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77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年过六十,最近总觉得脖子僵、腿脚沉,偶尔还胸口发闷。她以为是“老寒腿”犯了,贴了几贴膏药也没当回事。直到有一天,她在菜市场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到医院,一查才发现:血管严重堵塞,已经引发了脑供血不足。
很多人都以为血管堵了,顶多是“通一下”,但真相远比你想象的严重。血管堵塞是导致心梗、脑梗的“幕后黑手”,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得快、去得快,而是像个“哑巴杀手”,悄无声息地在体内酝酿风险。
更关键的是,身体其实早就发出过求救信号,只是我们没放在心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身体这3个部位“发硬”,可能是血管堵塞的征兆,别再忽视它们了!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早上起床一动头就感觉脖子僵硬,转动不灵活,甚至稍一低头就头晕眼花?多数人以为是落枕,其实这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
颈动脉是通向大脑的“高速公路”,一旦出现斑块,血流减缓,大脑供血就会减少,轻则头晕脑涨、记忆力减退,重则引发脑梗塞。
一项发表于《中国循环杂志》的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其中颈动脉是最常见的部位之一。
很多中老年人常以为“脖子硬点没啥事”,但实际上,这是血管在变“硬”,不是肌肉问题,而是血管壁沉积了脂质和钙质,逐渐失去弹性。
划重点:
经常脖子僵硬、头晕、视力模糊、耳鸣,要高度警惕;
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更是高危人群;
定期做颈动脉彩超,是最简单有效的早筛方式。
有人说:“老了嘛,腿脚不利索很正常。”但如果你发现——走一段路就小腿发硬发胀,甚至疼得走不动,要歇一会才能继续,这可不是“老毛病”,而是可能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听起来像个“罕见病”,但其实它很常见。它是冠心病、脑梗的兄弟病,本质上,还是血管堵了。
根据《中国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50岁以上人群中,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超过15%,且不少患者同时存在冠心病或脑动脉硬化。腿部血管一旦堵塞,不仅影响行走,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组织坏死,最坏的情况可能要截肢。
别怕,我们能做的是:
早发现!一旦走路腿疼、发硬、怕冷,就别拖了;
早检查!做个踝肱指数(ABI)或下肢血管彩超,非常简单;
早干预!戒烟、控糖、合理运动、服药管理,越早越有效。
“医生,我不是疼,就是觉得胸口发紧、发硬,像压了块石头。”这是很多心梗患者发病前的共同感受。很多人以为心梗一定是“胸如刀割”,其实不然。心肌缺血的早期表现,常常是胸部发硬、压迫感,尤其在运动后、情绪激动、饭后明显。
这种情况,往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作祟。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管道”,一旦斑块堵住,心脏“吃不上饭”,就容易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心梗患者超过80万人,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别把胸口发硬当“上火”或“消化不良”了。
特别提醒:如果你在爬楼梯、快走时胸口闷痛、发硬,休息后缓解,请立刻就医!心脏病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90分钟,别拿命去赌。
血管不是水管,但堵起来,一样要命。搞清楚它为什么堵,是预防的第一步。
高血脂: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高血压:长期高压冲刷血管壁,容易造成内皮损伤,促进硬化。糖尿病:血糖高会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堵塞风险。吸烟:烟草中的一氧化碳和尼古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划重点:
三高就是血管堵塞的“催化剂”;
控制体重、规律作息、戒烟限酒,是基础中的基础;
每年做一次体检,别怕查,怕的是查晚了。
不是所有人都一样脆弱,但有些人真的该主动一些了:
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
有家族史的人(父母有心梗、脑梗、糖尿病等)
久坐、缺乏运动者
长期高油、高盐饮食者
这些人,血管出问题的可能性远高于常人,如果再加上吸烟、熬夜,那就是“雪上加霜”。
建议:这类人群应每年做一次血脂、血糖、血压、心电图、颈动脉彩超等基础检查,做到“早筛、早防、早治”。
血管不硬,人就不老。血管的弹性,是我们健康的底线。它不像感冒咳嗽,来得快去得快;它是一点点“变硬”的,直到有一天,它再也撑不下去了。那时候,可能就是突发心梗、脑梗,来不及后悔。
所以,请记住:脖子硬,查颈动脉;腿脚硬,查下肢血管;胸口硬,查冠状动脉。别把“发硬”当成小毛病,它可能是身体在“求救”。早点发现,早点干预,就是给自己多留一条退路。
参考资料: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202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年第52卷第1期
《中国循环杂志》2023年第38卷第12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师话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