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四点,没人再爬墙头拍他刷牙,也没人直播他院子里的鸡怎么打鸣。
“大衣哥”终于能睡个囫囵觉了。
凌晨四点,没人再爬墙头拍他刷牙,也没人直播他院子里的鸡怎么打鸣。
半年前,那个天天骂他“耍大牌”的孙某,已经穿上囚服去踩缝纫机。
判决书下来那天,朱之文没哭,只是回屋把大门插销又漆了一遍——他说,不是防人,是防“旧事”。
可旧事哪那么容易翻篇。
女儿朱雪梅的婚事刚定,评论区立马冒出“倒贴”“炒作”的老词儿。
这回没人再忍,村委会直接报警,三个ID被请去派出所喝茶,成了下一批被告名单的“座上宾”。
婚礼定在明年五一,女婿不是网传“种地老把式”,而是镇上合作社的技术员,专搞草莓无土栽培,直播间里跟雪梅连麦教网友怎么把番茄种到天花板。
朱之文放话:礼金收多少,一半给村小学换课桌椅,另一半给小两口当科研启动资金——“不能光会唱,还得会种,会养,会过日子。
”
另一边,儿子朱小伟的“奶爸日常”比电视剧还稳。
去年11月底,陈萌生了个七斤六两的胖小子,小伟当场在产房门口开直播,八十万粉丝围观他手抖得跟筛糠似的。
账号名字叫“朱小伟助农”,却一条货不带,只拍怎么给黄瓜吊蔓、怎么分辨灰霉病。
网友笑他“傻”,他咧嘴回一句:“先把地伺候明白,再谈生意。
”
有人拿前儿媳陈亚男做对比——她转战美妆赛道,一场直播卖口红,在线人数还没当年骂她的人多。
弹幕飘过“活该”,也有人叹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把婚姻当橱窗。
”
村子比往年安静。
镇里下了“文明拍摄公约”,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游客能拍,超过时间,无人机直接给你打下来。
朱之文家外围多了一道竹篱笆,不高,却足够把长镜头挡在外面。
最有趣的是,当年拍他上厕所最起劲的那几个邻居,如今成了他的打包工——帮忙把西红柿、土鸡蛋装箱,按件计费,一天能挣八十。
有人调侃:“以前靠拍大衣哥吃饭,现在靠给他搬箱子吃饭,也算产业升级。
”
夜里十点,朱之文会在抖音发一条黑屏语音,就一句:“今天没人翻墙,谢谢大家。
”
语气还是憨,却带着一点“我终于能说了算”的小得意。
有人说,这家人终于熬出了头。
其实哪有什么“出头”,只是学会了在唾沫星子里种花:
造谣的进去了,拍视频的找到了正经工作,女儿嫁了个会种草莓的小伙,儿子把直播间开成了农技站。
大衣哥还是那身旧军大衣,袖口磨得发亮。
他不说原谅,只说:“地里的草拔干净,庄稼才能长。
”
明年五一,草莓熟第一茬,小学的新课桌椅也会到位。
朱之文提前给外孙起了小名——“小棚”,意思是:
再大的风,也吹不塌有棚的苗。
来源:娱乐小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