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列列钢铁“巨龙”穿山越岭,呼啸而过,将中国云南的瑰丽风光与老挝琅勃拉邦的千年古韵紧密相连。中老铁路,这条承载着两国人民梦想与希望的钢铁丝路,不仅改写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版图,更成为新时代友谊与合作的黄金通道。
编辑 | 华南
中老铁路“复兴号”动车组正在经过元江双线特大桥(殷学合/摄)
一列列钢铁“巨龙”穿山越岭,呼啸而过,将中国云南的瑰丽风光与老挝琅勃拉邦的千年古韵紧密相连。中老铁路,这条承载着两国人民梦想与希望的钢铁丝路,不仅改写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版图,更成为新时代友谊与合作的黄金通道。
“把中老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中老铁路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也成为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昆明局集团公司”)践行使命、接续奋斗的行动指南。自2021年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昆明局集团公司不仅扛起铁路运维与沿线建设的重任,更以青年人才为中坚力量,在这条跨国“黄金通道”上书写青春答卷。
精检细修,筑牢基石
——在“维护好”中彰显青春担当
中老铁路穿越三大山脉、横跨四大水系,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技术标准严苛。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其安全畅通离不开一支支专业化、年轻化的维护队伍。
昆明局集团公司普洱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主任侯博文是中老铁路的首批建设者之一。2021年7月,他作为先遣队员奔赴老挝,负责磨万段信号设备的介入验收工作。面对仅有的9人团队要承担百人量级工作的艰巨任务,侯博文带领队员分成3个小组,日夜奔波在施工一线,对每个车站的信号设备进行严格校验。
“那段日子,我们每天在20个车站间辗转,道路崎岖难行。”侯博文回忆,从琅勃拉邦到孟赛的6小时车程中,剧烈的颠簸成为常态。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老铁路为当地民众带来的便利:“如今这段路程乘坐动车仅需一小时,真真切切改善了老挝人民的出行条件。”
回国后,侯博文将工作重心转向设备维护。他带领团队开展集中整治,逐个车站进行排查,对每一个端子、每一颗螺丝仔细确认,累计整改问题上千个。经过数年努力,设备质量显著提升,每百组道岔换算故障率低至0.009%,远低于集团公司0.027%的平均水平。
在侯博文看来,维护工作最大的挑战来自突发故障。2024年10月,西双版纳站轨道电路电压异常下降,出现红光带。在更换被击穿的轨头绝缘排除故障后,侯博文深入分析发现,轨头两端电压超出60V安全阈值,微弱电流持续发热导致绝缘被逐步烧穿。面对涉及供电专业设备改造、耗资数百万元的根治方案,侯博文反复钻研图纸,创新提出“增加横向回流线+拆除中联板”的改进方案。通过改变线路回流方向,不仅消除了隐患,整改简单,还节省了大量经费。这一创新实践已被撰写成论文,为行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从荣获“云南省技术能手”到集团公司“先进个人”,侯博文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铁路人的工匠精神。“无论白天黑夜,有异常信息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是他的工作准则,更是他对中老铁路安全运行的庄严承诺。
在中老铁路的另一端,随车机械师们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列车安全。昆明车辆段乘务车间动集一队的随车机械师吕鹄志至今清晰记得,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时,那条连接中国与老挝的钢铁大动脉在他心中点燃的火焰。
“一定要练精业务技能,成为中老铁路线的随车机械师。”怀着这样的决心,2022年2月,吕鹄志通过层层选拔,加入昆明至西双版纳线路的值乘队伍。第一次踏上中老铁路列车值乘时,从动车组出库复查、加载测试,到运行途中的折返作业与巡视,每一个作业环节他都严格执行标准。凭借“严格执行作业标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的信念,他快速成长,很快开始值乘昆明南至老挝万象的国际线路。
如今,作为动集随车机械师职教员,吕鹄志把自己在中老铁路值乘时积累的严谨标准与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年轻随车机械师。他说:“我们要让工匠精神在这条黄金通道上代代相传。”
从中老铁路的建设者到守护者,从技术专家到随车机械师,这群年轻人用专业和坚守,共同书写着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故事。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中老铁路开通以来始终保持安全平稳运行,列车正点率高达98.5%,成为名副其实的“平安之路”。
真情服务,畅通动脉
——在“运营好”中绽放青春风采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铁路部门科学分析客流,精准投放运力,持续丰富客运产品供给。“复兴号”、“澜沧号”动车组以安全、绿色、快捷、舒适的运行品质,大幅缩短了沿线城市时空距离。特别是2023年4月13日开行的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凭借优质服务成为两国民众跨境出行的首选。
火车司机李光登确认信号(邓成淼/摄)
列车长李伟峰在列车上作业(陈婷/摄)
在这条国际铁路上,年轻的运营团队用专业素养和真诚服务,让这条连接中老两国的钢铁丝路充满了温度与活力,其中,昆明局集团公司“金花”客运服务品牌以其精湛的服务技艺和温馨的服务理念,成为中老铁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中老铁路上的特色服务品牌,“金花”服务团队通过系统化培训和标准化管理,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娴熟的人才队伍。在值乘中老铁路列车时,“金花”列车员们展现出职业化、专业化的服务素养。无论是日常的队列行进、站台作业、车厢服务,还是服务重点旅客、进行应急处置,她们都能从容应对。
与此同时,铁路部门深化“金花”服务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站、示范车、示范线创建,让“金花”服务的芬芳香飘海内外。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更成为中老友谊的生动注脚。
2021年12月3日,是中老铁路通车的历史性时刻。经过层层选拔,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机务段的李光登成为首发列车司机,圆满完成从昆明站发出的首趟值乘任务。2023年4月13日,李光登再担重任,担任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的首发司机。2024年4月13日,中国西双版纳至老挝琅勃拉邦新增开国际旅客列车,同样由他值乘。“习近平总书记嘱咐我们做好铁路后续运维和安全保障,这份嘱托我一直牢记在心。”他说。
随着中老铁路运量持续增长,旅客对乘车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必须不断提升操纵技能,为旅客带去更美好的体验。”李光登带领团队苦练内功,精准测算每一区段操作手法,牵头制定列车平稳操纵法。面对错综复杂的线路情况,他和团队经过上百次试验、近万公里运行验证,最终研发出“国际列车无感操纵法”,通过精准控制牵引、制动级位和调速时机,有效抑制列车冲动与晃动,在复杂线路上实现了“杯水不摇”的平稳性。
目前,这一创新方法已在全线推广运用,成为中老铁路动车组司机的标准化操作模式。如今,中老铁路上的动车组司机都已实现“1分钟开车、准点运行正负10秒、平稳操纵硬币不倒、对标零误差”的高标准作业要求。
2021年12月4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次日,李伟峰调入高铁五队。报到当天,队长与他谈话时强调:“中老铁路是标志性工程,要有高标准要求,把最好的服务展示给旅客。”
作为首批调入值乘中老铁路的列车长,身着“丝路花语”制服的李伟峰深感责任重大。凭借7年工作经验、3年车长任职经历,他深知“标志性工程就要有高要求”。为此,他向车班同事明确提出:标志性工程的建设需要每个人落实,绝不能落后于其他班组。
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在值乘中立岗迎客、设备检查、送水作业、“五觉服务”等工作中一丝不苟,实现了服务零失误。在车队内部,各个班组形成积极向上的“比拼氛围”,大家都秉持“值乘中老铁路,不仅要干好,更要干漂亮”的理念。
为提升班组整体服务水平,李伟峰创新推出“5分钟重要知识随堂讲”、“1小时客运技能示范教”等培训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操练习相结合。这些贴近实际需求的培训很快在实战中发挥了作用。
一次值乘时,李伟峰正在巡视车厢,突然接到列车员紧急呼叫:“6号车厢有旅客晕倒了!”他一边通知餐吧长广播寻医,一边迅速赶往现场。到达时,只见旅客口吐白沫、失去意识。李伟峰与同事默契配合,凭借专业训练,初步判断为癫痫发作。他按照应急处理流程进行处置,约10分钟后,旅客逐渐苏醒,喝下温水后恢复正常。车厢内顿时响起阵阵掌声。
这次成功救助不仅帮助了旅客,更让同事们真切感受到业务培训的实际价值。大家学习与服务的积极性愈发高涨,“高质量服务”从理念真正转化为行动。
开拓创新,激发潜能
——在“开发好”中贡献青春智慧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走廊”。依托这条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青年以创新思维和务实行动,积极探索铁路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让铁路红利惠及更广区域、更多民众。
中老铁路随车机械师正在巡视车内设备(蒋忠良/摄)
矗立在中老边境的磨憨站,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铁路“黄金口岸”。随着铁路货运的快速发展,昆明局集装箱日均保有量由1380箱增至3287箱,增幅达137%;集装箱装车占比从27%提升至51.7%,位居全国铁路前列。近年来,国铁昆明局依托中老铁路的战略定位,以科技赋能推动货运场站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力货运枢纽向现代综合物流枢纽升级,实现通关“智”变。
随着“黄金大通道”综合效益持续释放,越来越多的水果、粮食等农产品通过中老铁路实现“双向奔赴”。磨憨站党总支书记自力介绍,铁路与海关协同联动、数据共享,持续提升通关的智能化、数字化与便利化水平。企业可提前一站式办理申报、查验等手续,货物运抵口岸后基本实现“无停留”直接通关,整体通关时间从最初的40小时压缩至目前的2至5小时。
昆明海关所属勐腊海关关员张晨补充道:“我们创新实施‘铁路快通’与‘澜湄快线’叠加模式,为冷链鲜活货物开辟绿色通道,做到‘即到即查、即验即放’。配合‘提前申报’等便利措施以及非侵入式查验设备的应用,既保障严密监管,又实现高效通关。”如今,磨憨铁路口岸已成为全国通关效率最高、货运增速最快、面向东盟最大的铁路口岸。
在此基础上,铁路部门还推出“京滇·澜湄线”、“沪滇·澜湄线”、“昆明陆港号”铁公海联运等特色班列,积极探索“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国际运输新模式,将老挝、泰国等国至欧洲的铁路直达时间缩短至15天。今年以来,中老铁路榴莲运输量突破15.7万吨,同比增长超80%,让更多消费者享受“榴莲自由”。
与此同时,“云菜南下”势头强劲。云南的蔬菜、鲜花等农产品通过中老铁路持续运往泰国达拉泰市场——东南亚最大的果蔬交易中心,形成“热带水果北上、云南蔬菜南下”的双向流通格局。四年来,中老铁路跨境运输商品从开通初期的10多种扩展至3300多种,涵盖热带水果、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多个品类。
中老铁路也为沿线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昆明安宁,已形成石化、冶金、新能源电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磨憨合作区加快打造产业转移“拦水坝”与“蓄水池”,累计完成投资超100亿元;西双版纳州重点推进文旅康养、橡胶、普洱茶等七大产业,沿线重点产业园新增入园企业68户,完成投资24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从2400亿元提升至3100亿元。
中老铁路紧紧围绕“通道活边、贸易兴边、产业富边、睦邻固边”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贯通南北、连接欧亚的国际联运物流通道。数据显示,从昆明到万象的物流成本降低40%至50%,老挝国内物流成本降低20%至40%。这条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正日益显现其强大效能。
截至2025年9月19日,中老铁路全线累计开行货物列车突破6万列,货运量超676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运输突破1500万吨,辐射范围涵盖1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货物连续三年保持40%至60%的高速增长,充分彰显了这条国际大通道的蓬勃活力。
接续奋斗,共创未来
——在“建设好”中传承青春使命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的“建设好”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工程建设上,更在于其对未来发展能力的持续构建。青年人才培养、技术体系传承与深度国际合作,共同构成了这条跨国铁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
旅客在普洱站台上登乘中老铁路“复兴号”国际旅客列车(殷学合/摄)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通车,开启了中老两国铁路人才联合培养的新篇章。面对新环境、新设备、新标准带来的运营挑战,培养适应国际化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关键。三年来,昆明局集团选派7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赴老挝开展技术帮扶,成功培养数百名老挝籍铁路职工与专业技术人才。这些青年技术骨干主动担当“教练”与“传承者”,将建设期与运营初期的宝贵经验系统梳理,编纂成培训教材与案例库。通过师带徒、技术比武、实战演练等多元形式,培养“懂技术、通老挝语、熟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韩家玲与李姗姗的师徒故事,是中老铁路人才培养的生动缩影。作为派驻老挝的指导列车长,韩家玲肩负着带领5名老挝乘务员的重任。初入铁路行业时,语言成为李姗姗最大的障碍。“每月都有中文业务考试,当时我汉字认识不多,铁路专业术语更是难懂。”回忆起那段时光,她记忆犹新。
面对困境,韩家玲耐心施策:一边手把手教中文,一边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语言讲解。在李姗姗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学习心得。除了业务技能,应急处置能力更是关键。在老挝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接触网断电导致列车晚点的情况时有发生。李姗姗坦言:“起初遇到这种情况会很慌乱,但韩老师现场一步步指导操作,让我逐渐学会了应对。”
2024年11月,已担任列车长两个月的李姗姗迎来重大考验:一名中国旅客突发高烧至39摄氏度。她迅速为旅客提供热水和退烧药,同时紧急联系西双版纳救护车,最终保障旅客及时就医。康复后的旅客专程送来锦旗,上面绣着“情系乘客伸援手,尽职尽责品德高”。“以前遇到突发情况会依赖师父,现在作为列车长,第一反应是往前冲。”李姗姗的成长,正是师徒传承的最佳见证。
三年时光,李姗姗完成了从铁路新人到业务骨干的蜕变,如今也开始承担培养新一代老挝乘务人员的责任。每次值乘,她都认真指导乘务组作业规范,遇到老挝籍乘务员中文不流利时,还主动担任“中文老师”。“看到姗姗带徒弟,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特别骄傲。”韩家玲的欣慰道出了人才传承的意义。而她常说的“不要着急、慢慢来”,已成为李姗姗教导徒弟的口头禅。这条无形的“传承纽带”,将中老铁路人的心紧紧相连。
2025年9月,韩家玲结束外派任务回国。离别之际,李姗姗哽咽承诺:“我一定通过跨境列车长考试,以后常去中国看你,也会像你带我一样好好教徒弟。”截至目前,通过“一对一”带教模式,中老铁路已累计培养老挝籍学员700余人,其中14人取得机车乘务员驾驶证,10人担任列车长。
近四年来,中老铁路不仅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成为区域发展的“引擎”。数据显示,铁路旅客发送范围覆盖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货运版图延伸至1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发送旅客超5900万人次、货物超6760万吨。在经济领域,中老铁路助力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跨越。中国连续多年保持老挝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地位,2024年中老贸易额达82.31亿美元,同比增长15.9%。与此同时,中老高速公路、医疗、教育等合作项目持续推进,进一步深化了两国友谊。
侯博文在现场检修电务信号设备(殷学合/摄)
人文交流方面,来自老挝乌多姆塞的留学生威莱赛深有体会:“十几年前,我的舅舅从孟赛到昆明需要颠簸三天,如今乘坐中老铁路到普洱仅需6小时。”铁路的开通改变了老挝民众的生活轨迹,当地中文补习班数量激增。如今,越来越多老挝年轻人借助中老铁路走出家乡、学习成长,再回到祖国参与建设,成为中老经济合作的“民间使者”。
中老铁路的故事,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这条钢铁丝路缩短了地理距离,更连接起机遇与希望。从人才传承到经济赋能,从民心交融到区域发展,这条跨国铁路正以“加速度”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11期 ]来源:中华儿女人物观察