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十五五” 问道新征程⑪丨构建新型城乡人地和谐共生关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9:18 1

摘要:“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意义重大。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精准把握国家宏观战略导向,为中原儿女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支撑,今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

编者按:“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意义重大。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精准把握国家宏观战略导向,为中原儿女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支撑,今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擘画“十五五” 问道新征程》,特邀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十五五”规划的时代背景、核心内涵及战略路径展开权威解读与学理阐释,并紧密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为河南在“十五五”期间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2025年10月,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称《建议》)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人口结构变化给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提出新课题”,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省情)、农业农村发展(农情),是中国国情、农情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省份;作为粮食大省,河南省人地关系紧张,粮食生产责任重、生态资源压力大、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相对低、人口流失多,农业强省建设更具挑战性和艰巨性。我国“三农”问题的难点是“三粮”问题,即粮食安全、粮区发展、粮农增收问题,河南“三粮”问题在全国尤为严峻。河南农业强省建设既是探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中原道路,又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河南担当。根据省情和农情切实落实《建议》,守住基本“粮”、抓住关键“地”、瞄准根本“人”,统筹“粮-地-人”复杂关系,河南省通过协调人地关系促进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提高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进而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一、粮区“粮食+打工”经济模式:河南农业“大而不强”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夏粮大省,粮食生产责任重,农民收入水平低;同时又是人口大省,外流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耕地面积大,资源压力重,土地资源约束紧。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河南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和外出劳动力对外省的贡献,导致人地关系失调。由于资源、历史、区位、政策等原因,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农业要素非农化,出现以中部地区最为突出的农业大省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低,粮食大县财力弱的现象,以河南省的商丘、周口、驻马店和信阳黄淮四市为典型,形成粮区“粮食+打工”经济模式,农业大而不强。粮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着突出的土地资源缺、经济水平低和农村社会问题多等难题,自然、经济和社会问题相互掣肘,“粮-地-人”关系失调,陷入低水平发展困局。

河南省农业强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叠加于农业大市、粮食大县,出现种粮收入低、非农就业机会少、人口流失多、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户严重分化,土地功能冲突,“人”与“地”双重变化使传统农业阶段的人地关系失调,造成粮食生态成本高、生产成本高和政策成本高“三高”并存,弱化粮食安全根基,制约粮区现代农业发展,挤压粮农增收空间。协调人地关系,成为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亟须通过调整“粮-地-人”关系,推进产业融合的新型工业化和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突破发展困境,农业由大变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省建设。

二、协调人地关系,系统性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重人地关系关乎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省目标的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障粮食安全,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和生态支撑能力,人地自然关系是供给保障强的资源条件,是以“绿”为底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应用绿色化、数字化新质技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现代要素集约节约,提高生产效率,人地经济关系是科技装备强和经营体系强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智慧农业的技术条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人地社会关系是经营体系强的利益要求,也是维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的制度保障。和谐的人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耦合“粮-地-人”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和抗风险功能,是发挥产业韧性、系统性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化农业,在人地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重关系相互作用下形成产品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组织竞争力和产业环境竞争力四个层次农业产业竞争力,是农业产业竞争力强的体系完整性要求,也是农业强省以自身特色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分工的必要条件。

三、优化人地产业关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调整人地产业关系促进产业融合,是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和粮区经济结构升级的现实选择。土地密集型粮食生产应用现代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释放的“人”,通过延长产业链和非农化就业,从粮食生产短链“减人”转变为粮食产业长链“增值”,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是,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地”,这就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用地结构。面对 “保地种粮”与“占地兴业”的问题,需要全方位优化“粮-地-人”系统。提升种粮农民职业能力,促进离土农民转业,提高农民新岗就业能力。稳定耕地面积,以质量提升和生态改善提升粮食产能。落实《建议》提出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集约利用土地,以挖掘土地潜力,发展二、三产业。通过稳定耕地存量,用好建设用地增量,实现粮食产业延链增值、农业结构升级增效和农民多渠道增收。种粮土地要提升质量和集约利用,提高劳动效率,提高种粮收益。高效利用建设用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创造就地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务工收入。

四、改善城乡人地关系,促进城乡全面深度融合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加快资源要素城乡公平流动和优化配置。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城乡分离条件下的土地、劳动和资金等资源要素非农化、城镇化的单向流动的必然结果。当前进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城乡融合阶段,随着农民离农、离土、离乡,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就业,人口转移进城,需要地随人动,以产业振兴带动人口聚居。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生产集约,产业集聚,布局集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宅基地“三权”分离改革,探索农地承包权和宅基地资格权的自愿有偿退出,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议》提出“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在城乡融合中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两有”共同作用,促进人地资源要素的公平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土地增值、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率,维护社会公平。

五、构建新型城乡人地和谐共生关系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城乡人口变化趋势,重构城乡人地关系和谐共生的新形态、新结构和新格局,探索城乡人地关系的新功能、新模式与新路径。在迁移机械增长率和出生自然增长率“双降”条件下,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和结构变老的“双变”叠加,人地关系变化加剧,城乡关系和产业关系互动,客观要求统筹城乡关系和产业关系。建设农业强省背景下粮食大县统筹城乡和产业两个“融合”,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城镇化,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挥县域联通城乡的纽带作用,统筹规划城乡土地、生态和产业布局,以县城为龙头,梯次推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和中心村庄建设,城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健全城乡产业融合体系,产业链双向延伸,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现代要素下乡,乡村特色产业、农旅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储运融城,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实现“人-地-业”全县域匹配,地活业兴、业兴人聚,人聚城荣、城荣农强。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河南省要抓住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的窗口期,通过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城乡和产业融合,统筹“粮-地-人”复杂关系,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破解粮区发展困局,培育现代化新型粮农,加快农业强省建设,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作出河南贡献。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