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重庆谈判,钱剑夫为保证毛主席安全,写了一张16个字的纸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8:45 1

摘要:尤其“伏莽”二字,蔡隆仁甚是不解其意,但毛主席看后却微微一笑,并且对他说“请转告写纸条的先生,多谢他的提醒。”

1945年9月清楚,重庆的秋老虎仍肆虐山城。

彼时,负责桂园保卫的宪兵第1团团长蔡隆仁,将一张叠得整齐的小纸条轻轻放在毛主席的书桌一角。

只见纸条上16个墨字力透纸背:“晨风加厉,白露为霜;伏莽甚虞,为国珍重”。

尤其“伏莽”二字,蔡隆仁甚是不解其意,但毛主席看后却微微一笑,并且对他说“请转告写纸条的先生,多谢他的提醒。”

那么,这张纸条出自何人之手?而毛主席为何又如此淡定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举国欢腾的背后,中国正站在和平与内战的十字路口。

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蒋介石又想出歪招,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主席赴重庆“共商国是”,其实就是大搞舆论战。

当时老蒋早已拟定“剿共计划”,若毛主席不来,便将内战责任推给中共;若来了,便趁机施加压力,甚至策划了秘密暗杀方案 。

于是在延安的窑洞里,中央政治局经过彻夜讨论,最终决定:“为争取和平,毛主席亲赴重庆。”

就这样,8月28日,毛主席冒着风险,带着周总理、王若飞飞抵重庆,下榻于张治中将军的桂园,也就是重庆中山四路18号,

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小院虽由张治中安排宪兵守卫,却早已被特务机关布下天罗地网。

要知道,当时毛主席在山城,确实活动频繁,广泛接触各界名流。无论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还是中国民主同盟张澜等人,亦或中国青年党左舜生,国民党人,毛主席或宴请,或赴宴,或来访,或回访,忙的团团转。

可以说很多人为毛主席的安全担心,其中挂牵最甚的是张治中。

虽然张治中是蒋介石非常信任的人,但他在国共谈判中跟周总理建立起友谊,对毛主席也颇为尊重,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他让出桂园给毛主席居住,还另派了自己的亲信、宪兵第1团团长蔡隆仁,负责保卫工作。

不过,据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记载,国民党宪兵司令部每日都会记录毛主席的行踪,小到“下午一时十五分返桂园”,大到“赴监察院会谈”,每一条都由宪兵司令张镇签字后直送陈诚案头 。

尤其更危险的是,中统局已拟定“以咨询国事为名扣留毛泽东”的计划,只待蒋介石点头便可执行。

诚然,深知险境的周总理也将保卫工作做到了极致:他不仅亲自检查伟人的饮食,每次宴会都先自己尝饭菜,而且安排龙飞虎、陈龙等警卫人员24小时守在卧室外间,甚至连座椅位置都精确测算过防御角度。

可即便如此,仍有一处隐患难以掌控,那就是毛主席习惯清晨散步,常常不自觉地走出桂园,与街上的群众挥手致意,这恰恰给了特务可乘之机。

所以蔡隆仁对此可谓忧心忡忡,但也找不到解决办法。

有一天,蔡隆仁在查哨时,路过同乡兼同学曾家岩钱剑夫家,就进去坐了坐。

两人闲聊时,蔡隆仁说起自己的保卫工作确实不易做,也说出对毛主席的担忧。

要知道,钱剑夫早年可是湖南常德神童,三岁能诵诗,十岁善作对,中学时便因“天欲雪”对“人思春”的妙联闻名乡里 ,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连马寅初都曾在著作中称他为“中国著名财政学家”。

虽然当时钱剑夫在行政院负责财经研究,同时兼任重庆总电力公司秘书,却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清醒与良知。

尤其他目睹了特务机关的横行霸道,也看清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真面目后,更是对毛主席赴渝谈判的壮举充满敬意,他知道,这位中共领袖的到来,是为了“求国内和平,保民生安定”。

“毛先生总爱清晨出桂园散步,街上那些‘闲杂人等’个个心怀鬼胎,我实在担惊受怕。”

蔡隆仁说着深叹一口气。

钱剑夫听后沉思片刻,随即走到书桌前,铺开宣纸,提笔蘸墨。

蔡隆仁凑过去看,只见他写下“晨风加厉,白露为霜;伏莽甚虞,为国珍重”十六个字。

“毛先生饱读诗书,一定能懂,你悄悄给他即可,绝不会留下把柄。”

就这样,第二天清晨,蔡隆仁借着检查岗哨的机会,悄悄走进毛主席的房间。

彼时毛主席正低头审阅文件。蔡隆仁轻手轻脚放下纸条,低声说:“毛先生,这是一位朋友托我转交的字条。”

闻听此话,毛主席放下笔,拿起纸条仔细品读,一眼便识破了其中玄机:

“晨风加厉,白露为霜”化用《诗经·秦风》的意境,点出重庆局势的肃杀;“伏莽甚虞”源自《尚书·牧誓》的“伏戎于莽”,直指暗处的特务威胁;而“为国珍重”四字,则饱含着陌生人的真诚关切。

看完后,毛主席放下纸条,对蔡隆仁笑了笑:“这位朋友的好意,我心领了。”

而从那天起,桂园的清晨少了毛主席散步的身影。他将户外活动改在了院内的小花园,即便会见民主人士,也大多安排在桂园客厅,避免了外出的风险。

很快,周总理也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当得知钱剑夫的字条后,他赞许道:“这位钱先生既懂学问,又明大义,是个有良知的读书人。”

其实钱剑夫的提醒也并非杞人忧天。就在字条送出后不久,便发生了李少石遇刺事件——周恩来的秘书李少石乘车外出时,被国民党士兵开枪击中,虽经抢救仍不幸身亡。

所以说幸亏毛主席早已减少外出,才未让特务的阴谋得逞,否则后果真不堪设想。

1945年10月11日,毛主席一行人安全返回延安,重庆谈判以《双十协定》的签署告终。

虽然后来协定很快被老蒋撕毁,但毛主席的重庆之行,彻底打破了国民党的舆论封锁,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共追求和平的诚意。

由此可见,钱剑夫的十六字密语,看似只是个人义举,实则是重庆谈判期间民心向背的缩影。

在那个特务横行的山城,有无数像钱剑夫这样的人,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和平的希望,令人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钱剑夫在送出字条后,依旧过着低调的生活。他没有向任何人炫耀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在日记中写下:“书生无力挽狂澜,唯以片言护忠魂。”

抗战胜利后,钱剑夫赴上海任财政局副局长,面对“接收大员”的贪腐风气,他始终清廉自守。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有人曾经劝钱剑夫赴台,但他以“家眷在沪,不忍离去”为由拒绝,此后将毕生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之中。

据悉直到晚年,家人才从他的口述中得知重庆谈判时的这段往事。

而他的儿子在回忆文章中也写道:“父亲从不谈论当年的事,只说那是每个爱国公民都该做的选择。”

2015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重庆谈判70周年特展”时,那张十六字字条的复制品被陈列在展厅中央,令参观者瞻仰。

每一次,解说员会指着字条告诉观众:

“这短短十六个字,既是文人的智慧,也是民心的见证。因为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赢得天下,根本在于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