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估计让不少跨国企业后背发凉,这哪儿是正常征税啊,简直是把法律当成了“收割工具”,不仅把库克和苹果法务整懵了,更给所有想在印度布局的外资企业提了个醒:这地方的投资游戏,规则可能说改就改,印度是用什么理由给苹果开出天价罚单的?
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印度给苹果开41亿美元天价罚单的事儿。
估计让不少跨国企业后背发凉,这哪儿是正常征税啊,简直是把法律当成了“收割工具”,不仅把库克和苹果法务整懵了,更给所有想在印度布局的外资企业提了个醒:这地方的投资游戏,规则可能说改就改,印度是用什么理由给苹果开出天价罚单的?
咱们先不说别的,就说印度这操作的离谱程度,简直刷新认知,你以为是代工厂偷税漏税?错了,人家玩的是“法律考古+判例嫁接”的高端活。
用一部1961年的老税法,硬是套上2017年F1赛车的判例,就从苹果的全球利润里切走了41亿。规则都是自己定,还得自己当裁判。
其实印度这么干,背后全是自己的小算盘,最近这几年,印度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印巴空战没占到便宜,国际上丢了面子。
特朗普政府又给加了关税,经济上受了委屈;国内经济增长又放缓,就业压力也大,这么多事儿堆在一起,印度没辙了,就把主意打到了外资企业身上。
外资企业为啥这么好拿捏?因为它们已经在印度砸了真金白银,建了工厂,转移了产能,想撤都没那么容易。
就说苹果,已经把25%的全球产能放在了印度,这么大的沉没成本,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搬走,印度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这么“狮子大开口”。
而且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这么干了,2022年的时候,它就对中国手机厂商下过手,冻结资金、开天价罚单,一套组合拳下来,不少企业都遭了殃。
现在又把这套手段用在苹果身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套路:先给你画个大饼,用各种优惠政策把你骗过来,等你扎下根了,就开始“关门打狗”,怎么榨钱怎么来。
反观中国,当年中美贸易战打得那么凶,咱们也没把在华美企当成“出气筒”,为啥?因为中国明白,外资企业不是来送钱的冤大头,而是一起搞发展的合作伙伴。
它们带来了资金、技术,还解决了就业,帮着升级了产业链,把它们伺候好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但印度就是想不明白这个理儿,总觉得外资企业是“待宰的肥羊”,不薅白不薅,这种短视的想法,早晚得把自己的路走死。
现在不少跨国企业已经开始慌了,纷纷重新评估印度市场的风险,不敢再随便加大投资,毕竟谁也不想把钱投到一个随时可能“变脸”的地方。
如果说地缘压力是印度这么干的原因,那“法律魔术”就是它的手段,首先登场的是“主角”——1961年《所得税法》。
这部法律比很多人的父母年纪都大,当年印度因为外汇危机,穷得叮当响,为了防止外资企业钻空子,才出台了这部法律。
那时候的商业环境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哪有什么全球产业链、代工厂模式?说白了,这部法律早就该进博物馆了。
但印度的律师们偏要从故纸堆里把它翻出来,还盯上了里面“业务关联”这个词,这个词简直是“万能钥匙”,没有明确的定义,全凭印度税务部门一张嘴。
只要他们说你和印度有“业务关联”,你就有,根本没地方说理去,苹果给代工厂提供专用设备,就被认定成了“深度绑定”,这逻辑也是没谁了。
然后登场的是“配角”,2017年F1赛事的判决,当年F1在印度办了几场比赛,印度税务部门突然跳出来说,F1在印度构成了“常设机构”,得把全球转播收入的25%拿来交税,F1当时都懵了,我就来办几场比赛,跑完就走,怎么就成“常设机构”了?
可印度最高法院居然支持了这个说法,还发明了个“四维控制标准”,说只要你在当地有技术控制、人员控制、运营控制、品牌控制,就算人走了,也算是“常设机构”。
按这个逻辑,F1的赛道技术标准、比赛流程、品牌logo,都成了“控制”的证据,这判决当年就引发了轩然大波,没想到现在居然成了收割苹果的“利器”。
最后就是“魔法时刻”了,印度把这俩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凑到了一起,他们说,苹果对代工厂有技术控制(设备是苹果的)、流程控制(远程监控生产线)、管理控制(定良品率标准),这完全符合F1判例里的“实质性控制”。
再加上1961年法案里的“业务关联”,代工厂的生产活动就等于苹果自己在干,这套组合拳下来,苹果是百口莫辩。
说真的,税收这东西,最讲究的就是公平和可预期性,企业按规矩交税,心里得有底,知道自己不会被随便找茬。
但印度这么一搞,法律成了可以随意解读、随意组合的工具,企业根本不知道自己哪天会被“翻旧账”。这种情况下,谁还敢安心合规经营?
如果说法律层面的操作还只是让人觉得荒谬,那印度的征税计算方式,就彻底突破了底线,按正常逻辑,企业交税应该按在当地实际赚的钱来算,扣除成本费用,该交多少交多少,但印度偏不,它发明了个“产能比例法”,简单粗暴到让人难以置信。
印度是这么算的:苹果2024财年全球利润957亿美元,印度产能占25%,所以苹果全球利润的25%(也就是239.25亿美元),就得算成是在印度赚的钱,然后按17.1%的综合税率一算,41亿美元的罚单就这么来了。
这逻辑简直离谱到极点。手机生产只是产业链的中游,利润最高的是研发、设计、品牌这些环节,跟生产基地没啥关系,印度就因为苹果在这建了工厂,就想分走四分之一的全球利润,这哪儿是征税,分明是明抢。
更过分的是,这事儿本来该找代工厂,结果印度直接跳过代工厂,找苹果要钱,代工厂是独立的法人,按说该自己承担纳税义务,但印度不管这些,直接穿透到品牌方,这完全违背了公司法的基本规则。
这事儿最可怕的不是苹果被罚了41亿,而是它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如果其他国家都学着印度这么干,只要企业在当地有产能,就按比例分割全球利润,那全球产业链就彻底乱套了。
企业以后布局生产基地,不仅要考虑劳动力、土地成本,还得担心自己的全球利润被随便切割,这生意还怎么干?
对于印度来说,这可能是一笔短期的“横财”,但长期来看,损失的是自己的国际信誉,现在全球产业链都在找更安全、更稳定的投资环境,印度这么一搞,等于告诉全世界:“来我这儿投资,随时可能被收割”。
本来想打造“世界工厂”,吸引更多外资,结果这么一折腾,反而把外资都吓跑了。
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采取保守策略,要么只在印度搞轻资产布局,要么放慢扩产速度,毕竟谁也不想把自己的核心产能放在一个政策朝令夕改、法律没有敬畏心的地方。
印度想靠这种方式赚钱,简直是“杀鸡取卵”,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苹果这次算是吃了个大亏,合规做得再好,也架不住对方“耍无赖”,但这事儿远没结束,按照印度的风格,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招数等着苹果。
而对于其他外资企业来说,这就是一记警钟:在新兴市场布局,光看市场潜力和成本优势还不够,政策风险和制度环境才是更该重视的。
说到底,印度这波操作,暴露的是它急功近利的心态。想成为“世界工厂”,靠的不是收割外资,而是打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如果印度不明白这个道理,继续这么折腾下去,就算能短期拿到一笔巨额税收,也终将失去长期发展的机会。
毕竟在全球竞争中,没有企业会愿意把未来赌在一个没有规则、没有信誉的市场里,这41亿美元的罚单,可能只是印度自断后路的开始。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