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她肯定是图你的钱!你别被骗了!”
“我知道你会这么想。”张卫国叹了口气,“但她很坦诚,没瞒着我,说就是想找个安稳的日子,好好照顾我。”
“坦诚?”张晓峰冷笑一声,“她那是明着要!爸,你想想,她那么年轻,为什么要找你这个老头子?还不是因为你有退休金,有房子!等把你的钱骗光了,她肯定就走了!”
“不会的,她看着不是那样的人。”张卫国辩解道,心里却也没底。
“知人知面不知心!”张晓峰说,“爸,这件事我坚决反对!你要是觉得孤单,我们可以多抽时间陪你,或者给你请个好点的保姆,没必要再婚!”
“保姆再好,也不如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张卫国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万一哪天有个三长两短,身边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
“我们可以照顾你啊!”张晓峰说,“我和我姐轮流来陪你,不行吗?”
“你们有你们的工作,有你们的家庭,总不能一直陪着我。”张卫国的声音有些低落,“晓峰,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也有我自己的想法。我不想一个人孤零零地过完这最后几年。”
电话那头又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张晓峰的声音软了下来:“爸,你让我想想,也跟我姐商量一下。那个女人,你别轻易答应她,等我们了解清楚了再说。”
“好。”张卫国挂了电话,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儿女肯定会反对,但他已经下定了决心,想要试试。
接下来的几天,张卫国没有给李梅打电话。张晓峰和张晓燕很快就约他见了面,姐弟俩一唱一和,劝他放弃。
“爸,那个李梅,我们打听了一下,她前夫确实是个赌鬼,她带着孩子过了这么多年,也不容易,但这不是她图你钱的理由啊!”张晓燕说,“她才四十岁,你都六十五了,你们之间能有什么感情?等你老得动不了了,她能真心伺候你吗?”
“就是啊爸。”张晓峰接着说,“我们不是不让你找老伴,你找个年纪差不多的,知根知底的,我们也放心。她比你小这么多,还带着个孩子,以后麻烦事肯定多。”
张卫国看着儿女,心里有些难受。他知道他们是担心自己被骗,但他们不明白,他想要的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一个能陪他走完最后一段路的人。
“我知道你们担心我。”张卫国说,“但我已经想好了,我想跟李梅试试。我会留个心眼,不会把所有的钱都给她,也会跟她签个协议,把丑话说在前面。如果她真的是图我的钱,我也能及时止损。但如果她是真心想跟我过日子,那我也能有个安稳的晚年。”
“爸,你怎么就不听劝呢?”张晓燕急得快哭了,“万一你被骗了,到时候钱没了,人也没人照顾,怎么办?”
“我已经65岁了,还能活多少年?”张卫国叹了口气,“我手里的钱,以后迟早也是你们的。但我现在,只想过好当下的日子。我不想每天回家,面对的都是空荡荡的房子;不想生病的时候,身边连个递水的人都没有。就算真的被骗了,我也认了,至少我尝试过。”
儿女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知道他已经下定了决心,再劝也没用。张晓峰叹了口气:“爸,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我们也不反对了。但你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有什么事,随时跟我们说。那个协议,一定要签,把所有的事情都写清楚,免得以后麻烦。”
张晓燕也点了点头:“是啊爸,我们不是不让你幸福,就是怕你受委屈。你要是觉得李梅照顾得不好,或者她有什么过分的要求,你就跟我们说,我们带你回家。”
得到了儿女的默许,张卫国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李梅的电话。
“张大哥?”电话那头传来李梅清脆的声音。
“李梅,我想好了,我们可以试试。”张卫国说,“关于你提出的条件,我都答应你。但我有个要求,我们得签个协议,把所有的事情都写清楚。”
“可以。”李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没意见,协议怎么写,我们可以商量着来。”
就这样,张卫国和李梅的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没有鲜花,没有祝福,只有一份冷冰冰的协议,和两个各取所需的人。张卫国不知道,这场以“钱”为前提的婚姻,会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什么。是他期盼已久的安稳和陪伴,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一周后,张卫国和李梅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没有办婚礼,甚至没有告诉太多人。李梅收拾了自己的东西,搬进了张卫国的家。那天晚上,李梅做了一桌子菜,四菜一汤,都是家常口味。张卫国吃着热乎的饭菜,看着厨房里李梅忙碌的身影,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种久违的暖意。
“张大哥,尝尝这个鱼,我特意给你炖的,少盐少辣,适合你吃。”李梅给张卫国夹了一块鱼肉,笑着说。
张卫国点点头,尝了一口,味道确实不错。“你也吃。”他说。
饭桌上,两人都没怎么说话,但气氛并不尴尬。吃完饭,李梅收拾碗筷,张卫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着李梅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张卫国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或许,这场以交易开始的婚姻,也能开出温暖的花。
第二章 磨合与烟火
李梅搬进来的第一个月,张卫国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乱糟糟的客厅,现在被收拾得一尘不染,沙发上的靠垫摆得整整齐齐,茶几上再也没有散落的报纸和空茶杯;厨房里,冰箱里塞满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只有速冻食品和快过期牛奶的样子;张卫国的衣服,被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分门别类地挂在衣柜里。
李梅确实很勤快。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先给张卫国煮好粥,配上小菜、鸡蛋,然后去小区的菜市场买菜。回来后,收拾房间,洗衣服,准备午饭。中午张卫国午睡的时候,她会坐在客厅里看看书,或者做点手工活。下午四点多,又开始准备晚饭。晚上,她会给张卫国泡一杯降压茶,陪着他在小区里散散步,聊聊家常。
张卫国的饮食被安排得格外规律。李梅知道他有高血压、高血脂,做饭从来都是少盐、少糖、少油腻,多吃蔬菜和粗粮。以前张卫国总喜欢吃咸菜、腌肉,李梅虽然不阻止,但会控制量,每周最多让他吃一次。她还会变着花样给张卫国做营养餐,比如杂粮粥、清蒸鱼、凉拌菠菜,虽然口味清淡,但做得很可口。
张卫国的身体也确实有了变化。以前总觉得浑身乏力,精神不振,现在每天吃着热乎的饭菜,睡眠也比以前好了,后半夜醒的次数少了,早上起来也觉得神清气爽。膝盖的疼痛也减轻了一些,大概是因为饮食规律,体重也下降了几斤,减轻了膝盖的负担。
“张大哥,你今天血压怎么样?”晚上散步的时候,李梅会习惯性地问他。
“挺好的,早上量了,135/85,正常。”张卫国说。
“那就好。”李梅点点头,“以后每天早上都要量一下,记下来,要是有异常,我们也好及时去医院。”
张卫国心里暖暖的。林秀琴在世的时候,也会这样关心他,但林秀琴性子急,有时候会唠叨个没完。李梅不一样,她的关心很恰到好处,不唠叨,不啰嗦,却让人觉得很踏实。
但相处久了,矛盾也渐渐暴露出来。
第一个矛盾是关于花钱。李梅虽然说好了每个月五千块生活费,但实际开销远比这多。她买东西很讲究,蔬菜水果要新鲜的,肉类要选最好的部位,日用品也要买牌子的。张卫国以前过日子很节俭,蔬菜水果只要不坏就行,肉类也很少买,日用品更是能用就用。
有一次,张卫国看到李梅买了一盒草莓,标价三十块钱,心里就有点不舒服。“这草莓这么贵,少吃点也行。”他说。
李梅正在洗草莓,闻言愣了一下,然后说:“张大哥,草莓富含维生素C,对你身体好。贵是贵了点,但偶尔吃一次没关系。”
“不是偶尔,你这一周都买了三次了。”张卫国说,“还有上次,你买的那个洗衣液,一瓶就要五十多,以前我买的那种,十几块钱一瓶,也挺好使的。”
李梅擦了擦手,看着张卫国,脸上有些不悦:“张大哥,我买这些都是为了家里好。洗衣液贵点,但香味持久,也不伤衣服;草莓虽然贵,但新鲜,没打农药,对你身体好。你每个月给我五千块生活费,就是让我打理家里的开销,我总不能委屈了你,也委屈了我自己吧?”
“我不是说不让你买,就是觉得没必要这么铺张。”张卫国说,“日子要细水长流,不能这么大手大脚。”
“我没有大手大脚。”李梅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家里的柴米油盐,水电费,物业费,加上我和我儿子的开销,五千块钱其实刚刚好。我儿子每周回来一次,我总得给他做点好吃的,补充营养。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委屈了他。”
提到李梅的儿子,张卫国就没话说了。李梅的儿子叫张浩,今年十七岁,在市里的重点高中上学,住校,每周五晚上回来,周日下午回学校。张浩话不多,每次回来都低着头,要么在房间里写作业,要么玩手机,对张卫国也只是客气地喊一声“张叔叔”。
张卫国对张浩没什么意见,毕竟是孩子,而且也不常在家。但他觉得,李梅对张浩的开销有点太大了。张浩每次回来,李梅都会买很多好吃的,还给她买名牌球鞋、新款手机。有一次,张卫国无意中看到张浩的手机,竟然是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要一万多块钱。
“李梅,张浩的手机怎么这么贵?”张卫国忍不住问。
“他同学都用这个,我总不能让他在学校里抬不起头吧?”李梅说,“他学习压力大,买点好东西,让他高兴高兴,也能更好地学习。”
“可那手机要一万多块钱啊!”张卫国说,“我自己用的手机还是三年前买的,才一千多块钱。”
“张大哥,时代不一样了,孩子跟我们那时候也不一样。”李梅说,“现在的孩子都好面子,要是给他买个便宜的手机,他在同学面前会自卑的。再说,这钱是我自己的工资买的,没花你的生活费。”
张卫国愣了一下,没再说什么。他知道李梅还在超市做收银员,一个月工资三千多块钱。买一万多块钱的手机,对她来说,肯定是省吃俭用了很久。他能理解一个母亲想给孩子最好的心情,但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他觉得,李梅有点太惯着张浩了。
第二个矛盾是关于生活习惯。张卫国是个念旧的人,家里的很多东西都用了几十年,舍不得扔。比如那个搪瓷缸子,是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发的,上面的图案都磨掉了,林秀琴在世的时候就想扔了,他一直舍不得。还有那个旧沙发,坐垫都塌陷了,坐着不舒服,儿女也劝他换一个,他也没换。
李梅搬进来后,觉得这些东西又旧又难看,占地方,好几次想扔掉。“张大哥,这个搪瓷缸子都破了,还能用吗?扔了吧,我给你买个新的保温杯。”
“不行,这个不能扔。”张卫国把搪瓷缸子抢过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抽屉里,“这是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发的,有纪念意义。”
“都几十年了,还有什么纪念意义?留着占地方。”李梅撇撇嘴,有些不解。
还有那个旧沙发,李梅说:“张大哥,这个沙发坐着多不舒服啊,我看小区门口的家具店在打折,我们换个新的吧,也就几千块钱。”
“不用换,这个还能用。”张卫国说,“坐着习惯了,换个新的反而不舒服。”
李梅没办法,只能作罢,但每次打扫卫生的时候,看到这些旧东西,都会忍不住抱怨几句。张卫国也不生气,只是笑笑,依旧把那些旧东西当成宝贝。
第三个矛盾是关于社交。张卫国的朋友都是以前的老同事、老街坊,年纪都差不多,平时在一起就是下下棋、聊聊天、喝喝茶。李梅搬进来后,张卫国想让她融入自己的圈子,带她去参加老同事的聚会。
但李梅和他们格格不入。老同事们聊的都是以前的工作、退休后的生活、子女的情况,李梅插不上话。而且,老同事们看李梅的眼神都带着一丝异样,私下里还会问张卫国:“卫国,你这个老伴这么年轻,靠谱吗?是不是图你的钱啊?”
这些话让张卫国很不舒服,也让李梅觉得很尴尬。后来,李梅就不愿意再跟张卫国去参加那些聚会了。“张大哥,你们同事聚会,我就不去了,我跟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
“那你一个人在家多无聊啊。”张卫国说。
“不无聊,我可以看看书,做点手工活。”李梅说,“再说,我也有我自己的朋友,偶尔也会跟她们出去逛逛街、喝喝茶。”
张卫国知道,李梅是觉得委屈了。他也不再勉强她,只是心里有些失落。他原本以为,再婚之后,他们可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一起融入彼此的生活,但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虽然有这些矛盾,但两人都在努力磨合。张卫国试着理解李梅的消费观念,不再过多干涉她买东西,只是偶尔提醒她一下要节俭;李梅也试着尊重张卫国的念旧,不再提扔掉那些旧东西的事,打扫卫生的时候也会格外小心。
有一次,张卫国的高血压突然犯了,头晕、恶心,浑身无力。那天正好是周末,李梅的儿子张浩在家。李梅吓坏了,赶紧给张卫国吃了降压药,然后拨打了120。在医院里,李梅跑前跑后,挂号、缴费、做检查,忙得满头大汗。张浩也懂事地在旁边照顾张卫国,给她递水、擦汗。
张晓峰和张晓燕接到电话赶来医院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李梅坐在病床边,握着张卫国的手,眼里满是担忧;张浩站在旁边,给张卫国盖了盖被子。
那一刻,张晓峰和张晓燕心里的疑虑少了一些。他们原本以为李梅只是图钱,但看到她在张卫国生病时这么尽心尽力,心里也有些感动。
“爸,你怎么样?”张晓燕坐在病床边,关切地问。
“好多了,多亏了李梅。”张卫国说,眼神里满是感激。
李梅笑了笑:“应该的,我们是夫妻嘛。”
从医院回来后,张卫国对李梅的态度好了很多。他知道,在他最需要照顾的时候,是李梅陪在他身边,没有一丝怨言。这场以交易开始的婚姻,似乎真的在慢慢滋生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李梅对张卫国也更加用心了。她特意去书店买了几本关于高血压、高血脂饮食调理的书,每天照着书给张卫国做营养餐;她还下载了一个健康管理APP,每天记录张卫国的血压、血糖、体重;晚上散步的时候,她会陪着张卫国做一些简单的健身运动,比如拉伸、慢走。
张卫国的身体越来越好了,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小区里的老同事、老街坊看到他,都笑着说:“卫国,你现在越来越年轻了,看来是找对人了。”
张卫国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向李梅的眼神也多了一丝温柔。
李梅的儿子张浩,对张卫国的态度也渐渐变了。以前他总是很客气,甚至有些疏远,但自从张卫国生病那次之后,他对张卫国亲近了很多。每次回来,都会主动喊一声“张叔叔”,有时候还会陪张卫国下下棋、聊聊天。张卫国也很喜欢这个孩子,觉得他虽然话不多,但很懂事。
有一次,张浩数学考试没考好,心情很低落。李梅想骂他,被张卫国拦住了。“孩子考试没考好,心里已经够难受了,别骂他了。”张卫国说,“来,张浩,坐下来,张叔叔给你讲讲。”
张卫国以前是工程师,数学成绩很好。他耐心地给张浩分析了试卷上的错题,还给他讲了一些解题技巧。张浩听得很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主动问。从那以后,张浩每次回来,都会把不会做的数学题拿给张卫国看,张卫国也会耐心地给他讲解。
看着张卫国和张浩相处得越来越融洽,李梅心里也很高兴。她知道,张卫国是真心把张浩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卫国和李梅的婚姻在磨合中越来越稳定。他们没有年轻人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老一辈那样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但他们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相互依赖、相互照顾的默契。
张卫国每个月都会按时给李梅五千块生活费,李梅也会把家里的开销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来不会乱花一分钱。有时候,张卫国想给李梅买点东西,比如衣服、首饰,李梅都会推辞:“张大哥,不用给我买这些,我有衣服穿。你把钱留着,以后养老用,或者给张浩攒着上大学。”
张卫国听了,心里很感动。他知道,李梅并不是一个贪婪的女人。她想要的,只是一份安稳的生活,只是想让自己的儿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有一天晚上,两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关于老年人再婚的电视剧,剧情很狗血,讲的是一个老头再婚被骗了钱,最后落得人财两空。
“现在的电视剧,都喜欢编这些。”张卫国笑着说。
李梅也笑了:“是啊,现实中哪有那么多骗子。大多数人再婚,都是想找个伴儿,互相照顾。”她顿了顿,看向张卫国,眼神很认真,“张大哥,谢谢你。”
“谢我什么?”张卫国愣住了。
“谢谢你相信我,谢谢你给我和张浩一个安稳的家。”李梅说,“我知道,一开始的时候,你和你的儿女都不相信我,觉得我是图你的钱。但我真的很感激你,给了我一个机会。”
张卫国看着李梅,心里有些动容。他握住李梅的手,她的手还是很凉,但很柔软。“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张卫国说,“谢谢你照顾我,让我的晚年生活过得这么安稳、这么幸福。以前我一个人,日子过得乱七八糟,是你让这个家有了烟火气,让我觉得自己还活着。”
李梅的眼睛湿润了。她把头靠在张卫国的肩膀上,轻声说:“张大哥,我说过,只要钱给够,我能让你多活20年。我说到做到。”
张卫国笑了,紧紧地握住了李梅的手。他知道,李梅说的是真心话。她不是在说大话,她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兑现着这个承诺。
那天晚上,张卫国睡得很香。他梦见了林秀琴,林秀琴笑着对他说:“卫国,你现在过得很好,我就放心了。”他还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身体依旧硬朗,李梅陪在他身边,两人一起在小区里散步,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
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李梅已经做好了早饭,正在厨房里忙碌。张卫国走到厨房门口,看着李梅的背影,心里充满了幸福感。他知道,这场以“钱”为前提的婚姻,已经开出了最温暖的花。
第三章 风波乍起
平静的日子过了两年,张卫国的身体越来越好,精神状态也极佳,小区里的人都说他看起来不像快七十岁的人,顶多六十出头。李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张浩也顺利考上了市里的一所重点大学,虽然不是名牌,但也是一本院校,一家人都很高兴。
张卫国给张浩包了一个一万块钱的红包,作为升学礼物。李梅推辞了半天,最后还是收下了。“张大哥,谢谢你。”李梅说,“张浩能考上大学,也多亏了你平时的辅导。”
“应该的,张浩是个好孩子,有出息。”张卫国笑着说。
张浩上大学后,每个月都会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会给张卫国带一些大学里的特产,或者给他讲讲大学里的趣事。张卫国也会给张浩一些零花钱,让他在学校里吃好点,别委屈了自己
来源:高贵海燕XZW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