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我们总爱吐槽中国“内卷”——卷分数、卷加班、卷房价。可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比咱们现在卷多了!不是卷“996”,是卷思想:儒家说“要仁”,道家说“要无为”,墨家喊“要兼爱”,法家骂“要严刑”——各个思想学派跟开了挂似的,把整个中国思想界搅得跟滚烫
现在我们总爱吐槽中国“内卷”——卷分数、卷加班、卷房价。可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比咱们现在卷多了!不是卷“996”,是卷思想:儒家说“要仁”,道家说“要无为”,墨家喊“要兼爱”,法家骂“要严刑”——各个思想学派跟开了挂似的,把整个中国思想界搅得跟滚烫的火锅底料汤似的,沸腾了两千年都没凉。
这群“卷思想”的人,到底是怎么把中国古代变成“思想的游乐场”的?
为什么偏偏是春秋战国会出这么多思想家?《左传》中有端倪——周天子“塌房”了。
西周那会儿,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都得听他的,思想也得遵守着“周礼”那一套。可到了春秋,犬戎打进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天子成了“空壳子”:诸侯们忙着抢地盘、当霸主,已经没有人管你“周礼”了。就像现在公司老板换了,老员工纷纷跳槽或者等着挨替换,新人全往上挤——新权力来了,思想也得“抢位置”,春秋战国一个意思。
还有,那时候“阶层固化”已经碎了,阶层被打破。以前只有贵族能读书当官,现在礼崩乐坏,平民只要有点本事,就能给诸侯出主意、收徒弟、立学派。比如孔子,原本是鲁国贵族后代,可家道中落,当过仓库管理员、牧场管理员,最后居然成了“儒家创始人”;墨子更惨,是“贱人”出身(《墨子》里自己说的),可照样创立墨家,跟儒家对着干。
乱世生英雄,时代的“混乱”,反而给了思想“自由生长”的空间——就像杂草,越是贫瘠的地,长得越疯。
诸子百家的核心,其实就俩个字:救天下。只不过每个人的“药方”不一样罢了。
1. 孔子:抱着“仁”的药方,跑遍列国没人买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核心就俩字——“仁”。他说“仁者爱人”,君王要像爹一样疼百姓,百姓要像儿一样敬君王;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的,别给别人)。
可他这药方,诸侯们不爱听。带着弟子去卫国,卫灵公问他“咋打仗”,他说“我不懂打仗,我教你仁”;去陈国,被围在郊外饿了七天,弟子们快饿死了,他还弹琴唱歌;去楚国,楚昭王想封他,可令尹子西拦着:“孔子要恢复周礼,咱楚国刚抢了中原地盘,要这‘老古董’干啥?”
孔子一辈子没当上大官,可他的《论语》,成了后世君王的“教科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朱熹注《四书》,连现在咱们思想政治课学的“道德与法治”,都有“仁”的影子。
你说他是傻吗?不,他是在赌:总有一天,有人会懂他的“仁”。
2. 老子:看透“周王室的烂摊子”,骑牛跑了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在周王室当“守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看了满屋子周朝的典籍,最后得出个结论:周王室没救了。
他骑个青牛出函谷关,守关的尹喜求他写点东西,他就在墙上写了五千字《道德经》,然后跑了。《道德经》里说“无为而治”——别瞎折腾,让百姓自己活;还说“祸兮福之所倚”(倒霉的事,说不定藏着好运)。
后来汉朝“文景之治”,就是学老子的“无为”: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才攒下汉武帝打匈奴的本钱。连现在咱们说“别焦虑”“顺其自然”,其实都是老子的“无为”精神的变种,都是老子精神的基因。
3. 墨子:为了“兼爱”,跑十天十夜劝架
墨子是墨家创始人,出身“贱人”,可最关心“底层人”。他说“兼相爱,交相利”——不管是不是自己人,都要互爱互利;还说“非攻”——别打仗!
有回楚国要打宋国,墨子走了十天十夜到郢都,见公输班(造云梯的工匠),跟他比“模拟攻城”:公输班用了九种攻法,墨子用九种守法全破了。最后楚王说:“我不打宋国了。”
墨子的弟子更狠,有次宋国被围,弟子们拿着锄头、木棍守城,死了一半人。可墨家后来为啥衰败?因为他们的“兼爱”太理想——诸侯要的是“强兵”,不是“互爱”,所以没人赞助他们。
鲁迅说墨子“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其实墨子是“理想主义的傻子”——明知不可为,偏要为。
4. 韩非:把“法家”变成“帝王术”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他是荀子的学生。荀子说“人性本恶”,得用教育改;可韩非更直接:“既然人性恶,那就用严刑峻法管!”
他的药方是“法、术、势”:法是法律,术是君主的权术,势是君主的权威。比如商鞅变法,就是用“连坐法”(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让秦国强大;李斯帮秦始皇制定“秦律”,把法家思想变成了“帝王术”。
可法家也有问题——太严了。秦朝“焚书坑儒”“严刑酷法”,最后被农民起义推翻。可韩非的“法治”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咱们:比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法家的遗产。
很多人以为诸子百家争鸣是“互相吵架”,其实不是——他们是在接力“救天下”。
儒家讲“仁”,道家讲“无为”,墨家讲“兼爱”,法家讲“法治”——这些思想,其实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怎么让天下太平?”
比如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可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争的是“怎么教人向善”;
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可庄子讲“心灵自由”,老子讲“治国无为”——争的是“怎么活更舒服”;
韩非和李斯,都是法家,可韩非更狠,李斯更务实——争的是“怎么让君主更省心”。
这些“吵架”,其实是思想的“碰撞”——碰撞出了更深刻的问题,更完善的答案。
现在咱们学的“四书五经”“道德经”“孙子兵法”,其实都是诸子百家的遗产。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教我们的“同理心”;
“祸兮福之所倚”,是老子教我们的“辩证看问题”;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教我们的“善良”;
“法不阿贵”,是韩非教我们的“公平”。
这些思想,不是“老古董”,是2000年前的中国人,对“活着”的思考——跟咱们今天讨论“公平”“正义”“幸福”,本质上是一样的。
来源:执笔史官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