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地球”的项目已被揭露,令研究人员担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1:26 1

摘要:最近这阵子,气候变化的话题总绕不开极地冰盖融化的坏消息。北极和南极的冰层融化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快上两三倍,海平面上升的威胁越来越近。就在这种背景下,2025年9月9日,一篇发表在《Frontiers in Science》上的报告像一盆冷水泼醒了不少人。

最近这阵子,气候变化的话题总绕不开极地冰盖融化的坏消息。北极和南极的冰层融化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快上两三倍,海平面上升的威胁越来越近。就在这种背景下,2025年9月9日,一篇发表在《Frontiers in Science》上的报告像一盆冷水泼醒了不少人。

这份报告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冰川学家马丁·西格特领头,集结了42位来自全球的极地专家。他们直截了当地审视了五种针对极地的地球工程方案,这些方案原本被一些人当成救命稻草,但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们非但帮不上忙,还可能雪上加霜。

从2024年底开始,西格特和他的团队就注意到硅谷一些基金会开始投钱搞小型实验,比如北极海冰喷水加厚测试啥的。他们觉得不能坐视不管,就拉起跨国小组,涵盖了英国南极调查局、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挪威极地研究所等机构。

整个评估过程花了几个月,团队通过视频会议交换卫星数据、冰芯样本和气候模型,还派人去格陵兰和南极实地取样。报告一出,当天下载量就破五千,BBC和CNN赶紧跟进报道。

西格特在采访中说得很直白,这些方案大多停留在电脑模拟阶段,没经过大规模实地检验,忽略了极地环境的复杂性。极地不是实验室,那里风大浪急,冰山随时能撞船,设备一坏就全盘皆输。更别提国际条约的限制,南极条约要求任何干预都得过环境评估关,这些项目根本过不去。

现在说说那五种方案到底是啥,为啥让专家们这么担心。

第一种是平流层气溶胶注入,简称SAI。听起来挺科幻:往大气层高空喷硫酸盐颗粒,反射阳光,降低极地温度。理论上能快速降温,但实际操作呢?

需要飞机或气球每年喷射上百万吨颗粒,成本得几百亿美元起步。一旦停喷,气温反弹更快,极地冬季还不管用,因为没阳光反射。更糟的是,它可能改变全球降雨模式,南半球干旱加剧,影响农业和水资源。

报告里引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数据,显示SAI的副作用包括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增多,对极地生态链是致命打击。想想看,磷虾和海豹的食物链一断,企鹅和鲸鱼就遭殃,整个海洋食物网崩盘。

第二种是海底帘子或海墙。想法是建巨型帘状结构,挡住暖流接近格陵兰或南极冰架。听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屏障,但部署在千米深海床,锚定需要大批船只。南极周边冰山密集,过去十年里研究船去那儿都得冒多次迫降风险。

报告估算,单这项初始投入超800亿美元,后续维护得几十年不停。效果呢?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最多只缓0.5厘米,还可能扰乱洋流,导致局部冷却却全球变暖加速。

法国气候专家瓦莱丽·马松-德尔莫特提供了南极实地数据,她十年考察经验显示,这种干预会干扰冰架底部融水流动,引发意外崩解。国际关系上也麻烦,南极条约下各国得共识,但谁出钱谁管事?俄罗斯和美国在北极的领土争端本就多,这帘子一建,准得吵翻天。

第三种针对海冰的恢复,比如喷洒海水加厚北极浮冰。方案是泵海水到冰面,让它冻结增加厚度,维持覆盖面积。硅谷有个项目已经小规模测试,但报告指出,设备得耐零下40度风暴,分布在碎裂浮冰上,物流链跨国际海域。

数百万台泵浦怎么运?因纽特社区反对,因为这会干扰他们的捕鱼和迁徙路径。生态风险更大:喷水可能带入污染物,加速永久冻土解冻,释放更多甲烷温室气体。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冰芯研究显示,类似干预会扰乱土壤微生物,放大碳循环失衡。

成本上,报告算了笔账,每年维护费相当于几个小国预算,却只能延缓夏季冰盖消失几年。专家海蒂·塞韦斯特尔说,这不治本,还可能误导政策,让化石燃料行业觉得有后路,不急着转型。

第四种是冰盖底部抽水。针对南极冰盖,钻深井抽融水,减缓冰体滑移。想法是减轻底部压力,稳住冰流。但地质不确定性太高,抽一处水可能加速邻近区域崩解,局部洪水威胁翻倍。

马萨诸塞大学地质学家罗布·德孔托用模型模拟,显示到本世纪末,这方案覆盖的变暖效应不到10%,其余还得靠减排。钻探本身就费劲,南极冰层厚达4公里,设备得扛高压和低温,过去实验故障率高。

加上生态影响:抽水改变地下水文,威胁地下湖泊的独特微生物群,那些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一碰就灭绝。报告强调,这忽略了冰盖的动态响应,局部修复往往引发连锁破坏。

第五种是海洋铁肥料投放。撒铁颗粒刺激浮游植物生长,吸收二氧化碳。南大洋铁缺乏,这理论上能锁碳,但过去实验显示,过量铁引发藻华爆发,消耗氧气形成死区,鱼类迁徙路径中断。蓝鲸和磷虾首当其冲,食物链断裂波及全球渔业。

报告引用2010年代的实地测试,藻华覆盖数万平方公里,持续几个月。成本不高,但治理难,南极条约禁大规模投放,因为缺乏共识。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分歧大,原住民权益被忽略,因纽特人靠海生活,这么一搞他们的生计就没了。

这些方案的共同问题显而易见:技术不成熟,物流噩梦,成本天文数字,风险层层叠加。报告用六项标准评估:有效性、可行性、成本、环境影响、治理和伦理。每项都挂了红灯。西格特团队整合了卫星影像、冰雷达和生物数据库,确保结论站得住脚。发布后一周,媒体炸锅。

《卫报》在9月10日发社论,引用成本估算,警告这些项目会占用减排资金。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在9月11日采访悉尼海洋专家,比作珊瑚礁干预,解释浮游循环中断的连锁效应。CNN切换到阿拉斯加渔民镜头,展示冰薄捕鱼减产,呼应社区影响章节。到9月15日,欧盟气候简报引用报告,推动新兴技术审查框架。

这事儿为什么这么闹心?因为极地是地球的空调,冰盖融化不只淹城市,还放大全球变暖。北极海冰从1980年代起缩水40%,南极冰架裂缝扩展加速。报告戳中要害:这些工程是治标不治本,分散注意力,让政客和企业拖延减排。

巴黎协定目标是2050年净零,这些方案充其量延缓几年,却可能制造新危机。想想看,花几千亿建帘子,却忽略风能和太阳能的成熟路径,多亏?原住民组织如因纽特循环面孔协会公开谢作者,强调社区声音得进决策。

从更广角度看,这报告反映科学界的责任感。过去地工程讨论总带争议,有人觉得是最后手段,有人视作禁忌。西格特他们没全盘否定研究,而是呼吁基础科学投入,搞清极地动态再谈干预。

这波讨论还在发酵,哥本哈根会议脚步近,全球共识呼之欲出。说到底,这报告不是泼冷水,而是提醒大家脚踏实地。气候危机不是靠高科技捷径过关,得从源头减碳,转型能源。

极地专家的担忧接地气:他们不是反对创新,而是怕好心办坏事。那些方案听起来牛,但一拆解,全是坑。科学界这回集体发声,等于给决策者画红线:别走弯路,直奔减排。长远看,这能救地球,也救我们自己。毕竟,冰融了,海平面涨了,谁都跑不了。

来源:恰似江楼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