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用药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古时候,《神农本草经》里记录的药物并不多,只有365种左右,而且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这里说的“毒”,并不是现在常说的有害化学毒性,而是指药物能够祛除疾病、邪气的力量,所以古人有时候把所有药物都叫“毒药”。当然,这个说法现在基本
中医用药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古时候,《神农本草经》里记录的药物并不多,只有365种左右,而且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这里说的“毒”,并不是现在常说的有害化学毒性,而是指药物能够祛除疾病、邪气的力量,所以古人有时候把所有药物都叫“毒药”。当然,这个说法现在基本不用了,因为容易让人误解,以为中药本身有多危险。
实际上,中药的“毒”,更像是它的效力,是一种治病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危险性。理解这一点,对认识中医药的特点很重要。
中医用药有一个核心原则,就是“七情和合”。这不是情绪上的七情,而是指药物之间的搭配和组合关系。药物不是孤立起作用的,它们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种组合观念是中医最根本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正因为有组合的概念,古人在用药的时候,总是先有方,再用药。也就是说,单独一味药通常不会直接用,而是通过方剂与其他药物配伍,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这一点与西医的单味药用法截然不同,西医更强调某一药物针对某一症状的单独效果,而中医强调方剂整体的作用。
中医讲究方剂的原因很简单:每一味药都有很多作用,它不是单一的。比如同一味药,和不同的药搭配,其效果完全不同。因此,药物的配伍关系决定了它在方剂中的功能。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医强调“辨证论方”,而不是随意拿药。每一味药在方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起到特定作用,这样才能发挥整体疗效。方剂不仅仅是药物的组合,更是一种整体思维,是中医治疗理念的重要体现。
麻黄汤,是中医治疗外感风寒表证中的经典方剂。方里主要有麻黄、杏仁、炙草、桂枝四味药,煎法是先用五杯水煎麻黄,减去两杯,再去沫加入其他药材,继续煎至剩下两杯,温服一杯。服药时要盖好衣物使身体微微出汗,饮食上则不宜喝粥。这一方法与桂枝汤的禁忌有所不同,主要针对特定的寒邪外感症状。
麻黄汤的治疗核心在于调节“荣卫”。在中医理论里,荣卫是人体防御与营养系统的体现,荣主要负责营养疏泄,卫则负责保护表层免受外邪侵犯。当寒邪侵袭人体时,会使卫气收敛,表现为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症状,而寒邪又会阻碍荣气的疏泄功能,导致项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这类症状说明病邪偏于收敛,荣卫不和,是麻黄汤适用的典型证型。
麻黄汤中麻黄的作用,是发汗解表,疏通卫气的闭束,从而让郁结的荣气得到舒展。桂枝则有助于益表阳,调和荣卫,使表里的开合更协调。炙草的加入,是为了补中气,因为当卫气闭束,运动不畅时,中气往往会相对虚弱。而杏仁则起到降逆平喘的作用,当卫气闭而肺气上逆时,可以缓解喘促。这四味药组合起来,既能发汗解表,又不伤中气和津液,是治疗寒邪收敛型表证的关键。
在临床上,麻黄汤与桂枝汤常常被拿来比较。桂枝汤多用于表阳虚、表散不完全、出汗的情况,注重收敛和调和。而麻黄汤则偏向于表邪收敛严重、无汗、恶寒明显、体痛重的情况,更强调发汗开合。两方都重视补中气,但方向不同:桂枝汤是“开而合”,麻黄汤是“合而开”。这种区分体现了中医对外感病证的精细辨证思路。
麻黄汤的意义不仅在于解表发汗,更在于对病机的把握。寒邪伤的是荣气而非直接侵入人体内部,病在卫而不入脏腑,因此麻黄汤通过疏通卫气来间接恢复荣气的功能,使荣卫重新协调。药性和方义都强调了“疏而不散、开而不伤中气”,这是它在伤寒论体系中被奉为外感表病大法的原因。
从治疗策略上看,麻黄汤反映了中医对阴阳二气运动规律的理解。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开合交替,荣气疏泄、卫气闭合是自然状态。当荣卫不和,卫气过度闭束时,就需要像麻黄汤这样“开”卫气,让病机顺畅流通,从而恢复体表和营养系统的平衡。与此相对,桂枝汤则主要用于荣气疏泄受阻的情况,通过“合”来调节表里,是开合理念的另一面。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