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落地月余:20%利率“新红线”压顶,967家平台“上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20:34 1

摘要:10月1日,行业屏息观望已久的《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规”)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并严格控制在年化利率24%以内;同时,对合作平台实施“白名单”管理,强化银行自主风控责任。

寒冬尚未来到,助贷行业却提前感受到了一场寒风扑面的洗礼。

10月1日,行业屏息观望已久的《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规”)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并严格控制在年化利率24%以内;同时,对合作平台实施“白名单”管理,强化银行自主风控责任。

新规落地不到一个月,监管收紧的风声再次传来——有报道称,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近期已接到监管窗口指导,要求进一步压降个人贷款综合成本至20%。

“从24%到20%,看似只有4个百分点的调整,却足以让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型彻底重构。”一位头部消费金融公司风控人员如此形容当下的处境。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120家金融机构已经披露了助贷合作“白名单”,约967家合作平台拿到了“上岸”的入场券。

这些看似已经上岸的头部玩家,实则站在了新一轮盈利模式与市场格局的洗牌重构中,更有腰尾部玩家头顶着不断收紧的“红线”,在为生存挑战铤而走险。

彼时野蛮生长的助贷行业,如今正站在命运转折的十字路口。监管的接连发力彻底终结着行业的“躺赚”时代,推动其从依靠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粗放增长,转向一场围绕风控能力、资金成本与合规深度的“合格者游戏”。

经过这次洗礼之后,助贷行业命运几何?又将呈现怎样的业态?

早在助贷新规落地之前,行业最为关注也探讨最多的莫过于24%的利率限制。

“这条一落地,相当于直接打在36%高息网贷产品的‘七寸’上。”一位头部消金机构的从业者向数科社解释道,24%和36%是行业在提及最高利率上限时的两个标准,通常认为24%是法律强制保护的利率上限,36%是法律认定的高利贷红线。

近两年,不少助贷平台打着24%的对客利率幌子,向借款人额外收取咨询费、顾问费、增信服务费或会员权益费等费用,从而将综合利率推高至36%。在中小助贷平台不断发酵呈扩散之势的“双融担”模式,便是代表模式之一。

所谓“双融担”模式,简单可理解为将36%的息费设置拆分为两部分,分别通过不同的融资担保主体实现:一份是正常明确年化贷款利率在24%以内的担保型借款合同;另一份是由融资担保公司收取年化利率在12%以内的担保咨询费或担保信息服务费。

这种操作表面上看虽然分散了风险,实则形成复杂的担保链条,加大了借款人的债务脆弱性。事实上,现在尚存或过往存在36%产品的助贷平台一直是暴利催收投诉的重灾区。而此次新规中明确,禁止增信服务机构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变相提高费率。意味着,这种打“擦边球”的高息模式或将难以为继。

当下,24%正在成为助贷行业一条不可逾越的新“红线”,且这条“红线”在持续收紧。据第一财经报道,多家消金机构已接到监管窗口指导,要求进一步压降个人贷款综合成本至20%,此外,还拟将担保增信业务余额上限从当前不超过贷款总额50%进一步压缩至25%,且ABS、金融债等融资工具发行受到限制。

监管的连续加压背后,无不体现出利率降压对于行业现阶段发展的意义所在,以及推动消费金融行业回归本源、消除潜在金融风险的决心。

从成本结构看,资金成本与风险水平是影响定价的关键。但在过去的2024年,助贷行业整体呈现出资金成本下降,客户综合成本和不良贷款比例却持续走高的吊诡迹象。

这一迹象形成的根源在于,大部分助贷平台都放宽了对“高风险高收益”风险定价模型的比例限制。尤其以中小助贷机构为代表,想要通过增加36%资产占比的方式来稀释逾期率,结果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却导致高逾期率问题日益恶化。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新规的落地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通过设立利率“红线”,倒逼行业建立更精细化的风险分级与定价体系,继而推动行业从“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粗放模式,转向构建自主风控能力和精细化运营能力。

监管的铁腕重塑了助贷行业的游戏规则,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化为一场阵痛在市场传导开来。

经常在网贷平台周转资金的小武最近有些发愁,“两三个平台的额度突然就清零了,以前几乎秒批的平台现在也通过不了了”。小武17岁就到社会闯荡,但因学历太低,一直靠打零工度日,没有稳定收入更没有固定资产。

“银行是肯定贷不下来,都是找平台中介,还不上的时候就几个平台周转,基本都是秒到账,贷了好几年了。”小武说他在一些常用的助贷群里早就刷到了监管收紧的风声,但没想到这次新规“红线”隔离的那么彻底。

自新规落地以来,像小武一样开始被助贷平台拒之门外的客户不在少数。10月起,多家头部平台均已切断了对综合年化利率超24%以上中小平台的导流入口,即便是24%以上业务占比有限的头部助贷平台,其也已主动收敛业务边界。

有银行风险管理人士表示,过高的利率本质上是对客户的反噬。但新规针对24%—36%这部分年化利率助贷产品的处理方式仍然存在争议。

对此业内存在两种看法,一是从严解读,新规明确划分出24%的综合融资成本红线,就是要助贷机构以后不得涉足年化利率超过24%的个人消费金融贷款业务。若从宽解读,助贷机构或许仍能继续拓展年化利率上限36%的消费金融贷款业务,但超过年化利率24%的助贷业务将不受法院支持。

一个迹象是,今年年中开始,已有不少受理法院认可网贷平台(主要为小贷公司)的金融机构身份,并参照24%利率执行。这意味着,新息费“红线”划分之下,“高利率高收益”的风险定价模型或早晚会被自行逼退瓦解。

然而,无法忽略的是,24%—36%助贷业务过往所对应的客群信贷需求并不会消失。新规落地后,一批被称为“月系融担”的短期高息平台浮出水面,瞄准了像小武这样被主流平台清退的用户。

“月系融担”的主要特征是借款周期短,期限多为1个月或更短。放款金额在3000-5000元,有融资担保公司参与,平台借助牌照支持,将高利率包装为担保费,通过“低息+高额担保费”的结构,将实际年化利率直线拉升。

一条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的投诉内容显示,该用户的一笔4000元借款,一个月还款后产生的综合年化利率接近440%。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前风险更甚的黑网贷、“租机套现”等高息贷款乱象亦在暗中滋生。

有业内人士分析,涌向这类高风险借贷产品的客户多为借新还旧的多头借贷者,这种新规冲击带来的“阵痛”是结构性的且在意料之中的,短时间内不会平息。

当息费“红线”这一硬约束不断收紧,依赖第三方兜底的担保增信模式被进一步腰斩,宣告着助贷行业曾经的“躺赚”时代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风险管理更加公开透明的“白名单时代”。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实行“白名单”管理,并严禁与名单外机构合作。早在新规落地几个月前,就已有多家金融机构提前行动,陆续披露助贷业务合作机构。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日前发文称,截至10月底,已有约120家金融机构披露了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另据《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0日,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与17家民营银行共披露967家合作平台,多家金融机构披露的合作平台数量超过50家,如微众银行共披露382家,数量居首。

当前披露的名单呈现两大特征:一是资源向头部集中,合作方高度集中于蚂蚁、京东、字节跳动、度小满、信也科技等头部平台,在“白名单”中频繁出现;二是合作机构涵盖多种机构类型,大致包括纯助贷平台、联合放贷的合作持牌金融机构、合作担保增信业务的融担公司三类。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新规无论是压降息费“红线”,还是推进“白名单”管理,都加速了行业分化趋势——将不合规、风控薄弱的小规模助贷机构软性淘汰,利好收费模式成熟的头部机构形成头部阵营,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当前银行优先选择头部机构合作,核心逻辑在于这些平台具备合规资质、成熟风控能力与庞大用户基础,能够有效降低合作风险。因此,“头部化”合作趋势并不会必然形成行业垄断,反而将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与规范化发展。

从市场空间来看,新规的24%息费“红线”对整个市场业务规模进行了遏制,给头部机构和腰尾部机构都带了不同的挑战。

据艾瑞咨询《2025年中国网络助贷行业研究报告》估测,新规出台之前助贷行业预计2025年底24%以上业务余额规模达到10254亿。而新规出台之后,这一数字预计将在8306亿左右,相较新规之前降低19%。其中,腰尾部平台预计余额较之前降低了27.7%。

报告指出,新规对24%以上助贷业务的费率、成本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是综合融资成本封顶后,综合费率难以达到以往水平。另一方面,新规导致不少资金方收缩资金规模,导致资金成本上升。

综合影响后,预计24%以上业务利润率预计下降3%~6%,头部机构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而腰尾部助贷平台则直接面临亏损或被迫出场。

当下来看,阵痛还在持续,监管的刚性约束正在倒逼助贷行业的价值重构。而在24%甚至20%的利率天花板下,能否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薄利多销",并通过场景融合、数据挖掘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成为决定机构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

阵痛之后,这将不再是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野蛮游戏,而是一场属于技术、风控与合规"合格者"的长期竞赛。

来源:数科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