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血丹心 岁月峥嵘——纪念开国上将吕正操同志(1904年1月4日—2009年10月13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的一生跨越世纪沧桑,始终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紧密相连,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坚实的奋斗足迹。
铁血丹心 岁月峥嵘——纪念开国上将吕正操同志(1904年1月4日—2009年10月13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的一生跨越世纪沧桑,始终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紧密相连,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坚实的奋斗足迹。
一、早年经历与投身革命(1904年1月4日—1927年)
1904年1月4日,吕正操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饱受封建压迫和生活艰辛,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东北的觊觎与掠夺,早早埋下了反抗不公、救国救民的种子。1922年,18岁的吕正操投身军旅,加入张学良的东北军,先后在东北军第五十三军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等职。在东北军服役期间,他深受进步思想影响,逐步认清了军阀混战的危害和民族危机的深重,尤其在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后,坚定了追随革命的信念,开始在军中秘密开展进步活动,为后续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吕正操始终坚守进步立场,在东北军中持续传播革命思想,联络进步官兵。
1934年,他进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军军官学校高教班学习,系统钻研军事理论,进一步提升了军事指挥素养。
1936年,吕正操积极参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决事变、团结抗日的主张,为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7年5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吕正操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踏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战士。
1937年9月,吕正操在华北地区与日军进行了三次激战。在梅花镇战斗中,691团以较小代价击毙,击伤日军700多人。这是侵华日军在河北省境内首次遭受重创,有力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嚣张气焰。同年10月,691团脱离东北军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他担任司令员。并在所属各总队都建立了党组织。部队成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吕正操任国民党军第五十三军一三〇师六九一团团长,率部在冀中地区抗击日军。同年10月,他拒绝国民党军队的南撤命令,毅然率部起义,改称“人民自卫军”,自任司令员,在冀中平原举起抗日大旗,成为华北地区第一支由国民党军起义改编的抗日武装。
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同时兼任冀中区党委委员、冀中行政公署主任。他带领冀中军民创造性地开展平原游击战,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抗日战法,建立起巩固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和“清剿”,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兵力,为华北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期间,他还兼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协同军区主力部队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成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1939年1月。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同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成立由贺龙任书记的冀中军政委员会。在贺龙的领导下,吕正超和军政委员会其他领导一起加强集中部队的正规化建设。进一步发展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扩大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有力的打击和牵制了日本侵略者。
我是林良秋。女贞操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吕正超率冀中部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先后歼灭日伪军1500多人,拔掉地区点29个。毙伤日伪军1300多名。平毁公路,铁路500多公里,炸毁桥梁20座,收割电线27000多斤。为我军夺取百团大战全面胜利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八路军总部通令嘉奖。
1941年至1943年。为粉碎敌人"蚕食"进攻和“大扫荡”。吕正操带领部队和人民群众灵活运用地雷战,地道战,蘑菇战,顶牛战等新战法,使敌人惶恐不安,吃尽苦头。
1943年11月,吕正操调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同年秋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后任常委)。
1945年4月,吕正操参加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吕正操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中央军委铁道部副部长兼铁道兵团副司令员等职。他先后参与组织指挥了热河保卫战、解放长春等战役,在巩固东北解放区、配合野战军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8年,吕正操重点负责东北铁路运输工作,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和封锁,他全力组织修复铁路、保障运输,为辽沈战役等重大战役的后勤补给提供了坚实保障,被誉为“铁道运输的先行官”。
1949年,他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参与组织华中、华南地区的铁路恢复工作,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交通基础。
五、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2009年10月13日)
新中国成立后,吕正操历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铁道兵政治委员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兼任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负责铁路运输抢修工作。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吕正操深入战地现场指挥铁路抢修物资运输。建起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支援我军作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吕正操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
1958年至1967年6月,吕正操先后担任铁道部代部长,部长,党组书记。并兼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在铁道部工作期间,他主持修建了鹰厦铁路、包兰铁路等多条重要铁路干线,川黔线、贵昆线、成昆线相继通车,西南三线铁路的建成,对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具有深远意义。他着力推进全国铁路网建设和铁路运输现代化,为新中国的交通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吕正操在"特殊时期"他始终坚守原则、坚贞不屈,与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改革开放后,他重新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历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积极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建言献策,关注铁路事业的持续进步和国防建设的巩固完善。
2009年10月13日,吕正操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走完了他跨越世纪的传奇人生。
六、荣誉与精神传承
1955年,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些荣誉是对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肯定。
吕正操同志的精神遗产丰厚而珍贵:他坚守信仰、对党忠诚,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起义,在建设时期勇挑重担;他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探索有效路径;他淡泊名利、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些精神至今仍是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宝贵财富。
七、轶事
吕正操同志一生爱好广泛,尤其酷爱网球运动,从青年时期到晚年始终坚持打球,曾担任中国网球协会主席,推动了中国网球事业的发展,被誉为“长寿将军”“网球将军”。他晚年曾幽默地说:“我一辈子就干了三件事:打日本、修铁路、打网球。”话语朴实却彰显了他的人生追求与豁达胸怀。
在冀中抗战期间,吕正操与冀中军民同甘共苦,留下了许多佳话。他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带领群众挖地道、建堡垒,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吕司令”。有一次,日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吕正操率领部队在地道中与日军周旋数日,最终成功突围,展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与群众同生共死的革命情怀。
吕正操担任过张学良的秘书和副官。张学良和吕正操有着特殊的感情。吕正操读书时,张学良继承其父兼任了讲武堂的校长,两人又是师生关系。从西安事变后,吕正超和张学良失去联系。直到1980年的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后。才有了书信往来。受原政协主席邓颖超等中央领导人的指派。吕正操乘座中国民航班机飞向大洋彼岸。两人在相隔半个多世纪后,重在异国相聚。吕正操到达美国之后,先到旧金山拜会了张学良夫人赵一荻。第二次会见时把邓颖超致张学良的信转交给了张学良。同时,转达了中央对他问候。
八、家庭情况
吕正操同志的家庭生活和睦,妻子刘沙是一位进步女性,两人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漫长的革命岁月,始终相互支持、彼此勉励。他们育有子女数人,子女们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大多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坚守低调务实的作风,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传承了吕正操同志的优良家风和革命精神。
吕正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用百年岁月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事迹永载史册,他的精神永放光芒,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
来源:可靠青青河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