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访谈伊始,柳逸飞从蒙曼老师“慢行北京”系列中的“中轴线”讲起,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兼具地理意义与文化高度的切入点。蒙曼老师指出,中轴线不仅构筑了北京城的骨架,其刚成功的申遗背景更赋予了话题时代感。由此,话题顺理成章地聚焦于中轴线上的核心——故宫博物院。
在总决赛的舞台上,第二环节,新闻访谈实战:对话蒙曼、张虹、朱翌冉,同嘉宾不同话题限时交锋,比拼临场把控力。
选手柳逸飞以沉稳大气的风格,引领观众进行了一场关于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的文化对话。
他的访谈层层递进,从北京中轴线自然切入,深入探讨了故宫百年的历史分量、时代意义以及与当代人的情感联结。
访谈伊始,柳逸飞从蒙曼老师“慢行北京”系列中的“中轴线”讲起,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兼具地理意义与文化高度的切入点。蒙曼老师指出,中轴线不仅构筑了北京城的骨架,其刚成功的申遗背景更赋予了话题时代感。由此,话题顺理成章地聚焦于中轴线上的核心——故宫博物院。
面对“建院100周年”这个核心数字,柳逸飞直接询问其“分量”所在。蒙曼老师的回答精准而深刻,她强调这百年的跨越是根本性的质变——“从一个帝王的宫变成了人民的博物院”。这简短的话语,道尽了故宫身份的根本转变与其所承载的时代变迁,凸显了百年纪念的非凡意义。
随后,刘逸飞将问题提升至精神层面,探寻故宫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蒙曼老师用“文明集合体”这一概念给出了答案。她指出,故宫珍藏的190多万件文物,贯穿了中华文明史,因此故宫不仅是建筑群,更是中华文明具象化的宝库,是全体国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与精神依托。
如何拉近故宫与普通人的距离?刘逸飞以一个实用性问题——“如何逛故宫”,引导蒙曼老师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蒙曼老师认为,无论是带着建筑、文物还是历史知识前往,故宫都能给予远超预期的回馈。她鼓励人们带着知识和情感去“对话”,而非简单“打卡”,从而感受故宫的“伟大”。
访谈尾声,刘逸飞将视角转向未来,询问蒙曼老师如何通过新媒体向年轻人介绍故宫。蒙曼老师提出了“变与不变”的辩证视角:“不变”的是其作为文明宝库的核心身份;“变”的则是它从静态收藏走向动态传播,成为一个活跃的文化IP。她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结,指出故宫的生命力在于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点评嘉宾鲁健在肯定刘逸飞表现的同时,也分享了他的方法论:“由心及故,温故知新”。
他建议,面对“故宫百年”这样的宏大主题,主持人可以从“最新”的、最具体的事物切入,比如询问蒙曼老师:“百年院庆的展览上,您对哪件新展出的文物印象最深?” 通过这样一个由心出发、关乎个人感受的具体问题,先与嘉宾和观众建立情感上的近距离,然后再自然地延伸至历史、文明等更宏大的叙事,这样会使访谈的切入更具温度和共鸣。
柳逸飞的整场访谈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具体的地理概念出发,逐步深入至历史、文明与未来,展现了她对宏大主题的驾驭能力。
若能如鲁健所建议,在起点上增加一个更具体、更个人化的“心头好”作为牵引,整个访谈的情感脉络将更为丰满。
来源:兰姐的心灵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