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看到有人说“梭哈创新药赚了”,一开始我还觉得是碰运气,直到蹲了俩月行业里的真事儿才反应过来:这波创新药的热度,跟以前那种“炒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是真有实打实的东西在撑着——不是药企吹出来的,是患者能摸着、行业能落地的变化。
最近总看到有人说“梭哈创新药赚了”,一开始我还觉得是碰运气,直到蹲了俩月行业里的真事儿才反应过来:这波创新药的热度,跟以前那种“炒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是真有实打实的东西在撑着——不是药企吹出来的,是患者能摸着、行业能落地的变化。
前几年聊创新药,圈子里张口闭口都是“新靶点”“Fast Follow”,比如当时PD-1火了,国内十几家药企一拥而上,到最后临床数据都差不多,拼的不是谁的药更能治病,是谁能先获批、谁的渠道铺得快。那时候的“创新”像“跟着别人跑”,跑慢了掉队,跑快了也未必能解决患者的真问题——比如有的药针对某类肿瘤,有效率也就百分之二十出头,可还是得硬着头皮推,因为“别人都在做”。
但现在你再看药企的动作,明显“沉下来”了。就拿今年三季报里几家创新药企的动向来说,不再盯着“管线里有多少个项目”,而是聊“某个细分人群的有效率提了多少”。比如某家做ADC药的公司,以前这类药只盯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现在专门针对HER2低表达里带ERBB2基因扩增的亚型,临床数据一出来,有效率直接冲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比之前的广谱药翻了快三倍。你看,这不是“找个靶点就开药”,是“先搞清楚谁最需要这药,再针对性地做”。
有人可能会说,“针对性做药”不得更烧钱?这其实是个误区。以前创新药“烧钱”,大半是因为试错成本太高——一个靶点不对,前期砸的几亿甚至几十亿可能就打了水漂。但现在技术工具跟上来了,能帮着“少走弯路”。
比如AI辅助药物设计,现在已经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了。某家中等规模的药企,今年做一款肺癌新药的时候,先用AI模型模拟了上千种化合物和靶点的结合构象,把那些“看着就不太行”的化合物直接筛掉,最后只挑了3个化合物做实体实验。放在以前,这一步得合成几十上百个化合物,光实验时间就得耗大半年,现在两个月就搞定了,不仅省了几百万的实验成本,还把后续的临床风险降了不少。
还有真实世界数据的应用,也帮着省了不少力气。以前做临床试验,得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找患者,比如年龄、病程、既往治疗史都得卡得死死的,可现实里的患者哪有这么“标准”?现在很多药企会和医院合作,把真实世界里的患者数据汇总起来——比如某类肿瘤患者的基因特征、用药反应,这些数据能帮着调整临床试验的入组标准,甚至提前预判哪些患者可能对药物更敏感。今年有个针对罕见胆管癌的试验,就是靠真实世界数据,把原本需要招募200例患者的计划,缩到了120例,不仅提前4个月完成了试验,还省下了近千万的招募和随访成本。
你看,现在的“创新”不是“花更多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钱没少花,但每一分都更靠近“真能解决问题”的方向。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创新药行业,不再是药企“单打独斗”了。以前是药企搞研发、医院做临床、患者等着用药,各干各的,信息隔着一层窗户纸。现在变成了“组队干活”,而且是“实时联动”。
比如南方某省的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今年就搭了个“医研企协同平台”——把本地三家药企、两家三甲医院,还有一家基因检测公司都拉了进来。患者刚入院,先做个全基因检测,检测结果直接同步到平台上:医院能根据基因数据给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药企能盯着这些数据找“未被满足的需求”,基因检测公司能优化自己的检测面板。今年上半年,这个平台里的一家药企,就是从患者的基因数据里发现了某类肺癌的新突变靶点,三个月就启动了对应的新药研发项目,比以前“靠文献找靶点”快了至少一年。
这种“组队”还不止在研发端。以前创新药上市后,药企得自己铺渠道、做推广,很多药明明效果不错,却因为“医生不知道”“患者买不到”,躺在仓库里落灰。现在不少地方的医保部门也参与进来了——比如今年某省的“创新药快速准入机制”,只要药企能拿出真实世界的有效数据,医保部门可以提前和药企谈支付方式,甚至直接把药纳入“门诊特病报销目录”。有个治疗罕见血液病的新药,今年刚获批,就通过这个机制进了当地的报销目录,上市第一个月的处方量,比去年同类药上市半年的量还多。
这背后其实是政策的“托底”。今年年初,国家药监局发布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里面专门加了“突破性治疗药物”的通道——只要是针对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药企可以在临床试验早期就和药监局沟通,甚至能“边做临床边准备上市资料”。今年有个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新药,就是通过这个通道,从临床试验申请到获批上市,只用了18个月,比以前的平均周期缩短了近一半。
还有财政部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今年也把创新药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是临床试验阶段的费用能抵税,连“和医院合作的真实世界研究费用”也能算进去。某家头部药企算了笔账,今年光是这一项,就能少缴近2亿元的税,这些钱又能投到两个新的研发项目里。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变化跟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其实关系大了。以前创新药是“富人的药”,一支针剂几万块,普通家庭根本用不起。但现在“针对性做药”+“组队干活”+“政策托底”,正在把创新药的“价格水分”挤掉。
比如今年上市的某款ADC药,针对的是HER2阳性乳腺癌,以前进口药一支要两万多,而这款国产药,因为是针对性做的细分人群,研发成本降了不少,上市定价直接压到了八千多,还进了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只要两千多。有个患者说,以前用进口药,一个疗程下来得十几万,现在自付只要三千多,“终于敢坚持治疗了”。
而且这种“挤水分”不是“降质量”。今年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抽检数据里,创新药的合格率是100%,比普通仿制药还高——因为现在的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每一步都有“组队”的人盯着,想偷工减料都没机会。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创新药已经稳了”,但其实行业里的人都知道,现在的“热”是“实热”,不是“虚火”——没有哪家药企敢再靠“炒概念”混日子,大家都在盯着“能不能治好病”“能不能让患者用得起”。
比如现在很多药企都在做“患者长期随访计划”,不是为了“做数据好看”,是真的想知道药在患者身上的长期效果。有个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药,上市已经两年了,药企还在跟踪两千多名患者的用药情况,不仅能及时发现副作用,还能从患者的反馈里,找到优化药物剂型的方向——比如把现在的“注射剂”改成“口服片”,让患者不用总往医院跑。
这其实就是创新药该有的样子:不是药企的“业绩工具”,不是资本的“炒作标的”,是能真真切切帮患者解决问题的“武器”。
最后想说的是,创新药这波“热”,其实是整个行业“回归本质”的信号——不管是技术、政策还是模式,最终都要落到“患者受益”上。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里,专门提到“到2030年,我国创新药的市场份额要占到全球的15%以上”,这个目标不是靠“炒概念”能实现的,得靠一个又一个“能治病、用得起”的新药堆起来。
你有没有遇到过“药不对症”的情况?或者你觉得还有哪个行业,也在像创新药这样“回归本质”?不妨在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能挖到不少有意思的变化。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丁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