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美国空军耗资千亿美元打造的新一代隐形战略轰炸机,B-21“突袭者”自亮相起就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未来对华战略遏制的核心利器。
作为美国空军耗资千亿美元打造的新一代隐形战略轰炸机,B-21“突袭者”自亮相起就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未来对华战略遏制的核心利器。
美国军方宣称其具备“全球到达、全球打击”能力,能突破任何防空体系实施精准打击,甚至有声音放言这将让中国陷入“死路一条”的困境。
但兰德公司等权威智库的最新分析报告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中国日益完善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正让这款号称“终极杀器”的隐形轰炸机面临实战价值大幅缩水的尴尬。
一边是美军的高调造势,一边是智库的冷静泼冷水,B-21真能如美方所愿成为压制中国的王牌吗?解放军的反制体系又藏着哪些让美军忌惮的实力?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得看清B-21的真实战力定位。
这款轰炸机设计初衷是替代老旧的B-2和B-52机队,主打远程隐形穿透打击,美军计划生产至少100架,力争2030年代全面形成战力,构建起覆盖印太的战略威慑网。
从技术参数来看,B-21采用了更先进的隐形涂层和飞控系统,可携带核武器与常规精确制导武器,理论上能规避传统雷达探测。
但军事对抗从来不是单一装备的比拼,隐形性能再强,也离不开基地保障、情报支持和补给链条的支撑。
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基地大多集中在第一、第二岛链,而这些基地的位置早已不是秘密,这就带来了一个关键疑问:如果轰炸机的“落脚点”都无法保障安全,再强的隐形能力又能发挥多大作用?
解放军早已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建设突飞猛进,形成了一套多维度、立体化的防御打击体系。
其中,东风-21D、东风-26两款弹道导弹被称为“航母杀手”,前者射程覆盖第一岛链,后者更是能精准打击2800公里外的关岛基地,完全处于其3000-4000公里的射程范围内。
除了地基导弹,解放军还构建了海空协同、天地一体的侦察打击网络,空警-500预警机可实现全域监控,北斗系统提供精准导航,无人机群和电子战部队能有效干扰敌方指挥通信。
更值得关注的是,解放军双航母编队已常态化前出西太平洋演训,在关岛方向形成实质性战略威慑,彻底打破了美军依托岛链的部署优势。
有军事专家测算,一旦冲突爆发,解放军的“感知-联动-打击”链条可在短时间内瘫痪美军前沿基地的跑道、机库和补给设施,让B-21陷入“上天无门”的窘境。
面对这一困境,美方也在积极寻找反制方案。
兰德公司报告建议,美军应将B-21的采购量提升至200架以上,同时强化基地防护,修建加固机库和可快速修复的跑道,并推行多基地分散部署模式。
但这样的调整真能破解解放军的拒止体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国的打击能力早已不止于前沿基地,正在研发的轰-20隐形轰炸机将让中国具备对等的远程打击能力,而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末端速度可达10马赫,且能灵活变轨,美军现有反导系统拦截率不足20%。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工业产能和导弹库存优势明显,防空导弹实现规模化生产,而美军的武器供应链依赖多国协作,一旦冲突升级极易出现短缺。
此外解放军还在推进“由演转战”的实战化训练,通过常态化战备警巡和实弹演练,不断提升体系协同作战能力。
从战略层面来看,中美军事博弈的核心早已是体系对抗。
美军试图依靠B-21的单一技术优势扭转局势,本质上还是“唯武器论”的思维。
而中国则通过“数量+质量+协同”的组合拳,不断压缩美军的战略空间。
解放军的84艘神盾级驱逐舰已接近美军的85艘,055型驱逐舰的批量列装进一步提升了远洋作战能力,再加上核潜艇的水下威慑,美军在印太地区的海空优势正持续被削弱。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防御体系始终坚持“自卫防御”的国防政策,目的是遏制外部势力干涉,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正如专家所言,美军若想让B-21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升级装备,还得重构盟友体系、完善补给链条、提升情报能力,而这背后需要的巨额投入和战略调整,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总结来看,B-21的技术优势值得正视,但美方所谓“中国只有死路一条”的论调纯属夸大其词。
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已形成成熟战力,让美军的战略威慑大打折扣。
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军事对抗没有赢家,中美作为大国,更应通过对话协商管控分歧。
中国的国防建设始终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最终都将在强大的国力和完善的防御体系面前落空。
来源:3C捕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