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上门催单!台积电紧急扩产3纳米,50亿美金押注AI算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1:44 1

摘要:11月14日,摩根士丹利一份研报抛出了半导体圈的大消息。台积电计划在原有预期外,额外新增每月2万片的3纳米晶圆产能。

11月14日,摩根士丹利一份研报抛出了半导体圈的大消息。台积电计划在原有预期外,额外新增每月2万片的3纳米晶圆产能。

这一调整让原本预计2026年达到的14至15万片/月产能,直接冲到了16至17万片/月。

说起来这事儿一点不突然,刚好发生在英伟达CEO黄仁勋高调访台之后。

黄仁勋在访问期间没藏着掖着,直言英伟达业务势头正劲,还当场向台积电提出了更多芯片供应的诉求。

那句“没有台积电,就没有今天的英伟达”,说实话,把两家的绑定关系说得明明白白。

黄仁勋这次“上门催单”,可不是随便说说。

英伟达的AI芯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这些芯片的核心制造全靠台积电的3纳米制程。

本来想觉得英伟达已经够能“吞货”了,后来发现AMD、Alchip这些厂商也在抢产能,台积电的3纳米产线早就处于紧张状态。

台积电这次扩产,操作上还挺灵活。按照管理层之前的说法,台湾新建的无尘室都要留给2纳米制程。

3纳米要扩产,只能在现有厂房里想办法。

无奈之下,台积电打算把Fab15晶圆厂里的22/28纳米设备挪走,这些设备后续会用到欧洲工厂。

空间就这样挤了出来,专门留给新增的3纳米产线。

扩产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每千片3纳米晶圆的产能建设,就需要3亿美元。

新增的2万片/月产能,算下来得额外花50到70亿美元。

这一笔投入,让台积电2026年的总资本支出预计从430亿美元,涨到了480至500亿美元区间。这么大的资金体量,足见台积电对AI市场的信心,扩产的核心驱动力,还是AI行业的“算力饥渴”。

从特斯拉的AI5芯片设计,到各大云服务商不停加码AI服务器,对先进制程芯片的需求一直在涨。

台积电显然看清了这个趋势,本来对扩产还挺谨慎,毕竟要维持产能利用率,但架不住大客户的刚性需求,还有行业增长的红利摆在面前。

之前大家都觉得,CoWoS先进封装技术是AI芯片供应的最大卡点。但这次研报明确指出,这个看法已经过时了。

大型科技公司的数据中心部署计划,转化成对CoWoS的需求后,现有产能其实能应对。

真正的瓶颈出在了哪里?很显然,是前端的晶圆制造能力,还有ABF载板、T-Glass玻璃基板这些关键材料。

Alchip作为ASIC设计服务公司,也公开说了3纳米晶圆短缺的难题。这就很清楚了,后端封装能力再强,前端晶圆供不上,AI芯片还是造不出来。

台积电的扩产,对整个半导体产业链都是好消息。资本支出上调,直接拉动了上游设备供应商的需求,像ASML、应用材料这类企业都会受益。

摩根士丹利也因此重申了对台积电、京元电子、日月光等公司的“增持”评级。

对台积电自身来说,这步棋也走得很关键。预计到2025年,AI相关收入会占到公司总营收的相当一部分。

通过扩产3纳米,既满足了大客户的需求,又巩固了自己在先进制程领域的领先地位。

更何况,随着2纳米制程的推进,3纳米和2纳米并行布局,能让台积电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底气。

这次事件也反映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一个趋势。先进制程的产能竞争,会成为接下来几年的核心主线。

AI技术一直在渗透,对芯片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台积电的扩产,只是这个大趋势下的一个缩影。毫无疑问,半导体行业的资本竞赛还会继续。

后续2纳米、1纳米等更先进制程的竞争会更激烈,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得提前布局。而台积电和英伟达的深度绑定,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合作范本,毕竟在技术门槛越来越高的今天,单打独斗已经很难走得远了。

要不要我帮你把文章中的关键数据可视化图表做出来,让读者更直观看到台积电产能变化和资本支出调整?

来源:史观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