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站在日落大道的街角,那一刻,我傻了。 真的傻了。 我以为我认识洛杉矶。 电影里那个,有棕榈树,有好莱坞标志,有比佛利山庄豪宅的洛杉矶。 我以为我只需要一张地铁票和一双腿,就能征服这座城市。 可现在—— 我站在这里,一个小时了。 手机地图上的路线显示,我要去的
我站在日落大道的街角,那一刻,我傻了。 真的傻了。 我以为我认识洛杉矶。 电影里那个,有棕榈树,有好莱坞标志,有比佛利山庄豪宅的洛杉矶。 我以为我只需要一张地铁票和一双腿,就能征服这座城市。 可现在—— 我站在这里,一个小时了。 手机地图上的路线显示,我要去的地方,开车只要十五分钟。 可我没有车。 我眼前是八个车道的车流,像一条永不停歇的钢铁河流。 每一辆车都像一个独立的星球,里面的人看着手机,喝着咖啡,听着音乐。 而我,站在路边,像个被潮水冲上岸的异物。 空气里全是汽油的味道,混着热浪从柏油马路上蒸腾起来。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tou: 在这里,没有车,你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一座摊开的城市,大到不像城市
你必须先明白一件事。 洛杉矶不是一个“城市”。 它是一个概念。 它是一堆由高速公路串起来的小镇、社区、卫星城的集合体。 它的面积超过一千二百平方公里,比十个巴黎还大。 可它的人口,却只有巴黎的三分之一。 你能想象那种密度吗? 它不是向上长的,像纽约或者香港,把所有东西都塞进一个紧凑的空间。 它是向四周无限摊开的,像一张被扔在地上的巨大披萨。 从市中心的摩天大楼,到圣莫尼卡的海滩,开车要一个小时。 从好莱坞的山上,到帕萨迪纳的玫瑰碗,开车也要一个小时。 所有的一切,都被距离拉扯的变形。 我问一个在咖啡店打工的墨西哥裔小哥,他住在哪。 他指了一个方向,说:“东边,开车过来一个半小时。” 我问他每天都这样吗? 他擦着杯子,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说:“对啊,这里所有人都这样。” “所有人”,这个词像一记重拳打在我脸上。 我看着窗外滚滚的车流,第一次理解了,这座城市的运转逻辑,不是靠人,是靠发动机。 在这里,你的活动半径,不是你的体力决定的,是你的油箱大小决定的。
二、我的第一次地铁体验:一场社会学观察
“你可以坐地铁啊!” 来之前,朋友这么告诉我。 于是我充满信心的走进了地铁站。 那是我对洛杉-矶公共交通幻想破灭的开始。 车站里空荡荡的,只有零星几个人。 空气里有一种复杂的味道,是尿骚味、消毒水味和一种说不出的甜腻味道的混合体。 墙上全是涂鸦,有些画的很棒,有些只是潦草的符号。 我买了一张TAP卡,刷卡进站。 车来了。 车厢里的人,让我瞬间紧张起来。 一个穿着破烂外套的男人,在对着空气大声的说话,时而愤怒,时而大笑。 一个女人推着一辆装满全部家当的购物车,占据了半个车厢。 几个年轻人放着巨大声的嘻哈音乐,眼神警惕的扫视着每一个上车的人。 我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把背包紧紧的抱在怀里。 这不是通勤。 这是一场移动的社会底层生活展。 我不是说他们有什么错。 我只是突然明白了,在洛杉矶,地铁不是为游客和白领准备的。 它是那些没有选择的人的最后选择。 是那些买不起车,付不起油费,甚至没有驾照的人的避难所。 车厢摇摇晃晃,窗外的景色从高楼变成矮房,再变成荒地。 一个小时后,我终于到了圣莫尼卡。 我走出车站,呼吸到海边新鲜空气的那一刻,感觉像是从另一个世界穿越回来。 我查了一下地图,如果开车,同样的路程,只需要二十五分钟。 那一刻,我懂了。 在这里,选择公共交通,你付出的不仅是时间,还有一种巨大的心理成本。
三、距离的暴政:从A点到B点的绝望
在洛杉矶,最奢侈的东西不是金钱,是“附近”。 没有什么东西是“附近”的。 你想去格里菲斯天文台看夜景? 很好,它在山顶上。 没有公交车能直接到。你要么开车上去,要么坐地铁到一个遥远的站,然后打车。 我试了后者。 从好莱-坞的酒店出发,坐地铁,转公交,再等Uber。 等我终于站在天文台,看到那著名的好莱坞标志时,已经过去了两个半小时。 而回程,因为是晚上,Uber的价格翻了三倍。 一个司机接了单,五分钟后又取消了,理由是“上山的路太堵”。 我站在山顶的寒风里,看着山下那片璀璨的灯海,感觉自己像被困在一个孤岛上。 那片灯海,每一盏灯都代表一辆车,一个自由移动的灵魂。 而我,只能绝望的在手机上一次又一次的刷新打车软件。 还有一次,我想去盖蒂中心看展览。 地图上看起来不远,就在城市西边。 我天真的以为,可以像在欧洲一样,坐个公交慢悠悠的晃过去。 结果是,我需要换乘三次公交车,全程耗时接近三个小时。 当我终于到达那个建在山顶的艺术殿堂时,我累的只想找个地方坐下,对那些梵高和伦勃朗的杰作,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 我花了三个小时,跨越了半个城市,只是为了“到达”。 而那些开车的人,可能只是在某个午后,心血来潮的说一句“我们去盖蒂中心喝杯咖啡吧”,然后半小时后,他们就真的坐在了那里。 这就是差距。 一种因为交通工具而产生的,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 在这里,自由不是天赋的,是汽油赋予的。
四、燃烧的钱包:Uber账单比电话号码还长
“没车就打Uber嘛,很方便的。” 这是另一个经典的“何不食肉糜”式的建议。 是的,Uber很方便。 前提是,你的钱包够厚。 在洛杉矶,Uber不是一种日常交通工具,它是一种金融产品。 它的价格像股票一样实时波动。 早上七点,上班高峰期,价格x2。 下午五点,下班高峰期,价格x2.5。 晚上十点,酒吧散场,价格x3。 如果碰上体育比赛或者演唱会结束,恭喜你,你可能会看到x5的“动态定价”。 我从洛杉矶国际机场(LAX)到市中心的酒店,短短三十公里,花了我80美金。 这笔钱,在东南亚可以住上五星级酒店,在欧洲可以买一张跨国火车票。 在这里,它只够让你从机场出来。 有一天,我计划了一个“完美”的行程:上午去环球影城,下午去比佛利山庄,晚上去圣莫尼卡码头看日落。 听起来很棒,对吧? 一天的Uber费用下来,200美金。 这还不包括门票、吃饭和任何购物。 仅仅是移动的成本,就足以让一个普通游客破产。 我开始学会了精打细算。 每次出门前,要同时打开Uber和Lyft两个软件比价。 要研究什么时间段是平峰期。 要为了省十块钱,愿意在路边多等二十分钟。 我感觉自己不像个游客,像个在城市里打游击的士兵,每一次移动都要计算成本和风险。 一个Uber司机跟我聊天,他是个来洛杉矶追梦的演员。 他说:“你知道吗,在这里,我们不说‘我爱你’,我们说‘我愿意开车去机场接你’。这才是最高级的承诺。” 我笑了,笑的有点心酸。
五、人行道:一个被遗忘的装饰品
洛杉矶当然有人行道。 但这里的人行道,很多时候不是用来走的。 它是一种城市规划的礼节性存在,像西装上的口袋巾,只是为了证明“我们有这个东西”。 在很多区域,特别是广阔的郊区,你会看到宽阔的,崭新的,空无一人的人行道。 它旁边是六车道甚至八车道的马路,汽车以一百公里的时速呼啸而过。 你走在上面,会感觉自己非常渺小,非常不合时宜。 像一个闯入了高速公路的蚂蚁。 所有的店铺,所有的餐厅,所有的购物中心,它们的大门都不是朝向人行道的。 它们的大门,朝向巨大的停车场。 设计逻辑非常清晰:你是开车来的,你会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从停车场走进建筑。 没有人预设你会“走”过来。 我有一次试图从一家超市,步行到一公里外的另一家咖啡店。 我走在空旷的人行道上,感觉所有车里的人都在看我。 他们的眼神里没有恶意,只是一种纯粹的好奇,仿佛在看一个珍稀动物。 “这个人为什么在走路?” 走到一半,人行道突然就断了。 前面是一个高速公路的入口匝道。 我只能尴尬的掉头,再走回超市,打了一辆Uber。 五分钟的车程,花了我十五美金。 那一刻,我彻底放弃了用双腿探索这座城市的幻想。 在这里,腿的功能,只是用来在油门和刹车之间切换的。
六、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它是一个器官
在纽约,人们见面会聊天气,聊房租。 在洛杉矶,人们聊交通。 “你今天堵了多久?” “405高速今天又完蛋了。” “我找了半个小时停车位。” 这些是洛杉矶人社交的开场白。 汽车在这里,已经超越了交通工具的属性。 它是一个移动的私人空间,一个身份的标签,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人们在车里化妆,吃早餐,打电话,开视频会议,甚至哭泣。 车是他们的办公室,是他们的餐厅,是他们的移动城堡。 一个人的车,能告诉你很多关于他的信息。 开一辆破旧的丰田,可能是个学生或者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 开一辆特斯拉,可能是个科技新贵。 开一辆巨大的皮卡,可能是个住在郊区的蓝领。 开一辆敞篷野马,可能是个永远在追逐青春的中年人。 我认识的一个本地朋友,他告诉我,他无法想象没有车的生活。 “没有车,我怎么去冲浪?怎么去徒步?怎么去见我那些住在不同城市的朋友?” 他的生活,他的社交圈,他的爱好,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可以随时开车去任何地方”这个基础之上的。 剥夺了他的车,就等于剥夺了他的生活方式。 我问他:“那你们不觉得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很浪费生命吗?” 他耸耸肩,说:“我们称之为‘独处时间’。可以听播客,可以思考人生。习惯了。” “习惯了”。 这个词,我在孟加拉听过,也在洛杉矶听到。 人类的适应能力,真是个可怕的东西。
七、超市采购:一场需要周密计划的远征
在中国,或者任何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买菜是一件多么日常的事情。 下楼,拐角,就有一个菜市场或者便利店。 在洛杉矶,买一次菜,像是一场军事行动。 首先,你要选定一个大型超市,比如Trader Joe's, Ralphs, 或者Whole Foods。 这些超市通常不在居民区里,而在巨大的商业广场(Plaza)里。 然后,你要规划好路线和时间,避开高峰期。 最后,你要确保自己能把买的东西运回来。 我第一次尝试自己去超市,彻底失败了。 我坐公交车到了最近的一家Ralphs,花了一个小时。 我在里面买了一周的食物:牛奶,鸡蛋,蔬菜,肉,还有两大瓶水。 结账的时候,我看着堆满购物车的战利品,突然意识到一个致命的问题: 我怎么把它们弄回去? 两大袋东西,加起来至少有二十公斤。 我不可能提着它们再走十分钟去公交站,再挤一个小时的公交车。 最后,我只能在超市门口,又打了一辆Uber。 司机看到我的两大包东西,皱了皱眉头,但还是帮我塞进了后备箱。 那一趟车,花了我30美金。 我买东西一共才花了60美金,运费就占了一半。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轻易去超市。 我开始依赖外卖软件。 但外卖的费用更高,除了运费,还有服务费,还有给外卖员的小费。 一顿十美金的饭,送到手里可能要二十五美金。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里的人习惯一次性采购一两个星期的食物,把冰箱和储藏室塞的满满的。 因为“出门”这件事本身,成本太高了。 这种生活方式,彻底重塑了人和食物的关系。 食物不再是日常的,新鲜的,随手可得的。 它变成了需要计划,需要储存,需要一次性大量购入的“物资”。
八、两个洛杉矶:车窗内外的平行世界
在洛杉矶待久了,你会发现这里其实有两个城市。 一个,是给有车的人的。 这个城市是光鲜的,便利的,充满无限可能的。 你可以住在马里布的海边别墅,开车去比佛利山庄的米其林餐厅吃饭,再去好莱坞看一场首映礼。 城市地图在你面前是一张平面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画卷。 高速公路是你的血脉,汽油是你的能量。 另一个,是给没车的人的。 这个城市是割裂的,困难的,充满障碍的。 你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公交线路和地铁站周围的几公里内。 每一个地点之间,都隔着遥远的距离和高昂的打车费。 你看到的洛杉矶,是公交车的脏窗户,是地铁站的阴暗角落,是漫长等待的无聊时光。 这两个世界,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却几乎永不相交。 开车的人,从地下车库直接上高速,再进入另一个地下车库。 他们很少真-正的走在街上。 而没车的人,则暴露在城市的噪音,污染和不确定性里。 我曾经在一个富人区的公交站等车。 旁边就是一排排修剪整齐的草坪和价值千万美金的豪宅。 我看着一辆辆保时捷和宾利从我面前安静的滑过,车里的人甚至都没有看我一眼。 在他们眼里,我可能和那个公交站牌一样,只是一个静止的,无意义的背景。 那一刻的疏离感,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我明白了,车,在这里,就是一道看不见的墙。 它隔开的,不仅仅是空间,还有阶级。
结尾:天使之城的另一张脸
飞机从LAX起飞,我从舷窗往下看。 夜晚的洛杉矶,像一张铺在大地上的,巨大的金色蛛网。 那些发光的线条,就是高速公路。 城市的脉搏,在这些血管里日夜不停的流动。 我突然不恨它了。 我只是理解了它。 洛杉矶不是为步行者设计的,它的基因里就刻着汽车文化的烙印。 它是美国梦的一个极端样本:追求个人空间,追求自由移动,追求用钢铁和速度来定义生活。 在这里,“没车等于没腿”不是一句夸张的抱怨。 它是一种陈述,一种对城市生存法则的客观描述。 这次旅行之后,我再也没有抱怨过我所在城市的地铁有多拥挤。 也再也没有觉得,下楼就能买到东西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因为我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座巨大的城市。 在那里,有四百万人,每天把生命中的几个小时,奉献给一条叫做“高速公路”的神祇。 他们用这种方式,换取一种叫做“洛杉矶生活”的东西。 洛杉矶不是地狱,它只是展现了过度依赖汽车的现代文明,最终会走向何方。 它是一面镜子。 我们只是太习惯活在自己熟悉的城市逻辑里,才会觉得那是异类。 其实,那只是别人每天的现实罢了。
洛杉矶旅游出行Tips:
给那些和我一样,想不开要去洛杉矶体验“无腿”生活的朋友们:
租车,租车,还是租车!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说三遍。如果你有驾照,并且预算允许,不要犹豫,立刻租车。这是体验洛杉矶最基本,也是唯一正确的方式。记得提前预定,并且购买全额保险。
如果真的不能租车:
选对住宿地点! 这是你生存下去的关键。把酒店或者民宿定在交通极其便利的地方,比如好莱坞星光大道附近(靠近地铁红线),或者圣莫尼卡(靠近地铁E线)。这样至少能保证你在一个核心区域内可以活动。绝对不要为了便宜住在鸟不拉屎的郊区,你会把省下的房费双倍花在打车上。
办一张TAP卡: 这是洛杉矶的公交一卡通,地铁和公交车都能用。可以在任何地铁站的自动售票机上购买和充值。虽然公共交通体验不佳,但短距离或者去特定景点(比如环球影城有地铁直达),它还是能帮你省点钱。
善用Uber/Lyft的拼车功能: Uber Pool或者Lyft Shared可以让你和同路的陌生人拼车,价格会比自己单独叫车便宜很多。缺点是会绕路,耗时更长,但总比没有好。
降低你的期望值: 不要妄想一天之内跑遍全城。一天能顺利的玩一到两个大区域,就已经非常成功了。把行程安排的松散一些,享受慢节奏,否则你会被漫长的交通时间逼疯。
研究公交线路: 谷歌地图在洛杉矶非常准确。出门前查好公交路线和到站时间。有些线路(比如去格里菲斯天文台的DASH巴士)是专门为游客设计的,相对安全和方便。
安全第一: 晚上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尤其是一个人。市中心(DTLA)和一些地铁站周边区域的治安状况不佳,天黑后最好选择打车。
带上一个大容量充电宝: 你会一直需要用手机查地图,叫车,打发漫长的等车时间。手机没电在洛杉矶,比没腿还可怕。
来源:头号英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