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浩瀚的西太平洋之上,有一串珍珠般的岛屿链,它连接着日本九州与台湾,扼守着东亚的海上要冲。今天,世界更多地称其为“冲绳”,隶属于日本。然而,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其数百年前的模样,一个独立、繁荣且与中华帝国有着深厚渊源的王国——琉球王国,便会清晰地浮现在我
在浩瀚的西太平洋之上,有一串珍珠般的岛屿链,它连接着日本九州与台湾,扼守着东亚的海上要冲。今天,世界更多地称其为“冲绳”,隶属于日本。然而,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其数百年前的模样,一个独立、繁荣且与中华帝国有着深厚渊源的王国——琉球王国,便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探讨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并非简单的领土声索,而是对一段被忽视的历史、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以及地缘政治现实的复杂审视。
一、藩属之谊:长达五百年的和平与繁荣
琉球与中国的官方关系,最早可追溯至中国隋唐时期,史书《隋书》中便有“流求国”的记载,但当时关系模糊。真正奠定其深厚基础的,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当时,琉球中山王察度派遣其弟泰期出使明朝,向明太祖朱元璋“称臣入贡”。朱元璋随即派遣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前往琉球,正式册封察度为“琉球国王”,确立了两国间的“宗藩关系”。
这种关系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殖民或吞并,而是一种以中华为核心的、独特的东亚国际秩序体系。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以下具体细节中:
1. 政治上的“册封-朝贡”仪轨**:每一次琉球新王继位,都必须派遣“请封使”前往北京,请求中国皇帝的册封。中国皇帝则会派出隆重的“册封使团”,乘坐“封舟”远渡重洋,在首里城举行册封大典,宣读敕书,赐予镀金银印和王冠。这一仪式是琉球王权合法性的最高来源。清朝的册封使如汪楫、周煌等人,还留下了《使琉球杂录》、《琉球国志略》等珍贵文献,详细记录了琉球的山川风物与典章制度。
2. **经济上的“朝贡贸易”与“万国津梁”**:琉球的朝贡并非单向的政治依附,更是其经济的生命线。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后,琉球凭借其宗藩国的特殊地位,获得了合法与中国通商的特权。它成为了东亚的“万国津梁”(意为“万国之桥梁”)。来自暹罗(泰国)、满剌加(马六甲)、朝鲜、日本的商船云集于那霸港,将香料、锡、木材、苏木等货物在此集散,再由琉球进贡船或贸易船运往福州、泉州。首里城王宫正殿的牌匾“万国津梁”,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如今原件虽已焚毁,复制品依然高悬。
3. **安全与技术的“赐姓”与移民**:为帮助琉球发展航海技术并抵御倭寇,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应琉球要求,赐予“闽人三十六姓”。这些来自福建福州和漳州等地的航海家、工匠、学者和商人,定居于那霸的“久米村”。他们不仅带去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更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他们中的精英,如蔡、郑、林、金等姓氏,世代在琉球王国担任“大夫”、“长史”等要职,负责朝贡文书、外交翻译和礼仪教育,是琉球王国官僚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这段长达五百年的宗藩关系(明、清两代),是琉球王国历史上最和平、最繁荣的“黄金时代”。它塑造了琉球独特的国家形态和文化底色,使其成为海洋中的一座和平之邦。
#### **二、文化同源:血脉与精神的深刻烙印**
如果说宗藩关系是政治框架,那么文化的浸润则是琉球与中国情感联系的真正血脉。时至今日,即便在日本的行政管辖下,冲绳的文化肌理中依然流淌着浓郁的中华元素。
* **语言与文字**:古老的琉球语(今冲绳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的发音。例如,“琉球”在琉球语中读作“Rūchū”,接近古音;“那霸”读作“Nāfa”,与闽南语发音相似。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史书(如《中山世鉴》、《球阳》)均以汉字书写,并使用一种独特的表音符号“假名”来记录本土语言,这种文字系统本身就体现了汉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 **建筑与城市**:琉球王国首都首里城(Shuri Castle)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国宫殿式样,其屋顶的“唐破风”设计、朱红色的立柱、龙形的雕刻,都与北京故宫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正殿“守礼之门”上悬挂的“守礼之邦”匾额,正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册封使臣所赐,至今仍是冲绳精神的象征。
* **信仰与习俗**:琉球人尊崇的许多神祇与道教、民间信仰有关。他们崇拜关圣帝君、天后妈祖,在久米村就有关帝庙和天后宫。端午节时,冲绳人会举行赛龙舟(当地称“ハーリー”,Haryee),其仪式和龙舟样式与福建极为相似。清明节,他们会到祖坟“扫墓”,并食用一种叫“鬼饼”的食品,这些习俗在日本本土并不多见。
* **艺术与饮食**:被誉为琉球“国乐”的“古典音乐”,其核心乐器“三线”(Sanshin),正是从中国的“三弦”演变而来。冲绳的传统舞蹈“组舞”,其服饰、动作和故事题材,也深受中国戏曲影响。饮食上,冲绳人喜爱吃猪脚(テビチ, Tebichi)、苦瓜(ゴーヤ, Gōya)、卤肉(ラフテー, Rafutē)和豆腐(豆腐, Tōfu),这些都与福建地区饮食文化同源。
这些文化符号并非孤立的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证明了琉球在历史上是“中华文化圈”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三、历史的断裂与现实的困境**
琉球的和平与独立,在19世纪末被强行终结。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借“废藩置县”之风,单方面将琉球国王尚泰封为“琉球藩王”,将其纳入日本版图。1879年,日本更是派兵进驻首里城,悍然宣布“废藩置县”,将琉球改为“冲绳县”,琉球王国就此亡国。这一行径在当时就引发了清政府的强烈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归属问题展开了长期交涉,史称“琉球案”。清政府曾提出“分岛改约”方案,即琉球群岛南部归中国,北部归日本,但终因清政府的积弱和内部意见不一而不了了之。
二战后,琉球被美国占领,直至1972年才“归还”给日本。然而,这段复杂的历史,使得“冲绳归属”问题至今仍存有争议。对于许多冲绳人而言,他们既经历了亡国之痛,又承受着成为日本“边缘”和美军“军事基地”的屈辱。冲绳县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0.6%,却集中了超过70%的在日美军基地,沉重的军事负担和频发的犯罪事件,让当地民众的认同感变得愈发复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琉球与中国的历史渊源被重新提及。这并非是中国在挑战日本的主权,而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对冲绳人民复杂情感的理解。一个无法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难以走向真正的未来。
#### **结语:尊重历史,展望未来**
琉球群岛,这颗西太平洋上的明珠,其历史身份是多元而清晰的。它曾是独立的琉球王国,是中华朝贡体系下的“守礼之邦”,也曾是日本的殖民地和美国的托管地。今天,它是日本的冲绳县。
谈论琉球与中国的关系,不是为了掀起一场狭隘的民族主义争端,而是为了呼吁一种更广阔的历史视野。这段长达五百年的和平交往史,是东亚地区共享的文化遗产。它告诉我们,国家之间可以存在一种非霸权、非征服的和平共处模式。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琉球的历史是其海洋文明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本而言,正视并尊重冲绳(琉球)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是实现其国内真正和谐与融合的必经之路。而对于冲绳人民自身,重新发掘和珍视自己的历史,是他们构建独特身份、争取更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
琉球的故事,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篇章。唯有以尊重历史为基石,以理解与和平为导向,才能让这片历经沧桑的岛屿,在未来的岁月里,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和平与尊严。
来源:大方无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