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混汽车圈这些年,见过吹牛的,没见过把牛吹进ICU还能续命的。最近新华社一个视频,像就班主任走进教室敲黑板:“某些同学,别光在后排演小品,作业写了吗?”
我混汽车圈这些年,见过吹牛的,没见过把牛吹进ICU还能续命的。最近新华社一个视频,像就班主任走进教室敲黑板:“某些同学,别光在后排演小品,作业写了吗?”
新能源车卖过半,这是真本事。可转头一看,有些车企的宣传文案,活脱脱是从玄幻小说里抄来的。什么“500万以内最好的SUV”,你问它底盘调校逻辑,它回你一句“仰望星空”。什么“充电5分钟,续航800公里”,结果一查细则,得在零下20度、关空调、不开音响、司机屏住呼吸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更绝的是健康功能。有车厂说开了他们的电车,高血压都降了。我寻思这还是是汽车吗?分明是移动理疗馆。要不下次直接配个艾灸座椅,方向盘改成太极转盘,中控屏滚动播放《黄帝内经》?
车企现在玩营销,比编剧还会编。订单数据动不动“48小时破5万”,一年后交车才两万出头。剩下的三万单,估计是内部员工刷的,还是用老板的信用卡分期付的定金。用户共创也成了行为艺术——让你选车漆颜色,结果量产时说“供应链问题,只上了灰色”。
技术没跟上,话术先跑赢马拉松。L4级自动驾驶说了三年,现在连自动泊车都能把车停进绿化带。FSD吹得天花乱坠,结果美国那边事故频发,保险公司直接加保费。国内车主起诉退一赔三,法务部连夜改PPT,把“完全自动驾驶”改成“辅助思考型驾驶”。
这些浮夸操作居然短期有效。流量来了,股价涨了,直播间里“家人们”抢着下单。可市场不是傻子,时间一长,用户发现续航打折比超市临期酸奶还狠,智驾系统反应比我家猫还慢,信任就崩了。电动车型卖不动,不是牌子不香,是故事讲得太假,连自己销售都不信。
车企抄文案、请网红、玻璃碎成渣……翻车现场一个接一个,道歉声明倒是越来越熟练。可道歉归道歉,下次发布会照样吹“遥遥领先”。反正韭菜割完一茬又一茬,只要热搜够热,谁还记得上个月的承诺?
车终究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演的。新华社这一嗓子,喊醒的不该只是消费者,更该是那些把发布会当成脱口秀、把参数表当成小说写的车企。毕竟,马路不是T台,安全不能靠滤镜。
来源:益者三友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