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艾滋病,很多人脑海里就冒出“距离遥远”的念头。其实,这个病毒离日常生活并没有那么远。中国疾控中心的公开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艾滋病报告感染者已累计超120万例。数字不小,背后的原因没那么简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提到艾滋病,很多人脑海里就冒出“距离遥远”的念头。其实,这个病毒离日常生活并没有那么远。中国疾控中心的公开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艾滋病报告感染者已累计超120万例。数字不小,背后的原因没那么简单。
有团队曾分析577名感染者的资料,发现了一些共性。不是每个人都容易感染,但那些“中招”的人,常常有这些特征。今天说的9点,都是权威指南和官方文件反复强调的,不是道听途说。每点都跟你和家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一、无保护性行为,风险真的高
很多人觉得只要“看着干净”,或者“关系稳定”,就不会感染。其实,性传播是中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占比超过95%。不管性别、年龄、职业,只要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感染风险就会大幅增加。正确使用避孕套,是目前被反复证实的有效预防方式。这里说的“无保护”,不是说“偶尔一次没事”,而是每一次都有风险。有部分人群因为侥幸心理,忽视了避孕套的重要性,这类人在感染者中比例明显偏高。
二、多个性伴侣,交叉感染加大难度
一些人觉得“感情自由,没关系”。其实,性伴侣数量越多,感染的概率就越大。不只是自己面临的风险高,每多一个伴侣,就是多一份交叉传播的机会。中国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多名性伴侣是感染者的常见特征。这一点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尤其是在流动人口、娱乐场所从业者等人群中更为突出。
三、注射毒品,共用针具隐患大
虽然中国早已严打毒品,但一些高危人群依然存在。共用注射器是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具上残留的血液可以带病毒,哪怕肉眼看不见,都有可能感染。官方文件多次提示,吸毒人群的艾滋感染率远高于一般人群。这个风险不容小觑。
四、血液暴露,输血史要留心
早些年,血液传播曾是主要感染途径之一。随着血液安全管理越来越严格,这类病例已经大幅减少。但一些有不明输血史、曾接受血制品治疗的人,仍然属于风险人群。虽然现在正规医疗机构的血液都经过严格检测,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部分地区的血液安全措施不严,留下了“隐患人群”。
五、男男性行为,感染率高于平均水平
这个话题在国内外都被反复讨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感染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提到,这一人群的艾滋感染率是总体平均的数十倍。部分人群中避孕套使用率不高,性伴侣变动频繁,这些因素叠加,让风险持续走高。这个群体的健康防护需求更值得关注。
六、对艾滋病知识模糊,信息盲区导致高风险
有的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了解有限。知识盲区其实是一个“隐形风险”。比如,有些人以为“只要看起来健康就没事”,还有人根本不知道艾滋病窗口期、检测的重要性。国家卫健委反复呼吁: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让更多人了解真实情况。一知半解,往往比完全不了解更危险。
七、流动人口,健康管理难度大
中国有庞大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在感染者比例中占有较高比重。这部分人群常常面临体检少、健康档案缺失、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不全等问题。他们更容易“带着病毒四处流动”,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难度。这个现象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跨省务工人员中特别明显。
八、情侣或夫妻一方感染,另一方易被忽视
艾滋病不是“单身病”。情侣或夫妻一方感染后,另一方往往被忽略。有些人觉得“老夫老妻没事”,但现实却是,防护措施一旦松懈,病毒很容易“从一人传到另一人”。很多感染者在被确诊后,配偶检测也发现阳性,这说明家庭内传播并不少见。国家指南中明确提出,配偶或固定伴侣一方感染,另一方应定期检测,并采取严格防护。
九、拒绝检测,延误发现和治疗
有一种现象很普遍:很多感染者发现得很晚,甚至已经出现明显症状才去医院。艾滋病有很长的“无症状期”,不少人觉得“没感觉就没事”,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中国艾滋病检测服务早已普及,绝大多数城市和县区都设有自愿咨询检测点。但一部分人因为羞耻、恐惧或者单纯的不重视,迟迟不愿意检测。延误发现,只会增加自身和他人的风险。
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的构成和传播特点,和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相似。但有些细节又有中国自己的特点。比如,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管理难度、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对艾滋病认知的不平衡,这些都是亟需改善的现实难题。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已经发现,这9个“易感染特征”,并不是哪一个人群的专利。只要生活中有这些“风险行为”,不管你是谁,都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可能是感染者,也可能是防护者。
预防艾滋病其实没有那么难。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套、杜绝共用针具、避免不明输血、及时检测,这些措施都经过权威部门反复论证。对于高风险人群,比如男男性行为者、流动人口、注射毒品人群,国家和地方都设有专门的防治服务和免费检测点,完全可以主动去了解和利用。
还有一些常见误区,比如“和感染者握手、共餐会感染”“蚊虫叮咬会传播”。这些说法都是谣言。艾滋病病毒只有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接触完全不会感染。这一点,国家卫健委和各地疾控中心都已反复科普。不必谈“艾”色变,也不能掉以轻心。
目前,艾滋病尚无根治方法,但规范治疗可以让感染者长期健康生活。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指南明确,所有感染者都可以免费获得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减少传播风险。只要配合医生治疗,感染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可以大幅提升。最怕的是“讳疾忌医”,耽误最佳时机。
对于普通人来说,艾滋病防控的核心其实很简单:远离高危行为,主动了解防护知识,有风险及时检测。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过风险行为,或者有疑问,完全可以去当地疾控中心或大型医院的自愿检测点咨询。所有个人信息都会严格保密,检测流程也很便捷。
有些人问:现在还有必要担心艾滋病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每年新报告的感染者数量依然不低,尤其是在城市流动人口和部分青少年中,防控压力依然很大。只要有风险行为,防护意识就不能松懈。
总的来说,艾滋病离每个人并不遥远。预防并不难,关键在于有没有行动。安全意识、科学知识、主动检测,这三招管得住大多数风险。把这9点记在心里,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
#头条媒体人计划#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疫情最新进展[EB/OL].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azb/shsyqk/202312/t20231201_267111.html, 2023-12-01.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艾滋病防治知识问答(2023版)[EB/OL]. http://www.nhc.gov.cn/jkj/s5898/202312/09f9e4fa7bbd4798ae4b1e3a21b12fbf.shtml, 2023-12-01.
[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 39(5): 278-301.
来源:健康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